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国林的头像

孙国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20
分享

那年代那记忆

那年代那记忆

作者:孙国林

今天是周末,我原打算睡个早床(就是早上睡个懒觉),可是,刚8点钟,我的电话铃就响了,是我一个亲戚华哥打来的。

“喂,哪门搞,还没起呀?

“嗯,今天星期六嘛,还没起,你有子事吗?

“你快起来,我给你们带的几个老品种新洋芋……”

我赶紧起床,开门出去。看到公路边满满的一袋洋芋,足有五六十斤,下车的时候,口袋被摔破了,华哥正在捡撒满一地的洋芋,我连忙帮忙捡地上的洋芋,一边捡一边说:“哪这么早啊?年年白吃你们的,怎么好意思嘛。”

“农村里没什么好东西,新洋芋才出来,带几个给你们刨哈新(尝尝鲜)”。

我们抬起装好的洋芋刚走了几步,我看到路中间还有一个,我放下口袋,我连忙去捡,差点被一辆飞奔而过的车给刮到了。华哥一把将我拽到路边,半开玩笑地说:“就这么一个‘漏网之芋’,跑了就跑了嘛,你何必呢?”

就是他这个“漏网之芋”,勾起了我儿时记忆,一段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那是我刚刚6记得事的时候,家里人多劳力少,经常遭到生产队的“大人物”们的欺负,说我们是靠他们养活的。好在我母亲不仅勤劳,还很会划算(有计划),虽然那时没什么好吃的,但一家人也还能勉强吃饱穿暖。

那个年代,没什么玩的,也玩不成,很小就要放牛、打猪草。每天的娱乐活动除了滚铁环、抓子、跳子、打板、折飞机,就是遍山遍野的摘泡儿、找羊奶子、拣板栗、打野核桃、采八月瓜和猫屎筒筒……而我,最喜欢每年秋收后,跟着爷爷(其实是外公)玩。

当时我家喂的有一头大黄牛,爷爷又是一个犁田的好把式,一到秋收后,他几乎每天都要出工,我也正好不需要放牛。每天就总是悄悄地跟在爷爷后面,因为我不仅可以不做事,还可以收获不少的“漏网之芋”。

爷爷轻松地把着犁头,把板结的地一道道翻松,在阳光下泛出油亮油亮的“浪花”。我紧跟在爷爷身后,眼睛随着那翻动的泥块游动着,寻找原来挖洋芋时没有捡干净的“漏网之芋”。

一旦看到翻出来一个大洋芋,就会高兴得叫出声来:“哇,这个好大啊!”

平常能拣好几斤,有时一天还能收获十多斤,“牛兜嘴”装不下,我就脱掉外面的衣服,把衣袖口一扎,就成了口袋,偶尔一天火气特别好,两只衣袖会装满满的。爷爷放工后,我就把装满洋芋的衣服搭在牛背上,蹦蹦跳跳地跟在牛后面。可要到家时,我又会把衣服从牛背上拿下来,吃力地搭在肩,大声喊:“哎呀,累死我了!”目的是炫耀一下一天的“战利品”,好不挨母亲的打。

那个年代,农村小孩儿,都喜欢在春天跟着大人们去犁深翻(把洋芋田空行耕松),因为这个时候,能在地里捡到头一年的“漏网之芋”——“母子洋芋”,只要把皮一削,就可以吃,脆甜爽口,原汁原味,回味无穷,至今仍奶耐人寻味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责任到劳,分田到户,农民们有了土地经营自主权,积极性大大提高。为了保证洋芋的收成和品质,总会抢季节、耐严寒,在三四九天里就把洋芋镐下土。又总在每年最热的三伏天,耐着似火骄阳的烤晒,把洋芋挖回家。脸上、脖子上、手臂上让茂密的包谷叶子,划出的道道伤痕,被那挥洒的汗水一浸,生疼生疼,让你无法忍受……可是,只要那年丰收了,洋芋产量高,母亲她们,总是越挖越有劲,从不言苦。

由于,一家人勤劳苦干,家里的粮食充足了,每年挖了新洋芋,总要给城里的亲戚带上一大口袋。那时交通不便,有时要好久才能请到一个拖拉机师傅,说不尽的好话,他才能答应把一口袋洋芋带进城。每次带到后,也总是说:“农村里条件差,没什么好东西,带几个新洋芋你们刨哈新,各人(自己)屋里种的”

再后来,我也住进了城。这些年来,家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泥泞的山路成了水泥路,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唯一没变的,依然是那山那水、那淳朴的乡情。

还有,还有我儿时的记忆,特别是那儿时的“漏网之芋”,以及寻找“漏网之芋”的童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