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云:“石鼓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环绕,气势磅礴,亭台楼阁,飞檐翘角,风景秀丽,树木葱郁。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宋太宗赐名“石鼓书院”。石鼓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是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总的格局保持着清代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石鼓书院1944年毁于日军炮火,2006年衡阳市人民政府重建。
苏轼、周敦颐、朱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曾国藩、齐白石等许多名人贤士曾来此讲学,赋诗题词,或寻幽览胜。
宋马临端在《文献通考》中著述:“宋兴之初,天下四大书院(按:指白鹿洞、石鼓、睢阳、岳麓四书院)建置之始末如此。此外,则有京西、嵩阳书院赐额于至道二年,江宁府茅山书院赐田于天圣二年。嵩阳、茅山后来无闻,独四大书院之名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奠定了石鼓书院为天下四大书院之名。
十月六日,天阴,微凉,江风习习。时隔十多年,我又重临石鼓书院。进入石鼓书院后,迎面是一只石鼓,高六尺,石鼓书院以此为名。据传擂响石鼓,响声如雷,经久不息,声音传至数十里远,可威震湘江、蒸水、耒水三河。不过至今没有一人能擂响石鼓。
合江亭共二层,依山而建,是楼阁式建筑,为石鼓书院最高处。登上合江亭,近观,怪石嶙峋,惊涛拍岸,浪花如雪。远眺,蓝天白云,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百舸争流。蒸水逶迤绵延,辗转数百里,在石鼓山与湘江汇合,往洞庭湖奔流而去。“两水夹明镜,合信风月入亭来”。倚窗凝望,观江涛拍岸,看湘江北去,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分。千古风流人物,已随风而逝。山依旧,水长流,只是人颜改。
不远处来雁塔岿然屹立江边,默默无语。它还是那么沧桑,那么孤独,一守就是数百年。湘江东岸珠晖塔遥遥相望。两塔共同守护着湘江、蒸水、耒水三河,守护着衡阳大地,守护着衡阳数百万人民,给衡阳带来风调雨顺的日子,给衡阳带来五谷丰登的喜悦。
朱陵洞一个神秘的山洞,在石鼓山东侧的悬崖下,是衡阳八景之一。朱陵洞是一个小山洞,只有几平方米,据传与南岳朱陵洞相通而得名。
唐宋以来,许多名人贤士来此吟诗赋词。有人将诗词镌刻在朱陵洞的石壁上,供人观赏,于是就有了朱陵洞内诗千首之说。后来这些碑文、镌刻全毁于战火中。留下的是人们对它的深深怀念,以及赋予它的一种历史色彩。
据说此洞通南岳,有人凌晨担酒沿朱陵洞而下,中午在南岳街头叫卖,傍晚沿洞返回衡阳。究竟从哪一条路去的南岳,不得而知。
江边有人垂钓,有人带着游泳圈在江中游泳,有人在栈道上散步,这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却少了些读书声。因山石风化,通往石鼓山头处的路被铁门封住,不可前往。我年少时经常去石鼓山头处的江边游泳,中流击水,挥斥方遒。有时兴起,邀数人游往对岸,然后再返回。那时我们都不带游泳圈,因为年少不屑。有时入冬后我们也下水游泳,那时水温很低,只有四到五度左右。时光流逝,青春不在,现在我不敢贸然下水。看着年轻人在水中畅游的情景,不由感叹,年轻真好。
石鼓书院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湖湘文化的瑰宝,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具有极高地位。发掘、继承、发扬石鼓书院文化,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