林兰如雪丹若红,骄阳似火碧水浓,岁岁端午今又是,粽香菖蒲龙舟逢。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唐代诗人文秀的一首七绝,渺渺数字,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一生的喟叹与怀念,流露着一股沉重的怨惋之情。
这首诗也明白地告诉人们,端午节是祭奠屈原的。关于端午节祭奠屈原的诗词很多,如唐代李隆基的《端午》,宋代诗人苏轼、文天祥的《端午》、《端午即事》都生动的描绘了端午祭屈原的情景。
端午节,历经千秋沧桑,走过了一个由悲愤、伤楚、怀想到欢度、愉悦的转变之路。然而,无论历史如何演进,无论朝代怎么交替,人们对屈原的那份崇敬与思念,总是无法抹去。
如今,端午节已成人们鲜美夹心的日子,欢声笑语,光影斑斓,赐予一种无限的兴奋与期待。
我的家乡端午叫端阳,我倒觉得叫端阳更体贴,含着丝丝乡情。
每年端阳,孩子们便可穿上夏日的新装,闻尽家乡的粽香。还有盐蛋、芝麻绿豆糕,都是五月才有的时令。龙舟大赛更是男人们的最爱,他们对龙舟大赛的兴奋与冲突,几乎超过了新婚时刻的拜堂。回望那如蛟龙出水,尽显风流的英姿,已让他们热血沸腾。姑娘们则是脂黛胭香,打着花伞,透着栀子的芳香,比肩于柳荫河畔,为男人们欢呼雀跃,那一声声笑语莺鸣,便能搅得壮士高呼,满河欢彻。
然而,面对节日的愉悦,我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我们在享受节日带来的欢乐时,有多少年轻人知道这个节日的历史与文化的内涵?也许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这个话题。正如同他们在狂享圣诞节时,也不知道圣诞为何物一样混沌。想到这,我总有一种无名的忧伤。
不是吗?现在的年轻人中,有多少人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有多少人会唱龙舟赛的号子歌的?又有多少人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挂艾草、菖蒲的?甚至有多少人知道屈原何人?《离骚》、《九歌》、《天问》何书?
我们不能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习德,在飞速发展的商品经济中,渐渐的、悄无声息的流失、消亡。
有人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已清楚的记叙了端午节的来由以及端午祭屈的情景,并开宗明义阐述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意义。可是,历史认知的盲点已被商品经济的繁华掩盖。文化的无知,总让我们看到了繁华的背后的危机。
如今的年轻人过洋节已疯狂到了呼天喊地的程度,居然闹得交通堵塞,车行寓中。那种媚外的跟风,让老辈汗颜。
正是这样,近期关于端午纪念屈原,似乎也遇到了挑战。
记得前些年,我在电视机里看到某地庆祝端午的活动,被纪念人不是屈原而是杜甫。
我纳闷了,杜甫是如何与端午节扯上了关系?难道杜甫也是五月五日所死?亦或五月五日所生?为求解惑,我查阅了一些史料,杜甫生于公元712年2月12日,公元759年为避安史之乱去了成都,4年后离开成都,公元780年冬流落湖南,死于耒阳,后灵柩安放于岳阳昌江。所以,真不知道5月5日与杜甫有什么关系。
人们纪念杜甫无可厚非,可不能因纪念杜甫而“废”屈原。屈原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声誉与贡献,都远胜于杜甫。屈原可是被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是四大文人之一,在我国享有殊荣的只有屈原。
无独有偶,端午节不纪念屈原的还有一些地方,他们在端午节纪念曹娥。曹娥其人?不得而知,传说而已。这些人宁可纪念一个传说中的人,也不纪念一个真实的伟大爱国诗人,令人费解。
我认为这是一代人对历史、文化的误识与缺失。由此,我想到了一种社会现象,狭隘的文化认同。
老迈愚见,文化认同,是一个社会群体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对其群体文化的认可和推崇,并予以自觉传承。文化认同是推动社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动力。
但必须克服过度的文化认同所产生的文化排斥,过分注重本地社会群体的文化价值,而排斥来自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的优秀文化。我把这种现象叫狭隘的文化认同。如成都端午祭杜甫,就是这种狭隘文化认同的使然。
我真想为屈原鼓呼一阵。前不久,我读了屈原的绝笔《怀沙》,让我泪感十分。《怀沙》一文是足以令端午不祭屈原的人无语。
《怀沙》讲述了屈原一生的追求与压抑,在他蒙冤被贬,远谪南国,风雨飘摇之际,却临死不忘怀国报国之心。屈原感叹报国无门,早有自沉之念,誓死不改初心。屈原怀谨握瑜,宁死不与苟同,不向邪恶邑犬低头,高吟“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誓死于归”的悲壮之曲,怀沙沉江而去。
屈原之死,哀感天地,咨嗟不已,我们没有理由不在端午之际,拜祭这个伟大诗人,我们的灵魂方得安宁。
我们对伟人、对历史、文化都应怀着敬畏与坚守之心,我以一首《念奴娇·祭屈原》来表达我对诗人的无限崇敬与怀念。
骄阳五月,粽香千里处,岂忘英杰。叹惋怀王冤化雪,饮恨汩罗绝决。湘楚同悲,山河垂叶,君陨苍天切。龙舟齐划,呼君不见伤别。
义士成就离骚,甘心报国,光辉堪明月。旷世楚辞雄墨美,天问九歌情切。诗圣呜呼,一腔热血,何等空悲彻。千年情结,祭君环宇长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