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是与民族世代繁衍生息息息相关的河流的亲切称呼,这个母亲是繁衍养育的意思,河流养育了人,催生了人类文明,所以我们才称她为母亲河。
建始有条河,是建始县城十多万人的饮用水源,所以就被建始人称为母亲河。她的名字就叫广润河,起源于重庆市奉节县边陲兴隆镇三眼湾,携瞿塘峡云雨,穿越十里沟,歇息于人工天湖——四十二坝水库。经排水阀或溢洪洞流出,直奔四方岩头,然后西漂飞流头塘,稍稍喘歇,流过马蹄塘,淌过沙河坪,跃出龙门,与马家河汇合,流经小茶园,一路迎当阳旭日,奔层峦叠嶂,蜿蜒而下。
半路在漆树垭、鸡公岭、红土坪、七里坪四村交界处,被榨木水闸截住,蓄水于榨木水库,经滤池过滤、消毒、沉淀,送千家万户,供十余万人民生产生活用水。
余水则穿越峽谷,跃过三块石奔流而下,汇米水,经高涧、茨竹林、晏公潭、狮子滩、盖碗滩、南门滩,向南折流经长滩、旋龙潭,又向东流经门槛石、黑滩,经石灰窑、谭家河进入了马水河,最后在景阳汇入八百里清江。
千百年来,广润河用它柔软的臂膀,在穿城而过的十里河道上,打造出了一处处碧水清滩,成为穿越业州古城一道美丽诱人的风景线。早在上世纪30年代,广润河上的秀美风光就惊艳了山外的世界。
广润河的水源出自于重庆市奉节县,从三眼湾三个出水洞流出,蜿蜒前行十里(十里沟),慢慢淌过平地,缓缓前行,回旋于平坝中间。一遇上下大雨,洪水在平坦的农田中间,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总会在每一道转弯处,回旋一下,所以,水再急也流不快。就这样,天长日久的回旋洗刷着河堤边的农田,在四十二道转弯处,冲出了四十二水潭,洪水一消后,就形成了四十二个沙滩,这就是四十二坝的原始来历。
在上世纪60年代末,被建始人民发现了她的价值,想利用她来解决当时苗坪区的猫儿坪、罗家坝、客坊等地几万人的饮水和几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
经过县、区两级与四川奉节多次交涉,达成一致,并及时完成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在工程动工前,组织搬迁35户,主要移民到龙门公社高峰大队9户,猫儿坪3户,杨四庙2户,四川奉节兴隆公社21户。
终于,1971年12月20日,由苗坪区从各生产队抽调1000多名民工,开往四十二坝,浩浩荡荡的“千人大汇战”,于12月26日,海拔1800米的人工天湖——四十二坝水库和“百里长渠”,正式破土动工。
整个工程历时10年之久,1976年6月水库大坝筑成并蓄水成功,后续工程在1980年才结束。当时工程所需民工全部来自猫坪区各人民公社,工地上每天少则几百人,多则超千人,这就是“千人大汇战”。那年代四十二坝不通公路,建设者们都是经猫儿坪、九转拐、李家湾、青龙观、苏家坪、九股山到山顶,一路非常凶险,十分难走。那时生活条件很差,民工的生活非常艰苦,吃的“阳尘”包谷饭和青菜萝卜苞苞菜。虽然四十二坝水库已建成,但由于地形复杂,“百里长渠”工程量大,当时的财力物力跟不上,不得不半途而废,改变原定计划,在青树子修建了一座水电站——四十二坝一级电站。
自此,四十二坝水库就是建始的“光之源”、“水之源”。为建始的电力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水能,也清洁了十多万建始县城人的饮用水源。后经过梯级开发和建设。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石笋坪、秦家园、龙门子修建了四十二坝二、三、四级水电站,利用红瓦屋水库余水和当阳坝山溪水,在马家河又修建了马家河水电站,为建始县的电力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为了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下游又修建了闸木水水库,扩建了七里坪水电站。这样就形成了从水库源头到建始县城“六站”(电站)“两库”(水库)的格局,其发电、供水、灌溉、防洪等综合功能更加完备。
四十二坝的建成很明显地提升了建始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档次,每当你拧开水龙头,看着流出的清澈的娟娟自来水时,不知你是否知道这水的来处,这水的来历?当然,是很难让更多人记起那些当年为修建四十二坝工程付出心血和艰辛劳动的人们。
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鱼儿越来越多,一到春天成群的野鸭、白鹭又回到了广润河。
清晨,走在广润河边,春雨后阳光下,河里那溅石而起的朵朵浪花,隐约透出神秘的碧辉,又魔术般地化作无数晶莹剔透的小银珠洋洋洒洒地掉入水中,融入河流。河底的石头在清流潺潺间,点缀着洁净平坦的河床,水边无数静卧的巨石,与流水述说着祖祖辈辈流传的传说。
徬晚,站在风雨桥上,放眼纵望,夕阳如血,浓浓地洒在水面,水波在余辉的映照下泛起莹莹红光。平静的水面亮白,浅绿,翠绿,墨绿,层次分明的各色斑斓在眼前次第展开,一直延伸到桥下。不禁会让你想起昔人的千古佳句“半江瑟瑟半江红”。
广润河就这样从重庆奉节兴隆一路蹦着跳着,唱着欢快的歌儿,穿过茂密的树林,走过美丽的村庄,打磨着河水里石头,也打磨着岁月,带着土家人的豪放,带着土家人的期望,浩浩荡荡奔向清江,汇入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