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和祖国一起成长
作者:孙国林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转眼又到了农历八月金秋,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多少文人骚客,在这个季节留下无数美妙的诗篇;无数游子们,不管是身在旅途还是回归家园,这个季节,总会思念他远方的亲人,远方的故乡。因为故乡那远山,近树,高天,淡云,悠悠碧水,袅袅炊烟,一切都是那么诗情盎然,那么画意饱满。
当然,我也不例外,想在这个多愁善感的季节,在这个特别的节日——国庆,用记忆搜索一下伴我度过童年的那个地方的过去,看看现在的那个村庄,和祖国一起成长的小村庄……
虽然我与那个地方相隔不远,但由于忙于生计,回去的时候还真不多,更何况生我的那个地方,是当年被人称之为“屙屎不生蛆”的一个山咔咔。可毕竟那里,有我一直惦记着的曾经,有我童年留下的记忆,即使现在也曾没把他从记忆中抹去,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道绕不过的坎……
事隔多年,额头已经留下一道道岁月的年轮,头上也被时光染出了丝丝缕缕的银发,当年很多情形已然慢慢模糊。但每到这个季节,那一幕幕依然明晰。我在梦里追忆,一些细节渐渐显影,就像一张封藏多年的胶片,被时光之水反复冲洗,现出影像,岁月的痕迹,依旧全然原本的模样。
在我的记忆里,那村庄,那山咔咔,伴我度过了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童年都是快乐的,而童年给我留下的除了快乐,还有永远无法抹去伤痛。
从我勉强记得事起,只要你提起这山咔咔——高峰(也就是现在的苏家坪),很多人就会带着鄙视的眼神摇着头,嘴里还发出“啧啧 啧”的声音 ,让你一听就好像觉得我们山咔咔里人,天生就要低别人一等。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就和大多数人一样,暗暗发誓,一定要走出这山咔咔,别再让人瞧不起。
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也不怪那些“城里人”“低山人”瞧不起,这山咔咔也确实太偏僻了。那时不通车,下个城要走60多里的山路,要不是有那么大的事,一般都是不会下城的,有好多人一辈子都没下过城。如果下城办事,不等天亮就要动身,要太阳偏西才能到。
一般在下城的前几天,就必须要做好几件事,首先要想好到哪个亲戚家去过夜,再就是给亲戚家带点洋芋粉、干洋芋片、野杨桃什么的东西,要不然不好意思去。
一路要经过阴风飒飒的青龙观,“一览众山小”的大梁子,戴着草帽向上望不到顶、向下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深渊的三架坡,再淌过四十八道脚不干,过闸木水,就到了红土坪。只要一到了红土坪,就感觉豁然开阔,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虽然走得满脚血泡,也觉得自己一下子变得高大——梦寐已久的县城,就在我脚下!
每个人下城后,回到家都会在村子里,见人就胡吹海吹一番,说自己看见了什么新鲜事,吃过什么好东西……总之,就是瞎吹,显摆一下自己下过城。
就在着村庄,这山咔咔,度过了我的童年。
后来,修通了青山公路、业龙公路,拖拉机、解放牌开进了村庄,一下子打破了沉睡了几百年的山咔咔的宁静。随着改革开放,山咔咔里的人,也开始走出山咔咔,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记得那时,要是能坐上拖拉机,虽然要么满身灰垢,要么撞得满头是包,依然还在人前引以为豪……
山咔咔里的人,只要走出了,看了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即使再苦再累,也没一个想回来的。
那时,我也跟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想方设法,走出了这山咔咔,可不知怎么,就是找不到过去“城里人”的那种自豪感。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虽然经常时不时的回去转转,只觉得这山咔咔在一天天的变化,但从来没有真正的用心去感受过他的变化。
正好今天过“双节”,天气也不错,我想仔细看了看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山咔咔,山咔咔仍然是那个山咔咔,但是仿佛变得美了,变得更清秀,更亲近了。可能是我久不回来产生的视觉差异吧,总之,这个小山咔咔给我此时印象:家乡是美的,而且很美很美。
走在平整的水泥路上,目光徜徉在这一望无垠的秋色中,尽情吮吸着泥土的淳香、青苗的清香,抬头望着四面环山的村子,被成片树林环抱着,看上去岱绿色还没有褪去;只是在这深秋多了几分黄色,越发显得这山的宁静。山,还是那山,曾经,这山给我留下了我不计其数的脚步和身影,留下了我童年的快乐的印痕,还有伤痛的泪水和付出的汗水。
多年过去了,当日记忆中的很多情形已然模糊,但每每在梦里,一张张被时光之水反复冲洗的胶卷,将许多微小细节渐渐显影,现出影像,一切的一切依然明晰。可现实,留有岁月的痕迹,又并非全然原本的模样。
这几年,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现在这山咔咔,已是水泥路四通八达,就连田间小路也硬化成了水泥路,两边还装上的太阳能路灯。山间点缀着的红砖白墙瓦房,与整齐的排在公路两边的一栋栋小洋楼,让这山咔咔处处充满现代气息。
清晨,太阳初升,炊烟四起,淡淡的朝霞映照着整个村庄,我悠然地在林间游走。林间几只秋蝉,枝头喜鹊、画眉一起唱起它们的欢歌,一曲乡村消夏图,就这么立体、这么直白地呈现在眼前。比起初秋,这山的色调虽然淡了许多,山野也似乎清瘦不少,但仍然掩饰不了绿的气息和勃勃生机。好像今天我才发现,原来这山咔咔是一个这样美丽的地方。
多年来,村里的年轻人为了理想和现代生活的追求,更为了下一代,一批又一批的走出这山咔咔,到外面去打拼,这小山村,也只好自己美丽着,孤独着,等待着... ...
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村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在外打拼了多年的游子们,又开始看好这他们曾经不愿提起的山咔咔。他们把这些年积累的成果和经验带回来,也投身于建设自己的家乡。
荒芜了多年的农田,又种上了蔬菜、水果、中药材,农家乐、民宿一家接一家的开起来了,那些平常多余的瓜瓜果果,也变成了钱,五六十岁的家庭妇女也可以就在自家门前拿工资了。
那些曾经瞧不起这山咔咔的“城里人”,现在也投来羡慕的眼光,羡慕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乡土人情。周末,他们或邀上三朋四友,或带上家人,一批又一批的来到这山咔咔,踏青、采风、挖野菜、摘果子,吃着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喝着农家自制的米酒,谈论着祖国的成长、这村庄的变化,晚上住在吊脚楼……享受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这山咔咔的人们总和土地一样,懂得知恩图报,在精准扶贫雨露的滋润下,土地给了庄稼人一个收获满盈的秋天、一个笑容如花的秋天、一个充满希望的秋天,村民们个个都为这秋天付之以灿烂的笑容……
岁月流逝,那被时光遗忘的山咔咔和祖国一起成长,一切在改变,除了那山、那水、那棵古树,那一张张慈祥的脸,还有那乡土气息,什么都变了,变得那么美丽,那么富饶,那么令人向往。
一阵秋风吹来, 干透了的树叶哗啦啦地响,这是它们最后时刻的私语。对于树叶来说,生命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因为每一刻都是开始,每一刻又都是结束,就像住在的这山咔咔里的人一样,一茬茬、一代代,守护着这山咔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任谁也理不清他们的脉络。
每年的这个季节,都有思念在蔓延,一个个家园,都有烟火的温暖,一个个望月人,都有深情的挂牵。 故乡,这个亲切的名字,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更好的遇见,每一次团聚,都有千万祝福。
我祝福我的家乡和祖国一起成长,越来越美丽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