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上那轮火辣辣的中东烈日一直跟随着我们的旅游大巴,好像甩也甩不掉的样子,圣城耶路撒冷的大地被烈日烘烤得仿佛要冒起烟来,但好在旅游大巴里的空凋基本上是不关闭的。尽管已经是深秋季节,这也是以色列最好的一个季节,但天气依然如酷夏一般。我一直纳闷:以色列是不是离着太阳有点儿太近了,那天上的太阳看上去怎么那么大?
旅游大巴沿着东耶路撒冷那不太宽敞的马路不大一会儿就驶进了西耶路撒冷,来到了西城区的宽敞马路大街上,尽管天上的太阳光线还是那么强烈,但行驶在西耶路撒冷那绿荫成行环境优美的马路上,觉得不像是正处于深秋季节,倒像是春天里一般的感觉。以色列人在城市绿化方面做得确实非常好,他们不但在荒寂的沙漠上建起了一座座的城市,而且还把每一座城市都绿化装扮成一座座花园城市。
耶路撒冷的地理位置并不十分理想,因为这座城市位于地中海和死海之间犹大山区的腹地,坐落在4座小山丘上,周边有几座高高的山岗紧紧环绕着。因为历史的原因,这座圣城又被分隔成两半,也就是西耶路撒冷和东耶路撒冷,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各占一半。
东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东耶路撒冷是阿拉伯人的地盘,西耶路撒冷是以色列人的地盘。1948年的5月14日,也就是英国人在耶路撒冷托管统治的结束之日,以色列国在同一天宣布成立了。以色列这个被灭亡了2500年的国家又复活了。
英国人撤出之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国,这实际上是将巴勒斯坦地区的地图撕成两半,把一半给了犹太人,另一半给了阿拉伯人。
耶路撒冷是一座世界上最著名的圣城,被称为圣城中的圣城,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独特的一座美丽城市,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够像耶路撒冷这样,成为人类三大宗教的共同摇篮和圣城。《圣经》中这样描绘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但是,还有另一句描述耶路撒冷的圣经诗句:“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因为耶路撒冷是巴以争端的核心中的核心,因为这座圣城不但是全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徒、基督教徒,以及伊斯兰教徒们魂牵梦萦的神圣古城,同时也是其他无宗教信仰的人们渴望亲临光顾的胜地。
巴勒斯坦人拥有的东耶路撒冷那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世界,参差错落的低矮楼房、街道狭窄的民宅民居、条件简陋的街面店铺,以及大街小巷胡同里跑来跑去的阿拉伯孩子们。老城,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圣城,就在东耶路撒冷地盘里,巴以双方在耶路撒冷问题上的焦点,也就是那座老城。
东耶路撒冷的人口大约有32万人之多,耶路撒冷的老城就在东耶路撒冷,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最神圣的圣地,也就是圣殿山、圣墓教堂、清真寺等也都在老城里面,这些都属于东耶路撒冷的地盘。东耶路撒冷的地盘里不但有他们阿拉伯人,也混杂着其他的一些教派和组织。
以色列人拥有的西耶路撒冷是一个自由惬意的城市,大街上的两旁散落着许多看上去面积也就是三、四十平方米的各型各色的咖啡馆,这些咖啡馆的门口一般都摆着些塑料或木制的小桌椅,太阳伞遮住了桌子上方炙热的中东日光,悠闲的人们就在这别致的室外太阳伞下品尝着味道极佳的咖啡,这也成了耶路撒冷的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西耶路撒冷的建筑风格比较统一但又绝无雷同,所有的建筑所用的墙面建材基本上都是耶路撒冷特产的淡米色的大理石,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犹如群山层层、一片片绿树掩映着的犹太百姓楼房各领风骚。远远望去,西耶路撒冷这半座城市绿的苍翠白的浪漫,仿佛是一幅画一样。
西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用智慧和财力建造起来的半座国际化都市,犹太人的设计理念在城市的建设方面发挥到了极致,看那纵横交错的交通设施,恰好构成了这半座国际都市的血脉和骨架,正推动着整座耶路撒冷圣城大踏步地迈向现代化国际城市。
我在东耶路撒冷住了一个晚上,在那片阿拉伯人居住的地方转了不少地方,我也曾经在以色列生活了一年半的时间,多次出入耶路撒冷。我对西耶路撒冷就更熟悉了,作为曾经在以色列工作了一年半的一名翻译,我去过的地方自然要比别人多一些,所以我对耶路撒冷东西两大教派的两统天下,也算是蛮了解的。
这么些年过去了,我重返以色列,东耶路撒冷那半座城市依然远不如西耶路撒冷那半座城市,不管是街道马路还是城市整体规划方面,这同一片天空下的两个不同宗教信仰的区域都差了一大截子。
目前,圣城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实际控制着。不论是犹太教、还是基督教、也不论是伊斯兰教,谁也不会舍弃这座圣城中的圣城,尤其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也就是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他们之间围绕着圣城耶路撒冷的争端将永远地延续下去,直到未来的某一天。
旅游大巴朝着国会大厦的方向疾驶而去,我已经深入到西耶路撒冷这半座西方化的都市里,明显感觉西耶路撒冷与东耶路撒冷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少的差异。我抵达了一个十字路口,往右拐不远就是以色列国会,我从车窗户里看到了国会大院,也看到了国会大厦,但旅游大巴却被以色列军警给拦住了。
原来是封路了,禁止通行了,这在以色列是常态。旅游大巴继续往前又跑了一小段路,拐了个弯在路边停了下来。我下了车,朝着数百米距离远的国会大厦徒步走去,去往国会大厦的那个路口有几位持枪军警,他们并没有对我进行检查。
我走到了以色列国会大院的门前,国会大厦就在前面的不远处,在我这位普通的中国人眼里,以色列的国会大厦远没有我们某些镇政府办公楼那般的气派,甚至也就是一座极为普通的会议礼堂模样的建筑。但我听说,在国会大厦的地下还有另外的七层,是用于备战的。
国会大院的墙壁外墙用的是耶路撒冷的红石砌成,大门是防弹玻璃的,所以我可以看到大院里面的一切,却不能踏入半步,因为以色列的国会大厦对外不开放。我只能用相机或手机将那整座大厦给拍摄下来,而且是隔着防弹玻璃墙拍照,让我觉得很别扭,因为效果差点儿,但也只能这样了。
国会大院马路对面的那个七烛台吸引了我的眼球,我离开了国会大院的大门,走到了那个大大的七烛台前。七烛台的历史可追溯到耶路撒冷圣殿山的第一圣殿中供奉的三种特别圣物之一。七枝灯盏中间的那一枝略高于两边的六枝,中间的那一枝代表安息日,其余的六枝代表上帝创造宇宙万物的那六天。
公元前588耶路撒冷被巴比伦人攻陷,第一圣殿被巴比仑王尼布甲尼撒给摧毁,七烛台被巴比仑人带到了巴比仑,从此再也没有了下落。公元前516年,首批回归锡安的犹太人在所罗巴伯和约书亚的领导下重建圣殿,因为已经没有了先前的那一座七烛台,所以就以原模重新铸造了一座纯金的七烛台放在圣殿里供奉。
公元70年,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第二圣殿被罗马人摧毁,七烛台成为罗马人的战利品,在罗马人举行的庆祝攻陷耶路撒冷的游行队伍中,罗马人强迫犹太囚徒肩负着以七烛台为中心的战利品示众的场景,以石刻的形式铭刻在意大利的罗马广场。
3000多年来,七烛台一直是犹太人的象征,它的烛光是古犹太人在圣幕里点燃的。尽管犹太人亡国后浪迹天涯,是圣殿七烛台给那些无家可归、受尽磨难和被迫害的人带来光明与安慰。在古代钱币上、在犹太古墓墓碑上、以及古老的犹太会堂里那些用马赛克拼镶的地板上,都有7烛台的图案。
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之时,确定将7烛台作为国徽的中心图案。以色列人认为,7烛台与古代犹太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烛台代表上帝,在漫漫的长夜里给那些浪迹天涯、受尽磨难、身怀亡国之恨的犹太人带来无尽的安慰,并点燃他们眼中最后的光辉。
国徽中的七烛台两旁的橄榄枝代表犹太民族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国徽中还用古老的希伯来文写着:以色列国。
因为要赶往耶稣的出生地伯利恒,我离开了七烛台,沿着马路返回停车的地方。我看到路边有一些游行示威者正举着牌子静静地站在那里。我很有些好奇,哪有这样示威的啊?举着个牌子在那里一言不发,好像是做产品广告似的。
这些人确实是在示威,他们是在向那些国会议员们传递信息,因为这里是国会议员们的必经之路,而且那些国会议员们绝不敢无视这些“上访”的百姓,这就是民主国家。我想,这些人可能是为城市建设或者是百姓生活方面的原因在示威,但那些牌子上面的口号我一个字也看不懂。
我在以色列生活了一年半,也能讲一些简单的希伯来日常用语,但希伯来字我一个字也不认识。我经常自嘲:我在以色列的时候就像一位不识字的老太太,嘴里能说会道的,但大字却识不了一箩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