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乡村的那一缕缕炊烟
作者:孙国林
好不容易回到宁静的乡下,在吊脚楼里住上一宿,本打算好好睡个懒觉,来个自然醒,可天刚蒙蒙亮,一阵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推窗远眺,晨曦中,对面山边吊脚楼的屋顶升起一缕的蓝色炊烟,接着第二缕,第三缕……或粗或细或直或弯的一缕缕,相继从村里不同的房顶升起,袅袅绕绕,随着微风飘向远方,飘向天空。这个寂静而甜美的村庄,伴着鸡鸣犬吠,羊咩牛哞,还有张大妈李大婶的相互道早、问好声,开始喧闹起来,整个山村就这样被炊烟唤醒,顿时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可能写的就是我眼前村庄的炊烟。“依依”写的是多么的亲切,那一种情态,那一声呼唤,那一份柔情……淡淡的缕缕炊烟,徐徐、悠悠,回旋缭绕在屋顶,在山边,在天空,似烟非烟,似梦非梦,飘荡摇曳,营造着几分梦幻,晨曦,村落,炊烟这些生命元素,勾勒出一副古朴、典雅的山村画面。
我喜欢眼前的缕缕炊烟,喜欢它那袅袅升起的模样,像云彩一样的飘逸绚丽;喜欢古老的吊脚楼和小洋楼同在的村庄,在晨曦、夕阳映衬下的缕缕炊烟,呈现出的那种古朴、恬静、优美的朦胧田园生活气息;喜欢庄稼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方式,更喜欢他们那种以土地为情的粗犷、简洁、简朴、知足、乐观的生活守望。
古老乡村的那一缕缕炊烟,就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部流动的乡史。这朴素无华的村庄里,仅存的几栋已经倾斜的不知年代的吊脚楼,温柔的阳光和袅袅炊烟下的青山绿水,永远无法抹去的浓浓乡音,以及老汉瘦长的旱烟杆、已经油腻得有点泛光的烟袋……培养出的一个又一个神话,叙说着一种田园劳碌的生活诗意。也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千百年来,用他们无穷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主宰着这古老乡村的兴衰沉浮。
多少个深夜里,多少个梦景中,在那偏僻的古老乡村,摇摇欲坠的吊脚楼顶舞动着灵动的炊烟,似一场柔柔的细雨,湿润着我干涸的思念,唤醒了我许许多多的温馨记忆,蕴藏着我对过去的许多美好怀念,还有无数伤痛的烙印。
在我的童年时代,那贫穷的年代,是坚强的父辈们用勤劳的双手和不屈的脊梁,为我们这代人撑起一片晴空,让我们的童年生活依然绚丽多彩。也正是那缕缕炊烟,升腾着希望,散发着温暖,饱含着幸福和辛酸,陪伴着我们度过了那段缺衣少食的难忘岁月。
在我家那间狭小的灶屋,四面板壁被年长月久的炊烟熏得漆黑,泥巴灶台上面,一年四季都挂在一个黑黢黢的炕架,每当生火做饭时,整个屋内浓烟缭绕,满屋人常常呛得两眼通红、咳嗽不已。而即使这样,那时嘴馋的我,却依然喜欢一直站在灶台边,眼中盛满贪恋与憧憬,紧紧盯着锅里,期盼着灶台后忙碌的奶奶给一点“赏赐”,哪怕就那么一小块油渣、半边粑粑……那种味道,那种幸福,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余味悠长。
古老乡村的那一缕缕炊烟,是一缕缕不老的乡魂,是飘逸在村庄上空的一张明信片,是游子温暖的回归,多少年来,仍被背井离乡的游子们牵挂。那一缕缕炊烟,常常会在他们的梦乡里,美丽地升腾,优雅地摇曳,游走在古老乡村的上空里,游走在生他养他的那山咔咔,游走在他们的心头。
古老乡村的那一缕缕炊烟,是梦乡里,常伴着我们童年的歌。在歌声中,小伙伴们,一起早早背着书包上学,一起逃学逃课,一起嬉笑打闹,一起放牛赶羊,一起弄柴打猪草,一起爬树摘果子,一起偷偷下河摸鱼、洗澡……如果疯累了,就在草坪上,在大树下躺下呼呼大睡,也不管牛羊还在不在,是不是在吃别人家的庄稼;也不管大人吩咐的柴捡了几根,猪草割了几把;更不会去管老师布置的算术题会不会做,课文背不背得到。总是只有在百鸟归林时,远远望见自家房顶上冒起的炊烟,才会感到早已饥肠辘辘,慌忙的“炊烟袅袅牧人归”,也只有回到家里,闻到锅里热腾腾的饭菜香味时,心里才会感到温暖和馨香。
古老乡村的那一缕缕炊烟,是一种亲切的暗语和呼唤,它会无声地告诉我们家里开饭的时间。在很小的时候,奶奶和母亲总会叮嘱说,只要看到家里的灶屋顶上冒烟了,就要回家吃饭了。
每天放学回家,我总是老远就望一望我家房顶上,是不是在冒着淡淡的炊烟。多少年后,我一直是这样,因为只要看到屋顶冒出的那一缕缕炊烟,便一如见到了对我疼爱有加的奶奶,一如回到了无知的童年,回到了并不富裕,但充满温暖的家,心中顿然涌起一种幸福的暖流,甜丝丝的,流遍全身。
古老乡村的那一缕缕炊烟,是这个村庄的风向标。有一缕炊烟,就有一户人家,她记录着村庄的恬淡自然、宁静美好。从一抹炊烟就可以看出生活的脉象,要有炊烟升起的村庄才有人间烟火气息,才是美好的村庄。村庄也必须要有炊烟的映衬,那一动一静,彰显和缭绕着的是人间的悠闲与繁忙,巧妙地组成一幅农耕文明的乡风俚俗画。静的是百年吊脚楼,动的是袅袅升起的缕缕炊烟,这一动一静不经意地一结合,便是一幅人间最和谐的生活画景。当缕缕炊烟从各家各户农舍的屋顶冒出来后,经历一个演变的过程,袅袅升向空中,飘过高低交错的屋顶,带上大山里祖祖辈辈的期盼,带上无数年轻人的理想和追求,飘向很远很远的地方。
古老乡村的那一缕缕炊烟,似曾是大山里人们的烙印,城里人的笑柄,好像走到哪里,他们都把大山里的人与黑“烟”相联。正是这些,大山里的孩子都早早逃离生他养他的村庄,到山外,到城市去打拼,想混出个人样,想一雪“耻辱”。多少年过去了,他们凭借自己无穷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打拼出了一番事业,过上了几代人盼望的城市生活。
那一个个曾一度被大山里引以为骄傲的“风光”人物,随着生活的稳定,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可不知是何原因,家乡的那一缕缕炊烟,总是在他们模糊的记忆中时隐时现,总在梦中向他们招手,他们越来越觉得空虚,无论怎样都认为自己始终是漂泊在外。
于是,他们开始从记忆中搜寻那一缕缕炊烟,不仅有姿态,有色彩,更有浓浓的味道。如今,只要一提起古老村庄的那一缕缕炊烟,他们也不再引以为耻,反而会会莫名的激动,满脸都会洋溢着幸福和沉醉。他们记忆中的村庄,村庄里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美味佳肴,只有一年四季从不歇息的缕缕炊烟,那缕缕炊烟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从来就不太让人关注。但这缕缕炊烟却是古老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正是她,让这些游子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鼓起勇气,克服重重困难,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勇敢前行。
近年来,百忙之中的游子们开始腾出宝贵的时间,陆陆续续回到这曾被他们“厌倦”的村庄转转,看看自家早已摇摇欲坠的老屋,打开已经铁锈斑斑的门锁,看到蜘蛛网密布的灶屋,看到已经垮了一半的土灶……眼前的一切,他们不得不让顿生伤感。
如果,这时的你,像儿时一样,亲手点燃一把柴火,深深的吸一口气,闻一闻微醺的焦糊和辛辣,让那浓烟好好呛你一次,打几个喷嚏,此刻的你,也许会感到的无比舒坦。然后,你再好好看看灶堂里燃起明亮堂堂的火焰,看看从屋顶冒出来白白的、细细的、青青的、薄薄的炊烟,姿态轻盈,舒缓,柔和,飘过屋梁,与村里其他各户屋顶冒出来的烟相互缠绕、交融,然后一起弥漫在村庄一座座农舍的上空,带着这古老村庄多少人的美好向往,一起飘向远方,飘向你们如今生活的地方。这一缕缕炊烟就像新生儿的脐带,一头牵着你们的心,一头牵着你们的乡愁,直到一阵微风吹过,丝丝缕缕的炊烟便更加多姿袅娜的飘散,慢慢消失在山边,消失在天际。
我仔仔细细的环视了一下整个村庄,眼前的一切,让我感概万千。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欢聚一堂的亲人们早已各奔东西,古老乡村的老屋好多早已被翻新拆除,或已被上了锁,早已是人去楼空。那曾养育过多少代人的灶台,那曾温热的袅袅炊烟,在很多人心中已越来越模糊,唯一的,只能在梦里寻回了。
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沟一坎,一草一木,一檐一领,一卯一榫,一砖一瓦,尤其是那缕缕炊烟是那么的宁静、纯洁、轻盈、缥缈,如诗一样动人,如酒一样醇香,时常萦绕脑际,使我久久难以释怀。我真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都能重新打开那或许早已锈迹斑斑的锁,重新燃起那混合着草木味的炊烟,再好好闻一闻这怀揣着故乡的缕缕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