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国林的头像

孙国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11
分享

家乡的味道——蓑衣饭

家乡的味道——蓑衣饭

作者:孙国林

“老板,来一份蓑衣饭……”

“老板,来一份肉沫合渣……”

……

只要你一走进建始的任何一个饭馆,不管饭馆的大小,能听到客人们的这种叫唤。

也不知你们晓不晓得“建始十八怪”,其实我也记不全,可能我是个吃货的缘由,只记得几种吃的,比如:豆腐豆渣分不开、山上树叶也是菜、蓑衣也能做成饭、豆腐越臭吃越香、火烧饼子回味长……

总之,建始的土家菜、农家饭、特色小吃很多,加上独特的气候、新鲜的空气、迷人的景色,许许多多的外地人,到了建始就不想走。

其实好多外乡人,没吃过建始的蓑衣饭,刚开始也吃不惯,可一旦吃过一次,觉得越嚼越香 ,越吃越好吃。本地人就不用说了,基本上人人都喜欢吃,更是大小饭馆必备之物。

说起蓑衣饭,其实也有它的来历。在古时候,我们这“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区,只能以苞谷、洋芋和小麦为主粮。特别是高山地区,一年四季除了苞谷就是洋芋,在我的印象中,那时人们的愿望,就是哪天能和过年一样,吃上一顿白米饭。

在我记忆里,那个年代,在我们大山里,吃白米饭就代表着富贵,要家里条件特别好的,吃公家饭的才时不时的吃得起一顿,也是那些人炫耀的资本。

说起蓑衣饭,无法考究是哪个年代,哪个土家大户人家,可能是长期吃苞谷饭,吃厌了,也可能天生就是个奇才,发明了把苞谷面饭和大米饭和着吃。这大大改变了口感,粗糙的苞谷饭一和上大米,口感变得细腻了,吃起来还满嘴饴香,而且还提高了食物的营养这种粗粮加细粮混合烹饪的方法,便成就了我们土家人的一道特色家常饭。

后来就一传十,十传百,在我们鄂、川、湘山区,就传遍了这种把苞谷与米饭混合的独特做法。因为过去山里只有木甑子,篾甑盖,乍一看就像一个披蓑衣戴斗笠的庄稼汉,为了让世人记住土家人的这种做法,就叫成了蓑衣饭。

蓑衣饭,只有用木甑子蒸的才好吃。

蒸蓑衣饭的做法,虽没有想象的那么麻烦,但是,也没你说起来的那么简单,如果有哪一道工序,没掌握好,蒸出来的蓑衣饭就不好吃。要么会水分不足 ,吃起来“枯撒撒”的,难以咽下喉;要么水分过重,吃起来“稀耙耙”的,没嚼劲没香味……

推磨

选用籽粒饱满的苞谷籽,用石磨磨成面(),用面筛(细竹筛)筛去糠壳(粗糙皮渣),备用。

煮米

把大米淘净,倒入大锅用冷水煮到夹生半熟,及时用筲箕沥干米汤(),让其自然冷却。

蒸头道

把筛好的苞谷面,倒入大盆或者篾簸簸,加入适量到冷水,边倒边和(搅拌)让其充分湿润,拌至手捏成团松手即散就好。把甑袱子(干净的纱布)用水洗干净,在甑底子上铺好,把拌好的苞谷面,慢慢倒进木甑子里,用大火蒸半小时。

翻甑蒸二道

把蒸好的苞谷面,倒入大木盆或者篾簸簸里。刚倒出来的是热腾腾的翻甑饭(一大团),用木搓瓢边压边和,要完全和疏散,不能有疙瘩。然后把沥干的夹生半熟,倒进翻甑饭,搅拌均匀后,再盛进木甑子,用大火蒸二十几分钟,就可以吃了。

现在的好多人,为了简便,包谷面不用石磨推了,用钢磨或者粉碎机打,或者干脆在超市里买;现在木甑子也少了,就用电饭煲取而代之。还有很多人在蒸蓑衣饭时,为了方便,完全省去了一道工序,不蒸头道,就把沥米饭直接拌入包谷面,只蒸一道。虽然做出来的都是蓑衣饭,也能吃,但无论你怎么吃,吃不出用石磨推出的包谷面,蒸两道,做出来的那种原始的蓑衣饭味道。

我们土家人吃蓑衣饭也有讲究,吃的时候要必备合渣(又叫懒豆腐)、榨广椒(又叫面广椒),当然肉沫合渣更好。如果还能腌盘窄耳根,配上神豆腐,就是人间美味了!会让你越吃香味越浓,令你食欲大振。

这些年来,蓑衣饭越来越被认可,好多外地人也学着做,也能蒸出美味可口的蓑衣饭,可不知怎么回事,不管怎么香,你总吃不出我们建始这地地道道的、用原始做法蒸出来的那种味道。

不信,你们到我们鄂西山区,到我们建始来,好好吃上一顿,地地道道的土家蓑衣饭,会让你回味无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