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沈银华的头像

沈银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1/03
分享

家乡有座读书台

 

在巍巍大别山南麓边缘的长江中游北岸,有一个驰名千年的广济县(1987年改名为武穴市)。在广济县北部,有一座方圆十多平方公里连绵起伏的太平山。在太平山海拔1060米的主峰下,有一座海拔900米的明月峰。在明月峰峰顶上有一座遗存千年的读书台。因南朝宋代的大诗人鲍照在此登台读书,世称鲍照读书台。

 

一日,随手翻阅《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看到鲍照的诗赋,蓦然想起从小就知道家乡有座读书台,但一直没去拜谒过,深感不安。

深秋时节的一天午后,我只身一人骑摩托朝三十里外大山深处的明月峰奔去。大约一个小时,就来到了明月峰脚下的沈家腰。沈家腰是广济(武穴)境内海拔最高的一个自然村。站在这里仰望明月峰和一尖山主峰,仿佛触手可及。

从沈家腰到明月峰顶要再走三里多上山路。这段水泥山路狭窄,且路陡弯多弯急。两侧林木森森,树枝遮天蔽日,路面枯枝败叶遍布,倍感凄神寒骨。

到达山路尽头,顿觉豁然开朗。这里有一大片茶园。我想这应该是一尖云雾茶的产地吧。在茶园的上方,有一处马鞍形的山坳。山坳北侧就是一尖山主峰,南侧的山峰应该就是明月峰,读书台应该在那里。

 

沿着山坳的脊背南行百十步,一座百十级的石砌台阶呈现在眼前,两旁形状各异的松树肃立在那里默默无语。

我轻轻地走上石阶,仿佛听到自己的心在砰砰直跳。是攀爬所致,还是激动?我自己也说不清。

走完石阶,就来到了明月峰的山脊上。只见几块巨石的石尖高高地耸出地面。贴着石尖俯视,读书台就在脚下。我肃然起敬,沿着石缝间的小路往下走十来步,站到了驰名千古的读书台上。

 

 

我呆呆地坐在平台上细细察看,这读书台由几块巨石天然叠垒而成,一块伸出地面丈来高的巨石上面自然生成一个约4平方米的大平台,平台上留有一个五寸见方的砚台印。平台北侧的山体上一块巨石压住平台的边缘。平台西侧五列巨石酷似放大的古书,斜靠在一起,象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等待后人来阅读。

读书台北倚一尖主峰,东临紫云山,可赏广济十景之一的“东冲积雪”,西面远方是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可望在山岭上爬行千年的乌龟石,南面空阔辽远,整个太平山乃至山外百十里的苍茫大地都能尽收眼底。可谓是八面景致,尽入台中。

往事越千年。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宋代,来自河南、江西等地的大批移民开始大规模开发太平山,同时修筑读书台。在清朝乾隆年间这里还存有台榭建筑,四方石柱,鼎立台榭。这遗存千年的读书台,为太平山,为广济县的历史文化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参军不知何处去,此地空余读书台。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生于公元四一四年(晋安帝义熙十年),卒于公元四六六年(宋明帝泰始二年)。出生贫寒,少有文思,曾得到临川王刘义庆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又做过始兴王刘浚侍郎。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shào)之乱后,他任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转永嘉令。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成为临海王刘子顼()幕僚。同年,刘子顼任荆州刺史,随同前往江陵,以为前军参军、刑狱参军等职,掌书记之任。故世称鲍参军。

孝武帝死后,太始二年(466),武陵王刘彧()杀死前废帝刘子业自立,是为宋明帝。刘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刘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刘子勋战败后, 刘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客死于太平山,葬于黄梅县城南东禅村。

鲍照出身于一个贫寒家庭,南朝那个阶级分品的年代,决定了他是悲剧人物。鲍照在当时受到门阀制度的压抑,一生很不得意。南北朝,兵荒马乱,南北混战,鲍照也想建功立业,担任参军,浪迹天涯,进山东,下江苏,来江西,决战江州荆州沧浪水中,最后客死于太平山。

鲍照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感,表现了寒门对世族大地主政治的不满。有的作品还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对被压迫者表示同情。

他擅长写作七言歌行,能够吸收民歌的菁华,情感充沛,,语言劲健,形象鲜明。七言诗到他手里有显著的发展,对唐代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南朝刘宋王朝时,与谢灵运、颜延之为元嘉"三大家",其成就居"谢颜"之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诗人之一。

明月清风夜,敏捷诗千行。传说,鲍照在读书台读书作诗,文思泉涌。常常面对巍巍庐山和无边的沧浪之水,下笔如有神。其诗章《拟行路难》就创作于此。俊逸诗风,上承魏晋风骨,下开唐宋先河。元嘉16(公元439)秋,他站在一尖山顶遥望今安庆方向大雷郡望江县,电闪雷鸣的雷池切断了兄妹的联系,写成了著名的《登大雷岸与妹书》的抒情散文,成为千古名篇。

康熙年间,清代翰林学士、广济县龙坪会员金德嘉特为读书台题诗一首:"山鸡啼彻九天闻,万仞芙蓉五色云。台下青青书带草,至今人识鲍参军。"

下午五时,从沉思中缓过神来,不觉已是暮色苍茫、残阳如血了。

家乡的读书台是鄂东聚名人、名山、名景于一体的自然文化景观。

 

为了表达对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敬意,笔者在初冬时节又专程去黄梅县城南东禅村拜谒了鲍照墓。鲍照墓位于县城南二环路正中间。远远望去,墓背上挺立着一棵高大的朴树,那细密的树叶已基本落尽,,那挺拔的树干、刚劲的枝桠象是镌刻在蓝天中的一幅剪影;来到墓前,只见坟冢突兀,墓碑矗立,让人平添敬畏之情。碑文显示这鲍照墓是清道光二十五年由黄梅县令俞昌烈主持重修。2012年黄梅县政府拨款修缮。现在,鲍照墓同一尖山的读书台一样都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近的人们每逢初一、十五,就会带上香纸,来这里凭吊1500年前的鲍参军。

 

黄梅县一中语文教师干章焕写了一首题为《过鲍照墓》的七言律诗,高度概括了鲍照坎坷不平的悲剧一生:

过鲍照墓

蒿草野花明远墓,碑文磨灭立村头。

千年垂史凭诗句,万里求功剩冢丘。

道路艰难行又叹,阶层固化坐而愁。

沉浮命定非人力,寒士智穷未锦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