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太白湖
沈银华
一想到今天要走近她,见到她娇美的容颜,心情难免有些激动。
对她的眷恋始于几十年前的无数次的眺望。
自幼生活在太平大山里。每次和小伙伴放牛时总要爬上那高高的山顶,出神地眺望着山外的世界。
最吸引小伙伴们目光的是东南方几十里外的一处变幻莫测的大片水域。清晨,她湛蓝湛蓝的,太阳升起时,她桔红桔红的,正午,她白亮白亮的,傍晚,她绯红绯红的。大人们说那就是太白湖。大人们并说想吃什么想不到,就到太白湖去洗洗嘴,想得到什么得不到,就到太白湖去洗洗手。在那个人人饥肠咕噜的年代,小伙伴都渴望能到太白湖去洗嘴洗手。因为在我们的心里太白湖太美丽太神奇了。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尽管到过北京、石家庄、郑州、洛阳、武汉、长沙、合肥、南京、杭州、南昌、广州,尽管看过洞庭湖、鄱阳湖、杭州西湖,武汉东湖但没到过、没近距离看过几十里外的太白湖。
今天专程走近太白湖,当然不是来洗嘴洗手,而是和她亲密接触,掀起她的盖头,一睹她娇美的容颜。
大约半个小时,到了郑公塔街。经人指点,我来到太白湖边上著名景观——郑公塔下。
郑公塔,相传为当地一郑姓人氏所建,故名。座落在华阳水道太白湖滨,渐成为南来北往的点点帆船的灯塔标识。沧海桑田,点点白帆早已停留在历史档案里,作为古时的灯塔,郑公塔却依然风韵犹存。这是一座后晋年代的七级八角古塔,外墙正壁嵌有古朴花纹图案,塔顶耸立着宝葫芦状的三级金属塔尖。古朴大方,山峦拥后,湖水绕前,湖光山色,情趣盎然。八角垂挂着金链,每角悬有紫铜吊铃,遇有微风拂过,发出清脆悦耳的风铃声,倘若一人在这寂静安谧的旷野中,静听风铃,仿佛天籁之音。文人骚客泛舟太白湖上,眺望绰约风姿的郑公塔留下了“一塔犹今古,孤危耐雨风。湖山环锁外,烟月影笼中”的绝妙诗句。
离开郑公塔,驱车南行,山路弯弯,但见一路人烟渐少,路边林木森森。心下狐疑:莫非误入原始丛林?
车过几道弯,下了一道坡,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赫然呈现在眼前:
在苍茫的天底下,浩瀚无边的湖面映着春日的阳光,在微风的吹拂下,金光闪闪。湖面上空,白云朵朵 。白鹭时而在湖上飞翔,时而在滩边停息。不时传来鱼儿跃出水面的扑通扑通声。湖湾里七八只废弃的木船静静地躺在那里。一道山梁钻入湖中,形成半岛,岛上绿树掩映,几十户人家的房屋密密地爬在半岛上静卧着。孩提的嬉闹声、大人的唤儿声、鸡鸣犬吠声,不时从树荫里传出。青山、绿水、人家是那么和谐宁静。
我轻轻地走在沙滩上,走近那微波荡漾的绿水边。那微波轻轻地吻着岸边的沙砾,那波纹如绸缎般的柔软,象见了老朋友一样缓缓地向我拢过来,拢过来。我蹲下身,双手掬起一捧水,想看看她们是不是来自家乡门前的小河,朦胧中我仿佛听见她们都争着说:我来自太平山!我也来自太平山!
我轻轻地走在沙滩上,走近那几只废弃的木船,穿越时空,品读太白湖的前世今生。
禹贡时期这里为北江故道,后为浔阳沼泽地。历史上曾经是湖泊星罗棋布。
唐天宝年间,在如今的太白湖区有一条许家街。诗仙李白夜宿黄梅蔡山顶上的江心寺,有感于孤山独立江中,古寺高耸入云,不由得诗兴大发。便要饮酒。又意识到于江心古寺喝酒不妥,不合“随喜规则”。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李白便让船老板以最快的速度向黄梅县城方向划去,十几里后便到了许家街。李白在街东头那家酒店里,一口气喝下八碗酒后,醉眼朦胧地在酒店的墙壁上挥就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千古绝句。此后,许家街被人称做了“太白街”。若干年后,由于地陷,太白街沉没了,形成了湖泊,便是今天风景如画的“太白湖”。 清朝 石灿的《太白湖晚渡》这样描写太白湖:
波光如镜接遥天,
极目平湖万顷连。
断续渔歌随岸转,
清闲鸥鸟聚沙园。
淡烟斜抹舒城柳,
夕照频催濯港船。
更有隔山山色好,
几回搔首水云边。
啊,太白湖,我梦中的湖,你多么秀丽,多么神奇!今天走近你,欣幸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