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以后,只要自己愿意,脚步可以伸展到任何地方,每一段旅程都带着喜悦的心情和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时候,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乡下爷爷家。家乡人口中美其名曰的“走人家”成为了我童年最期待的事情,承载着我童年最有趣的记忆。
从公交车下来,沿着蜿蜒的乡间小道通向的就是爷爷的家。爷爷家在赤壁市新店镇下属的望夫山村,望夫山村下有好几组,爷爷家在第五组。这一组有十几户人家,而爷爷家就是最东南角的一户。这十几户人家都是余家姓,是因为向上倒好几代,竟是一个余姓老祖宗。这十几户人家的房屋或高或低镶嵌在农田中,过去大家都住着统一的平房,后来农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大家都盖起来了二层三层小洋房,还有后院,从外看去敞亮又气派。农田里面或者种着水稻,或者种着甘蔗,或种着荸荠,还有应季的南方农作物。沿着蜿蜒的乡间小道,一路的风景真是给我们这些天天住在城市的人们洗眼睛。近处是田埂,绿油油的色彩和黄灿灿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换,想想我们平时的食物都是来自于这广袤的土地,不禁多了几分敬畏之情。远处是延绵的山脉,南方雨季来临的时候,在山脉顶端会环绕着一圈圈的白色雾气,似乎有仙人住在那个遥远的地方。
爷爷家毗邻着湖南省的临湘,中间一湾浅浅的小河名叫——潘河,这条小河把湖南和湖北两个省份区分开来。别看是一湾浅浅的小河,过去在汛期的时候,这一条小河也会爆发洪水,高涨的河水汹涌而下,害苦了一方百姓。后来,聪明的乡亲们学会开槽挖渠,给这一条肆虐的河水分洪,再很少见到洪水涨满屋的情形了。在分洪的渠道和乡间小路相遇的地方,乡亲们建了一个放洪的闸门。每次沿着乡间小路回到爷爷家,看见这个分洪的闸门,就知道爷爷家不远了而感到十分亲切,也是后来也才知道了这闸门是乡亲们智慧的结晶,不禁也是多了几分感恩之情。
游野泳
这条浅浅的小河——潘河是我爸爸童年时候的记忆,等到我出生之后,爸爸总是抽空带着我来到这个浅浅的小河看看。无论何时爸爸都是乐观开朗的样子,到了乡下他的心情尤其轻松。我想是因为人回到了最熟悉的地方,才会展现出没有防备的样子。就像是乡下的小狗只有在家的时候,才会毫无顾忌地露出它的肚皮。依稀记得在我6、7岁的那一年夏天的傍晚,爸爸牵着我的手带我去潘河游泳。虽说是游泳,但是我们什么游泳的装备都没有,只穿了裤衩,把鞋子脱在了河边,就下水了,于是也美其名曰——游野泳。
乡下夏天的傍晚是最惬意的时刻,经过了午后的曝晒,太阳总算是下山了。凉意就顺着田间的微风送到人们的耳畔、颈项,好像这一天的疲倦都在这温柔的晚风中消失殆尽了。
潘河——这一弯浅浅的小河的对岸是湖南,曾经我还跟着奶奶一起去对面听过戏曲,戏曲演员咿咿呀呀在台上拿腔拿调,至于那戏曲唱的内容,我是一个字都没听懂的。潘河的这边是乡亲们的农田,稀稀疏疏地可以看见带着草帽俯身耕种的农民。潘河里冰凉凉水的温度刚刚可以解暑,来到乡下,自然是没有了城市里面那一些繁琐的规矩和习惯,想怎么玩水都可以。那时候我还不太会游泳,爸爸就拖着我的腹部让我在潘河里面浮起来。“噗噗噗噗!”呛了几口河水,味道还行,带着腥味。“扑腾扑腾!”手脚在河里面用力挣扎几下,显示自己很厉害的样子。游泳是没学会的,但是潘河的味道倒是记住了。凉凉的潘河水给这夏日的傍晚带来了更多的清凉,时间也不知不觉过去了。突然远远瞧见在潘河游泳的还有邻村的小朋友们,他们就在我们不远处戏水,玩得不亦乐乎。
真是惬意、凉爽的夏日傍晚游野泳。
插晚秧
整个暑假我都会和爸爸一起呆在爷爷家,每年的7、8月份是农活最重的时候,爸爸就带着我在乡下帮爷爷奶奶收割早稻,又插上晚秧——这是我们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带特有的“双抢”。饱满金黄的水稻才收割下来,乡亲们就要继续插上晚秧了,这一阵的农活忙完,就只用等着过年前来收割晚稻了。但是“双抢”这几天一刻也不能够耽误,有一些乡亲们为了早一些把晚秧插好,直到黑灯瞎火的晚上仍旧在农田里面干活不肯回来。这时,爸爸也让我学学如何插晚秧,他虽然也不指望我会帮上什么忙,但劳动可以让我体验农村的生活,学会从中忆苦思甜,戒掉平日里懒惰的习性。
烈日炎炎,爷爷奶奶穿着短袖,挽着裤腿在田中插着秧了,身上被晒得黝黑黝黑的,汗水一股脑从下巴滴到了农田里面。爸爸伸出手,对我说:“来,季子来田里面试试怎么插秧!”这是我第一次下田,全副武装的我都已经把衣服袖子卷到了胳肢窝,裤腿已经都卷到了大腿根了。看着褐色的稀稀的土地,我不禁有些犯怵。爸爸好像一眼看出了我的为难:“不用害怕,我们都在田地里面,没有问题的!”于是我一鼓作气,迈开腿,踩进了田地里面。稀稀的土地立马包裹住了我的双脚,柔柔软软的,原来也不可怕!
开始插秧了,爸爸在旁边示范:“你看,要把这个秧直着拿着”,右手拿着的一小撮秧苗,它们乖乖巧巧地在爸爸手上,“然后,就直着插进去,不要歪了”,秧苗就直挺挺地插进了田地里面,只有下面的茎的部分在田地里面,“你要是插歪了,长出来的水稻也就歪了。下面的秧要向前面的秧对齐了一个个插下去,像站队一样。”爸爸如同耐心的老师一样边说边做。轮到我了,真替自己捏了一把汗,拿好小苗、对齐队伍、立直插下,插好了一颗小秧,看着好像还行!奶奶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要得!要得!季子插得要得!”听到奶奶这话,我心里面简直乐开了花。
真是收获快乐和成长的农事插晚秧。
夜观星
没日没夜的忙活了一周,“双抢”的农忙时刻总算是抢完了,爷爷奶奶的心也算是放在肚子里面了。天空上最后一抹余晖都黯淡下去的时候,夜幕也就降临了。夜晚时分,爷爷家格外的寂静,不像城市里面的夜晚,马路上面有滴滴叭叭行驶的小车,还有整夜都亮着的路灯——这是城市繁华的喧闹。乡下的农田是一片黑暗,只能够看见远处的几户农家的灯光一点一点的,还有天空上一点一点的星光,交相辉映——这农村的夜晚像是有魔法一样。
夜晚的农村真是寂静,寂静得只听见知了和青蛙的叫声。知了此起彼伏地演奏着仲夏夜舞曲,青蛙不失时机地“呱呱”一声,就像是这仲夏夜舞曲的鼓点。真如辛弃疾诗句一般——“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听着优美的仲夏夜舞曲,星光就在眼前,时而被周围的云彩遮蔽,时而又透过飘过去的云彩显现出来,或明亮、或黯淡。整个星空,却没看见月亮的身影,可能也是和我们一样躲在云彩间休息了吧!即便是这样,整个星空因为星星的点缀,仍然让人满心都是感动。爸爸时不时地在耳边哼上两句熟悉的老歌,真是愉悦得很。欣赏着漫天的星星,不知不觉,眼前开始模糊起来,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在梦里的我和星星一同遨游在天际。
真是神奇又美妙的仲夏夜观星。
过新年
从我记事开始,每一年的新年都是在爷爷家度过的。每年在农历腊月25左右,我们就要准备好多的年货,还会专程为全家人都买上漂亮的新衣服,这是我最期待的事情,但是新衣服不能开始就穿着,只能够在过完年之后的正月初一才能够穿上。
过年的感觉是从大家纷纷回家开始的。叔叔一家、姑姑一家和我们一家纷纷从赤壁市里面回到了爷爷家团圆,这才算是过年的开始。腊月30日,家人们就会在一起准备年夜饭,这个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门窗都管得严严实实的,不让屋子里面的福气禄气漏出去了。奶奶总是要把我们全家人的大名小名唤一遍后,大声说“吃饭了!”我们所有人就热热闹闹地前呼后应地围在了饭桌前。这个时候,爷爷总是让我做到饭桌的主席上。在爷爷心中,我是长孙,也是他最疼爱的孙女。每每这个时候,我的内心总是涌上的自豪和骄傲。
那饭桌上的菜是我人生中的美味:鸡肉粉丝汤里面总是有一些鱿鱼调出了鲜味,青椒猪肝总是不肥不腻刚刚好,还有酸菜鱼火锅里的鲜鱼是先裹上了一层蛋清,这样煮上才显得肉质鲜嫩,还有我们家乡特有的蒸鱼糕、蒸蛋饺、莲藕排骨汤……也不光只有荤菜,还有可口的素菜,这素菜都是奶奶自己的蔬果园子里自己栽种的,健康又美味。这满满一桌精心准备的饭菜数一数就有十几个菜,这里都凝聚着奶奶对一大家人浓得化不开的爱意。饭桌上小孩子们开始接收来自大人们的压岁红包,祝福我们健健康康长大。家人们相互敬酒,热闹地说着祝酒词,祝福彼此幸福美满,别提有多温馨了!
等到饭局结束之后,差不多傍晚的时候,爸爸就会和几个叔叔们去给去世的亲人们的坟前送亮。我们走到附近山头去世的太爷爷太祖母坟前,在坟前放鞭炮、烧纸钱。爸爸告诉我,这是为了让太爷爷太祖母也在阴间过一个好年。整个除夕夜,爷爷家的灯光都不会熄灭,为的就是那一些已故的亲人们认得回家的路,在夜间望着家中的灯光回家和我们团圆。每每听到这里,我内心都涌上一股暖意,于是在鞭炮声过后,为去世的太爷爷太祖母磕上几个响头。
辞过旧,来迎新。穿新衣,戴新帽,欢欢喜喜过大年。正月的初一的清早,爷爷奶奶就在天蒙蒙亮的时候放鞭炮,开大门。爷爷总是拉着我和堂弟一起在鞭炮声结束之后,向天上香作揖,然后为大堂正中央的太爷爷太祖母的神龛上香作揖。爷爷嘴中念念有词:“愿上天保佑家人健健康康,愿列祖列宗保佑我家季子和正维好好读书,成为栋梁之材!”我们兄妹二人也恭恭敬敬地像模像样地鞠九十度的躬,新的一年就是在这样美好的祝福和希望中展开了。接着家人们就提着各式各样的礼品,和各位亲朋好友拜年,这时候厨房里面的家人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了。虽然相聚的时间短暂,但是亲朋好友相互祝福,相互慰问的时刻也只有这个过年的时间。平日里面大家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面忙碌,是没有这个空闲和闲适的心情。大人们亲切地问候着这一年来的收获,小孩子们在一起开心的玩耍,这个拜年也凝聚着亲友们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真是热闹又温馨的乡下过新年。
打糍粑
有过春夏秋季的农忙,就有冬季的农闲。农忙时各家各户都忙着自己家里面的农事,到了农闲时节,大家就聚在一起庆祝丰收,享受时光。北方的正月十五的习俗是吃元宵,而我们南方人的习俗就是打糍粑。每每到正月十五,爷爷这一组的余家姓的家门都要清早在村头的小屋里面用糯米打糍粑。小木屋并不大,中间有一个石墩子,石墩子中间凹进去了,便是放糯米制作糍粑的地方。每家都派出力气大的男人,每个人拿着和人一般高,和腿一般粗的大木棒打糍粑,每家的女人就把打好的糍粑制作成为大圆饼状,等到嘴馋的时候,就切一小块出来,或蒸、或烤、或煎,口感又香又软,是村子里面的人们忘也忘不掉的美味。
正月十五这一天,我就跟着爷爷来到了村头的小屋子,几个壮汉用大木棒,齐声喊着口号,一锤一锤地打着糯米,直到糯米黏在一起为止。我们几个小孩子在周围欢呼雀跃,虽懵懵懂懂不知道这个热闹的日子是为何而庆祝,但是总归感受到这样热闹的场面在村里面是不多见的。我们围着小屋你追我赶,跑来跑去,看见屋子里面一会儿出来几个人,又进去几个人,大家都笑哈哈咧着嘴,你来我往说着亲切的家乡话。“好了好了,这个差不多了!”听到里面爷爷的声音,我们几个小孩子立马从屋外跑进了屋子。你看!那个石墩子里面的黏黏的洁白的糍粑,好可爱的模样!细细闻了闻,还有清香的糯米香!
身旁的爷爷的白色衬衫都已经被汗湿了,再一看周围的叔叔都在擦着汗水。“给!季子,尝尝这个糯米好不好吃!”爷爷递给我手中的大木棒,因为打糍粑的糯米粘性很足,那个大木棒上面还粘着好多的糯米!大木棒起码是我的两倍高,我兴奋的心情就像是冲天的烟花似的跳起来:“好!”说着就拖着两倍我的身高的大木棒就啃起顶端的糯米,周围的小朋友都和我一样狼吞虎咽的吃着自己手上大木棒上面的糯米了,香香的、软软的糯米,那是欢喜的滋味!那是丰收的味道!
真是欢喜又美味的正月十五打糍粑。
在爷爷家乡间记忆,就算是两天两夜也说不完道不尽。在这里的记忆,给我的童年抹上最有趣的色彩,让我拥有了一个别样的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