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半
作者:孙国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比如:年、元宵、龙抬头、立夏、端午、晒龙袍、月半、中秋、重阳、腊八、小年等等。
而且路隔十里,各地一乡风,每个地方,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风民俗,在我们鄂西山区一直流传着“年小月半大”的说法,指的就是鄂西山区的一种特别风俗。
说起“月半”,有的地方把每年的七月十二,定为“月半”,有的地方把每年的七月十五,定为“月半” ,更多的是把每年七月的上半个月,也就是从七月初一到七月十五,都称为“月半”。“月半”又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还有很多人,干脆把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节,直接定为“月半”。
春节,也就是“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节日,更是团聚的节日。在鄂西“年小月半大”的说法,其实就是说,在一些土家族地区的人们,非常重视“月半”,有更胜于春节。
“月半”节,其实是土家族为了全家团聚,而定的一个节日。过“月半”不仅是一家老小要团聚,还要把出嫁姑娘接回家。有很多老年人,一直认为出嫁了的姑娘,正月可以不回来拜年,但绝不能不回来过“月半”。
因为家家都要过“月半”,所以在时间上就有“婆家过月半走不脱,娘家过月半必须去”的矛盾,为了能够更好的统筹,就把七月初一到十五,都视为过“月半”,这么多年来,已相沿成习。
在我们这里过月半的讲究多,过去是先由一家之主确定具体日子,再分工哪个去接哪些人。因为过去那个年代交通不便,更没有现在的电话、手机,不管有多远,都只能走去,往往接一个客,要走一两天。
约好日子后,就要做准备工作了。一般都和过年一样,要大豆腐、烧猪蹄子,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就是家家都必须买一些“火纸”,封成“中元包”,找村里的文化人帮忙写上已故亲长的称呼、名字;没有条件的就用大票面的真钱,在火纸上铺一下,哈口气,然后焚烧于户外,并扬声呼名哀悼,以示敬上银钱,要那些已故的亲长们保佑,保佑后人们万事顺心等等。
出嫁的姑娘,无论多大年龄的,一到七月,就会天天盼着娘家人,来接自己回去过月半,特别是父母亲都还健在的,就更是想趁此机会回去,看看年迈的父母,陪父母聊聊天,
在过去的农村,七月就已经进入了“荒月”,一般的家庭,这个季节就没有多少猪蹄子、坐墩了,可不管怎样,人们总是要专门为应“月半”存一个猪蹄子,由此可见“月半”的重要性。
过“月半”的饭菜都很讲究,特别要体现出“丰盛”,只要家里有的,什么好吃的都要弄出来。吃饭的时候,更要讲规矩,在上桌前,必须先“叫老客”。就是先必须把所有的菜,摆放在饭桌上,再在桌子四方各倒一小半杯酒,盛一小碗饭,每个饭碗上摆放两双筷子,而且筷子要大头朝外,小头朝里。摆放筷子的时候,嘴里要不断喊已逝的先祖,XXX快回来过月半……总之,意思就是后人们没有忘记先祖。
过几分钟后,从上席(面对大门的那方)开始收碗,先把饭碗上的筷子拿起,将饭碗顺时针旋转一圈,再端起酒杯,把酒倒在地上,有些地方是倒一杯茶,每一方滴几滴在地上。等这一切搞完后,大家才能入席,正式开饭。
吃饭时,座次也有讲究,按照辈分排,最长辈的坐上席,其他的再从侧席按顺序坐,辈分最低的坐下席。但是,孙辈的也可以跟着爷爷奶奶坐上席,叫孙不忌祖。大家按次坐好后,一家之主发话后,才能正式开吃。
饭后,那些出嫁了的姑娘们,就趁此机会,和父母、兄弟姐妹们,东家长西家短的,天南海北聊个够。那年代,由于交通不方便,好不容易才能聚一次,所以都要过一夜,第二天再回去。
吃过晚饭后,还要进行“月半”的最后一个议程。就是晚上,把封好的“中元包”,或者用真钱贴了一下的火纸,在外面找个干净的地方,给已逝的先祖们烧去。一般烧的时候,还振振有词,XXX我们给您寄钱来了,希望您保佑我们……
虽然,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但是“月半”这传统节日,在鄂西山区,仍然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好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交通、通讯工具已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基本上家家都有了车,人人都有了手机,接客不需要走一天的路,只需打个电话就行了,回娘家过月半,再远也只要个把几个小时就到了。
出嫁的姑娘,回家过月半,一般匆匆赶去,一大家人一起吃一顿饭后,就要回家了,平时父女、母女、兄弟姊妹间有什么事,都是在电话视频里相互诉说,没必要三个一堆、五个一群的在一起聊不够。
总之,社会不断发展,忙碌的人们,始终没有忘记每一个传统节日,更不会忘记“月半”这么重要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