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国林的头像

孙国林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4/22
分享

半个世纪的“光影”人生

半个世纪的“光影”人生

作者:孙国林

说起孙师傅,大家不一定知道是哪一个,但是,只要你一提起孙师傅照相馆,在建始县城可以说是无人不晓。

几天前,我到孙师傅照相馆洗照片,在等待之时,与孙师傅闲谈,我才知道眼前这位精神焕发的孙师傅今年已经82岁。

孙师傅名叫孙友泽,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建始县业州镇老南街人。你可知道这位普普通通的人背后,却有着极不普通的故事?

他,14岁就到建始县饮食服务公司一个下设部门——照相馆,跟着师傅徐章甫开始学习摄影,从此,他便和相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相机相伴68年,至今仍舍不得放下。

一个人一天,一个月,一年,三年,五年坚持做同一件事,也许并不难,但是,十年,二十年呢?你能坚持吗?68年,半个多世纪,他却一直在坚持做同一件事——照相,照相机陪伴他走过了25000个日日夜夜。他的摄影从业经历,见证了半个多世纪摄影事业的发展,他用影像记录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见证了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生活变迁和个人成长;从一个侧面深刻生动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化进程,更见证了建始县城半个多世纪来的变化和发展。他曾多次参加过省、州、县摄影作品展,1959年就获得湖北省“农村一青年”称号。

“我开始学摄影时,连感光胶片都还没有,底片就是在玻璃片上涂上感光药水,然后放进木盒座机内拍摄。当时的木盒座机,也没有机械快门,曝光时就将镜头盖从镜头上取下来,估摸着曝光时间到了,便将镜头盖又罩上,一切都得靠经验,凭感觉。”提起过去,孙师傅头头道来。

1959年,他被单位派到武汉汉口品芳照相馆进修学习。学习结束后,他带回了建始县第一台万相能座机照相机,从此,建始结束了用镜头盖曝光的历史,并开始引进黑白胶卷。

让孙师傅难忘的事,是他多次参加“农业学大寨”千人大会战的现场拍摄。最让他记忆犹新的事,还是当年在建始长梁人造平原时的爆破场景。当时把8卡车(40吨)炸药,放进山洞引爆,将一座大山炸平,再改成农田。接到爆破现场拍摄任务后,他一直忐忑不安,害怕照不好,负不起政治责任。于是他找领导,要求另选他人,可当时一个县也就那么几个人会照像,况且当时的建始,根本就没哪个人的技术能赶上他,没办法,他只能硬着头皮上。

“当时的相机没有连拍功能,换一次胶片需要几分钟,每个环节,我都不敢有半点马虎,还好,我圆满地完成了领导交给我的任务,成功地拍下了起曝的那一刻!”说起这件事,孙师傅自信满满。

让孙师傅感触最深的,是有一次,他们扛着笨重的机子,走了3天的山路,到官店下乡。当他们走到区公所时,早已精疲力竭,打算先好好休息一下,可他们得知有几个偏远地方的群众,为了能照一张照片,头天就来到镇上过夜,而且还要等到取了照片才肯回家。顿时,他们忘掉了疲劳和饥饿,支起机子就给现场的群众拍照,忙完了才到食堂找大师傅(炊事员)弄点吃的。

“在那个提倡为工农兵服务的年代,我们经常下乡为群众服务。为了让偏远地区的群众能照上相,很多时候,我们挑着设备翻山越岭,一走就是几十上百公里,白天拍摄,晚上要冲洗到深夜,有时一天要为上千人次照相。”孙师傅回忆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摄影设备也在不断更新,为了掌握过硬的技术,没上过几天学的孙师傅,不得不要比别人付出得更多。每当一种新设备引进后,他每天总是要不断地摸索,经常是深夜才回家。在那个通讯和交通不够发达的年代,有好多次,他坐几个小时的车到宜昌、恩施,去向同行们请教。

“我现在觉得我已经很满足了,在那个人人向往的‘三转一响一咔嚓一喇叭’的年代(三转:缝纫机、自行车、手表,一响:录音机,一咔嚓:照相机,一喇叭:喇叭裤),这些东西我就都已拥有……”说起年轻时代,孙师傅幸福满满。

退休后,孙师傅仍舍不得放下相机,便开了一家照相馆,命名为“孙师傅照相馆”,继续从事摄影,为当地居民服务。因为他技术过硬,到照相馆照相的人很多,他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68年,半个多世纪,很长吗?在历史的长河中,很短很短,转瞬即逝。可是对一个人来说,却很长很长,长到他从青丝变白发,长到他走遍了建始的村村寨寨,长到从木盒座机到数码相机的变迁。在半个多世纪里,孙师傅架起了“光影”和平民百姓之间的桥梁,为无数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当岁月流转,是他用“光影”记录了各个时代的更迭和故事,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现在每个月有4000元退休金,家里又没有负担,后人都要我好好玩几年,但我就是爱好摄影,爱好这个职业,我真不想放弃……”正在忙碌的孙师傅告诉我。

我离开照相馆的时候,孙师傅一再表示,只要条件许可,他还想坚持下去,想一直守护着照相馆里的光影岁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