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宝星的头像

胡宝星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18
分享

走进地球上的外星球

胡宝星

作者在瓦迪拉姆山谷的劳伦斯宿营地


我走进了约旦王国,进入了阿拉伯的世界;我走进了瓦迪拉姆山谷,进入了阿拉伯大沙漠。在一个贝都因人部落里稍事休息之后,我坐上了一辆沙漠吉普车,一位身穿白袍的贝都因小伙子驾驶着这辆沙漠吉普朝着瓦迪拉姆山谷的纵深疾驰而去。

随着沙漠吉普的车轮子搅动,一阵阵风沙在我们的身后席卷而起,那红沙卷起了很高,又随着那一阵阵刮来的热风向四处蔓延着。瓦迪拉姆山谷的沙漠是典型的纯沙沙漠,我的视野里不时出现一些高耸的岩层和悬崖,还有一些布满了麻点的拱形山石,那些风化的巨大岩石如同城堡一般。

沙漠里处处热浪袭人,仿佛身边有着熊熊燃烧的火焰,让人浑身冒汗,汗水顺着脊背往下流,我感觉仿佛在桑拿浴室里蒸桑拿一般,我感觉身上的水分都被蒸发掉了一样,就想喝水,尽管我的水壶里带有满满的一壶水,但沙漠里的路途很长,我要节省着喝,为的是坚持到最后。

坐在敞篷的沙漠吉普上,奔驰在瓦迪拉姆的沙漠上,我好像站在了无数个炼钢炉的旁边。沙漠上吹起的风如热浪一般一股股地向我涌来,让我无处躲身。好在,我在佩特拉的阿拉伯市场上买了一条阿拉伯头巾,现在我把这条“阿拉法特头巾”缠在了头上披在了肩上,这才感到凉快了一些。还别说,这条阿拉伯大头巾披在身上还真是不错,既可以防止头部被烈日暴晒,又可以保护自己的胳膊不至于被晒到脱皮。

瓦迪拉姆山谷里的沙漠好像是一张红色的巨大地毯,那红色地毯整个的线条非常非常壮观,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巨手随着沙漠热风的吹动将那红色的地毯提溜起来,一下一下地抖动着,然后,那巨大的手又将那红色的地毯又重新折叠着、伸展着,一直抖落到了沙漠的地平线。

我放眼望去,我看到有一群群的骆驼游荡在沙漠里,这是一些贝都因人的骆驼,尽管这些骆驼看上去没有主人在身边,但是它们并不会迷路,它们只是在沙漠里寻觅可以填充肚皮的水草,因为骆驼们有着“特异的功能”,它们知道哪里有水也知道哪里有草。

我们的沙漠吉普越过了一小群一小群的骆驼,那些骆驼“不屑一顾”地看着我们,然后又低下头继续寻觅着沙漠里那不多见的草。我远远地望着那些骆驼,我拉长了焦距拍下了这些沙漠之舟在沙漠里游荡的镜头。从我的镜头里可以看到,那些骆驼们脚下的红沙漂渺着一股股的热浪,骆驼们的脚掌在热浪中慢慢行走着,在沙漠中留下了它们行走的印记。

瓦迪拉姆山谷有着外星球般的地貌,所以被称为地球上的外星球;瓦迪拉姆山谷的沙漠有着玫瑰一样的红色,因此有着“玫瑰沙漠”的美誉;瓦迪拉姆山谷的地理特征与沙漠风貌极为特殊,犹如月球的表面一样宁静而又沉寂,所以又被称为“月亮谷”。

红色沙漠就像一幅幅连接在一起的沙画,在这每一幅的沙画里面都有许许多多的沙浪。那沙浪,一片连着一片,就像是涨潮的浪一样向前涌动着、涌动着,那无数道沙丘涌起的皱褶犹如凝固了的浪涛一样,一直延伸到远方那金色的地平线。

瓦迪拉姆山谷被评为全球32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中的之一,成了世界各地太空迷们向往的胜地,好莱坞的那部《火星救援》大片中的火星外景全都是在瓦迪拉姆山谷拍摄的,那是一部求助于中国的火箭技术登上火星去营救一名遗落在火星上的宇航员的科幻影片。

我们在一片荒寂的沙漠前停了下来,这里就是被称为与外星球最相近的那片沙漠区域,好莱坞的那部大片《火星救援》就是在这个位置取景的,影片里面的火星外景全都是在这个位置拍摄的。

《火星救援》是一部由美国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出品的科幻冒险片,是前年,也就是2015年上映的,这也是一部罕见地涉及到了中国的好莱坞大片。《火星救援》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有一支6人组成的火星科考队,他们在火星不幸遇上了一场突发的沙尘暴,于是决定放弃这次考察任务,撤离回地球。

但是在准备撤离的过程中,宇航员马克却被天线击中,航天服被撕破了,人随即就被风暴卷走了,马克与团队失联了。火星上如此恶劣的天气让大家无法搜救他,而且根据数据显示马可已经死了,因为他的航天服破了,航天服已经失效了。于是,考察队就撤离了火星,马克一个人留在了火星上。

一天,一位眼尖的NASA技术员在监看火星大本营时,发现有什么物体在动。他们终于明白了:马克没有死,他还活着,他被抛弃在了火星上。于是地面行动开始了,他们决定调集一切人力物力去火星帮助马克,把他给接回到地球上来。

也就在这个时候,好莱坞的大亨们让咱们中国出场了,因为中国是火箭的故乡,火箭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神速也是与火箭分不开的。因此,好莱坞的大亨们就“找”中国来帮忙了。

故事叙述起来很长,反正最后在中国的帮助下,美国人把马克从火星上救回去了,我们现在站的这个位置,就是当年马克在“火星”上待过的地方,当年好莱坞的影帝,也就是马克的扮演者马特.达蒙和他的团队人马就是在这片炽热的沙漠上度过了一段漫长的拍摄时间。

为了与长期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同步,美国已经拍摄了不少反映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中东主题的影片,其中那些描写沙漠的镜头一般都是选择在被誉为阿拉伯国家“取景大本营”的瓦迪拉姆山谷拍摄。

之所以把约旦说成是取景大本营,一是因为约旦是一个局势很稳定的阿拉伯国家,约旦人安居乐业,幸福指数排在阿拉伯世界当中的第六位;二是因为瓦迪拉姆山谷的沙漠是典型的纯沙沙漠,这片沙漠拥有一系列高耸的岩层、悬崖、拱形结构和峡谷,沙漠里那些风化的巨大岩石如同城堡一般,很适合作为外景地来拍摄沙漠题材的电影。

我举起相机贪婪地捕捉着镜头,我捕捉着蜿蜒起伏的沙漠美景,我拍摄着蹒跚跋涉的沙漠骆驼。我们进入了瓦迪拉姆山谷的纵深地带,我们来到了一片峡谷,进入了一个死胡同般的三角地带,那些陡峭的山岩都是一些风化了的巨大山体,山体的表面是历经万年风吹雨打和烈日暴晒而形成的麻脸状。这里就是当年劳伦斯与阿拉伯起义军藏身的秘密地方。

这片三角地其实是一个死胡同,敞开的那个口是三角形底边的右底角,两边是高耸的山体峭壁,而三角形的顶角则是一个难以攀越的死胡同。这里也是当年拍摄《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外景地,那部影片在这个狭窄的三角形峡谷里还原了当年劳伦斯与他的阿拉伯战友们在这里躲避奥斯曼帝国军队清剿的真实历史,也还原了劳伦斯与他的阿拉伯战友们出生入死的真切往事。

我心想,劳伦斯你怎么会选择这么一个藏身之处呢?你和你的那些阿拉伯战友们如果被奥斯曼帝国的军队给堵在里面的话,那可是一个人也跑不了的!我们的《孙子兵法》是绝对不赞成把这种危险的峡谷作为营地的,这简直是犯了兵家之大忌啊!

《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影片公映后,获得七项奥斯卡奖、五项金球奖,2004年被英国杂志《Total Film》评为“50部最伟大的史诗电影”之一,并且排在了第一位。劳伦斯的粉丝们从世界各地纷纷前往瓦迪拉姆山谷来旅游观光。

也正是《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电影成功之后带来的旅游热,旅游业已经成为约旦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一部电影催生了一个国家的旅游业,并且将旅游业发展成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这是一个传奇!

有一排帐篷安置在靠近山崖的峭壁下面,我走进了其中那个最大的帐篷,里面有四位阿拉伯人,他们为我们沏了一壶红茶。在沙漠里转了这么长时间了,身上的水分也差不多让沙漠热风给吸干了,我端起了一杯红茶,一饮而尽。

我一边喝茶一边和那位阿拉伯老者聊起天来,他和我一样都是头缠一条阿拉法特头巾。从交谈中我知道,他爷爷是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的亲密战友,是一起打天下的高级将领。我问他为什么不在首都安曼过舒心的日子,却要跑到瓦迪拉姆山谷这酷热的沙漠里来。他耸了耸肩,笑着说:我们喜欢这个地方,因为这里是劳伦斯和我们的前辈战斗过的地方。

当年,英国人向阿拉伯人承诺联手打败奥斯曼帝国之后,将支持阿拉伯人建立一个以大马士革为首都的统一独立国家。为了控制阿拉伯起义军,作为“阿拉伯通”的军事情报官劳伦斯中尉被派到了中东,进入了阿拉伯人当中。

劳伦斯对阿拉伯世界有着特殊的兴趣,还在他上大学时期,他就独自一个人前往巴勒斯坦地区和叙利亚进行考察。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中东大部分地区都很落后,而且沙漠和旷野是中东大地的主题,但是劳伦斯因着对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兴趣,他只身一人来到了炎热的中东。

大学毕业后,劳伦斯又一次前往中东,去那里从事考古工作。因为在中东与阿拉伯人打了那么多年的交道,劳伦斯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而且对中东地区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也是非常了解的。

正是因为劳伦斯有这些特殊的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的劳伦斯被派遣到了英国驻埃及开罗的陆军情报局工作。为了帮助阿拉伯人、也可以说是为了控制阿拉伯起义军,作为“阿拉伯通”军事情报官劳伦斯中尉,又从埃及被派到了中东,进入了阿拉伯人的世界里。

劳伦斯稔熟阿拉伯文化,他日常的着装打份以及行为举止都与阿拉伯人无异,而且他也深得阿拉伯人的信任。而劳伦斯中尉本人也确实在战争中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协调能力。劳伦斯是一位正直的军人,他与阿拉伯人并肩战斗出生入死,并率领阿拉伯起义军占领了大马士革。战争结束了,土耳其人被赶走了,英国人却背信弃义了,他们取代了奥斯曼帝国,成为阿拉伯世界新的统治者。

劳伦斯感到很对不起自己的阿拉伯战友们,他无颜继续待在阿拉伯世界里,黯然回到了英国。回到英国之后,为了阿拉伯世界的自由劳伦斯继续四处奔走,但一切都是徒劳的。一天,劳伦斯在英国的乡村驾驶摩托车行驶的时候,突然从路边窜出两个男孩,躲避孩子们已经来不及了,劳伦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忽然明白了:原来,他们是在这片营地里等候劳伦斯的到来,尽管他们知道劳伦斯早就已经离开了人世,阿拉伯人一直没有忘记他们的老朋友劳伦斯,一直在等候劳伦斯中尉的归来,一直到今天,他们还在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