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向平
淮安城东楚州大道与翔宇大道交汇处这里曾经是闻名遐迩的古末口。沧海桑田,古运河和新运河的相继开通,古末口早已成为历史,而这里的下关村一直延续下来,见证着古末口的历史。今天,我带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下关对古末口进行寻访。
在寻访中,我通过当地人的讲解,看博物馆里的史迹和收藏物品,渐渐的对古末口有所了解。明代以前,古淮河由清江浦向东南转个"凹"字形大湾,转到了淮安城北,过末口、刘伶台,从柳浦湾折向北至赤晏庙,迤东过涟水县到云梯关入海。由扬州江边南来的古邗沟在末口北辰埝,与古淮河相毗陵,长江、古淮河间来往船只必经于此。南宋绍熙五年黄河夺淮,淮安境内的淮河遂成为黄河入海流道,但末口仍保持着南北交通的枢纽作用。由于淮河和邗沟水位落差很大,历代在古末口附近兴建了很多水工设施。明代,在末口两侧相继建仁、义、礼、智、信五坝,进一步提高江淮之间的转运能力。末口居南北交通要冲,五坝为江淮转运枢纽,因此遐迩闻名。特别是仁、义二坝的设立,“使下关千船滞留,数万漕兵、船工及其过往人员登陆补给,促进下关四百年繁华。其时,下关商贾云集、百货山列,成为漕运津梁,‘仁义下关’植根与此。”
这五坝,浸透着船工们多少的汗水和心血!盘坝拉纤的纤夫,每天有近千人,他们将粮食等物质源源不断的从这里运往京城。我望着下关社区里打造的雕塑,只见纤夫拉着纤绳将船从坡上拖上岸,他们光着背,低着头,俯着身子,侧着腰,肩着纤绳,迈着沉重的脚步,双手一前一后拼命地拉着。纤夫们先将货物搬运上坝,再将船只拖上坝,这样将邗沟里的商船和货物转到古淮河里。纤夫们为了糊口,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挥汗如雨,拼命地拉纤,多少人累死、累倒在这里。仁坝和义坝是下关的所在地,这里的纤夫大多是下关人!他们拉纤的身影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搬运货物的号子声回响在我的耳边。下关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后人,用自己的双手和肩膀谱写了仁义的辉煌篇章。
五坝早已不在,但仁义之心为下关人所传承,那种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品质为下关人所传承。从这里走出去的有武状元陈风元、辛亥革命烈士江来甫等。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住着淮安县女县长孙兰,她同下关人结下了鱼水之情。在新四军攻打淮安城时,下关人帮助新四军在东门外堆土堆,建立了多个高于城墙的火力制高点,并为新四军送茶送饭,有力的支援了新四军攻城的战斗。
下关人是智慧、勤劳的。下关有螺蛳街、杀猪巷、宰牛巷等。由于下关地处水网地区,淮河及周边的水域中生长着大量的田螺,当地人们在劳作之余,下水捕捞田螺,既用于自己食用,又拿出去卖,这样形成了螺蛳买卖一条街。在相当长的时期,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也是人们高档的食品,下关人养牛、宰牛,这里成为淮安牛的特大交易市场和牛肉批发市场。这里的全牛宴也成为淮城人的美味佳肴。随着改革开放,下关人开始兴办各种小厂,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进行经商,许多农户成了富商。由于他们崇尚仁义,又被称为儒商。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卫生文明城市的建设,这里的面貌急需改变。在区政府的关怀和地方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这里进行了改造,进驻了大型的万达广场,建成了香溢花城,从此,下关旧貌换新颜。
下关人不忘历史,铭记仁义之心,有着浓厚的怀古情结。为此,下关人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展示下关历史的文明和辉煌,让世世代代的人们追忆这一历史,感受骨子里的乡愁。他们通过众筹的形式编写出版了《下关史话》一书,并精心打造现代文明与古文明交相呼应的河下社区。在香溢花城的门楼上“崇仁重义、德馨下关”赫然入目,每条楼道前都悬挂着宣传“仁义”的条匾,如“义博云天皓月升,仁怀湖海清风荡”等,在社区里设立仁字坝路、义字坝路、江来甫路等,通过下关人自发地捐款创建了下关历史博物馆。
我走在下关社区里,心潮起伏,既感受到古末口的沧桑,又感受到新时代下关浓郁的文明气息。古末口,这里曾是河流交汇的一片水域,如今已演化成美丽都市的一部分,展现出新时代的现代化文明。老下关人现在已昂起头、挺起胸成为文明、富有的都市人,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正给“仁义下关”注入新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一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