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有这样一句俗话,叫做“饭为根本肉为膘”。他们把吃饭与吃肉相提并论,足见苏州人爱吃肉的程度了。苏州人吃得很精致,随着时令变换,肉的烧法不一,色泽不一,吃口自然也不一。冬日里到苏州游玩,流连于美伦美奂的江南园林,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美景之余,来上一份酱方,得到的是精致的满足感。
苏州建城历史悠久,自古为商贾集散之地,官僚回归林下的栖息所,且与上海无锡相邻,在饮食口感上也与两地相近。这也就造就了当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和苏帮菜讲究养生“不时不食,寒暑有别”的特色风味。在众多苏帮菜中,酱方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时令菜”。一块五花肉,随着时令变换,肉的烧法不一。老苏州戏称一年四季,就是要吃好四块肉:春天吃樱桃肉、夏天吃荷叶粉蒸肉、秋天吃扣肉、冬天吃酱方。酱方中的方是“方肉”、“大肉”的意思,不要看这肥肉就觉得油腻,其实讲究养生的苏州人,正是巧用了肥肉的油脂,来润活瘦肉的清香。每一块肥瘦搭档的肉,都是滋味浓郁,入口回香!
苏帮菜的最大特点是讲究选料和火工,选料不以珍奇为贵,重在博采时鲜,因材施艺。老苏州判断一块酱方好不好,第一是看它外边轮廓方不方,其次就看它的肉皮是否有弹性,肉质是否酥烂。符合“肉酥、色红、糖足”三大要求的优质酱方肉上桌之后,四只角微微下垂,但不塌不陷,依然挺括地舒展着,绝不至于脱了形。想要做好一块酱方,就必须起个大早去买现杀的猪肉做酱方的原料。从一块方方正正的猪五花,到浓油赤酱的酱方,几乎要花上半天的时间。
传统的酱方,主料宜选太湖猪的肋条部位。将肉切块洗净,用刀尖在肉上面等距离戳一些小洞使方肉容易入味。将花椒和盐炒香,炒盐均匀地撒在方肉上,用手反复揉搓后腌制4~5天,取出漂洗干净,在水中浸1天,除去咸味。然后将肉块置于砂锅中,加水超过肉面,加入部分葱、姜,烧煮近沸时,撇去浮沫,至汤沸后,再用小火焖至七成酥捞出,趁热抽去肋骨。再入锅加汤1碗及用布袋扎好的香料、葱、姜、红米等放入锅底,加白糖、红酱油的黄酒,试味后煮沸,改用小火焖酥捞出。取出扣入盘中,再淋上汁液,即成一道可口好菜。倘若学着饭店里的样,用点菜花之类的蔬菜点缀,那真有“红肥绿瘦”之诗意呢。
当做好的酱方上台时,只嗅得一鼻满满的清香,那盘中的珍馐更是显得灿烂夺目,令人垂涎欲滴。只见在一个大盆内“蹲着”方方正正一整块大肉,色泽红润,酥而有形,四角微微下垂,但不塌不陷,行话称之为“倒角”。品味这份独特的美味,酱方被焖得软烂,肉在嘴里稍一活动,肥瘦相和,肉里的清香,不仅飘在空中,也渗进了肉里。刚入口爽滑不腻的口感,已经转换城千丝万缕的无穷回味,通体舒畅,每一个毛孔都洋溢着喜悦,也似乎只有在此时才能显现出吃肉的真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