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宝星的头像

胡宝星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7/08
分享

沧口大庙一代奇人匡老道

      沧口是青岛的老城区,地处晓翁村西侧的明真观(俗称沧口大庙)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道观,1958年,一位从崂山下清宫来的道长走进了这座道观,因为这是崂山下清宫的一个属下道观。随着这位崂山道士的到来,沧口一带很快就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武林风,整个青岛地区也都因他的武功传授涌现出了一批武林高手,他就是名震江湖的武林高手匡常修道长,江湖人称“匡老道”。

匡道长性喜读书,既精通武功又钻研医道,可谓文武全才,在武术界享有盛誉。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知道最多的则是匡道长的医术。匡道长的医术很高,主治胃病和妇科病,他在沧口大庙设有中医药房,看病把脉也从不收钱,开中药也只是收点成本费,所以前去沧口大庙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那时候的小孩子们得痄腮(腮腺炎)的特别多,这种病如果去医院看西医,一时半会儿还真治不好,所以人们都领着长痄腮的孩子去沧口大庙找匡道长,用他的药一抹上很快就好了。我记得当时经常看到大街上有一些腮帮子涂着黑药的小孩子,那都是匡道长给涂上的治痄腮的药。

当年沧口一带乃至大半个青岛地区不知道匡道长的人不多,人们都叫他“匡老道”,但这并不是一种贬义的叫法,而是一种朴素的称呼。匡道长听了这称呼也是欣然接受。匡常修的得意弟子,江湖人称“无影腿”的王书孝(王怀山道长)告诉我说:匡道长是一位很温和的老头,他和当地老百姓关系密切,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能和人家聊起来,他这人特别有人缘。

匡道长除了给人开方治病,就是传授武功,当年住在沧口大庙周围那些喜欢武术的青少年们蜂拥而至,就连一些外地有武术根基的人也都慕名而来,拜匡道长为师学习武功。匡常修教给弟子们的武功是全真金山派陆合拳,1983年改名为玄门内家拳。匡常修是全真金山派第21代的高道,以崂山腿法享誉中国武术界,江湖上人称“铁拳匡飞腿”,他的武功已经达到刚柔相济、圆转走化、以中带四肢、腿似闪电、拳若奔雷的境界。

不敢说匡常修是青岛地区的武林霸主,但称他是一代宗师却是名副其实的,因为他打破了全真教金山派的禁忌,将其独门功夫玄门内家拳,也就是陆合拳、陆合刀、陆合棍、陆合枪、36路腿这些武功绝招传授到了民间,为青岛地区训练出了一大批武术界人士。

老沧口是一个崇尚武术的老城区,作为青岛市最大的一个区,这里聚集着数量最多的青岛本地人。早在30、40年代的时候,沧口街就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武林高手,如名震江湖的吴铁牛(吴金泉)就是称雄青岛武术界的一代高手。吴铁牛的儿子吴凌涛对我讲起自己父亲的当年,他说老爷子既是青岛摔跤冠军,又是擂台霸主,他的强项是九莲刀、四通锤、九节鞭、护手钩,打遍青岛地区无敌手。

出家于崂山白云洞的匡常修道长武艺高强,在他走进沧口大庙之前,沧口街上已经聚集了不少武林中人,他们曾经师从于东镇的武师谭文彬习武,如刘延胜、谢传玺、董浩、郭应文等人。后来,这些人都汇聚到了匡常修的麾下。为了将全真金山派陆合拳这一金山派的闭门功夫传授出去,匡常修招收了一些年轻人前来习武,最出名的弟子就是照片中(从左到右)的刘延胜、董福祥、郭应文(因其身手敏捷,江湖人称郭猴子)、董浩、匡本礼(匡常修的大儿子)、王仁忠、谢传玺(前面蹲着的那位,是谢增敏的父亲)等人。

岛城知名书法家谢增敏是从小就在沧口大庙玩大的,父亲谢传玺是沧口街上理发的,既是匡道长的徒弟,也是他的好友。谢增敏告诉我说,从上世纪50年代末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的七、八年间,沧口大庙可以说是人气很旺的一处道观,除了人们走进大庙去找道士看病之外,有好多附近或是远郊的青少年也走进沧口大庙跟着匡道长习武练功,学习全真金山派的独门功夫陆合拳。

王书孝告诉我说:匡道长的36路腿法和无形脚可以前后左右施展,无论对方近身还是远身,都无法躲避他的飞腿,他的出拳出腿犹如闪电一般,防不胜防。匡常修对武术的顺打、零打、截打、对打、转打、闪打等基本功均能熟练掌握,枪刀剑戟无所不精。长年的苦练,过硬的功夫,使他眼明手快,能用手指捏住正在飞行的蜻蜓,说捏头即头,说捏翅即翅。

董福祥的侄子董智明和我聊起过自己的三叔,他说匡常修道长到了沧口大庙之后,名号随之也响彻整个沧口街,三叔董福祥就拜在了匡常修的门下,做了老道长的徒弟。据说董福祥的轻功了得,上房爬屋如走平地,既会使用各种拳术,玩起各种武林家把什儿也都很娴熟。

1966年文革开始,大庙里的道士们被赶出来了,匡道长被打成牛鬼蛇神,挂着牌子游街示众。匡道长的徒弟董福祥仗着一身的拳脚功夫,有一次把几个造反派给揍了,结果被抓起来了,因为他是匡道长的徒弟,造反派想往死里整他。为了保护徒弟,匡道长声明与董福祥脱离师徒关系,以后俩人再没有来往。

匡常修青少年时期学的是螳螂和查拳等少林派武术,中年以后又改学武当派。集金山派武术和道家功法于一身的匡常修认为,少林和武当各有所长,各有独到之处,他将陆合拳、陆合刀、陆合棍、陆合枪、36路腿传授给了他的俗家弟子们,接着又流传到了青岛的民间,形成了岛城武术界的一大流派。1983年,陆合拳改名为玄真内家拳,但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密不外传的金山派内家拳了,因为匡常修已经将其传授到了民间。

匡常修其实是一位半路出家的道士,出家之前的俗名叫匡桂林,他的出家与其二叔匡梦辰(道名匡真觉)有很大的干系,他二叔是武当派传人李士卿的徒弟,匡桂林受他的影响很大。匡桂林出身贫苦,从6岁起开始帮父亲拉车,8岁时入学堂读书。两年半之后因母亲生病而辍学。12岁时又进私塾念书,在贫困中又发愤攻读两年,先后加起来一共读了4年半书。匡常修结婚很早,有了几个孩子之后日子过得很苦,于是便踏入社会谋生计,但他喜欢读书、对武术更是情有独钟。

18岁时,匡桂林已经学到了一手做鞋的好技术,他先后经营一家全真靴子店和一家新大鞋店。后来,他的生意做大了,也有钱了,在当时的胶县也算是款爷一个,但他却将鞋庄转给二弟经营,自己转身从医去了。匡桂林先是拜自己的伯父为师学医,后来又开设了一家中医药房、一家润和堂药房、一家道德大药房,他亲自坐堂行医,病家叩门者不绝,方便一方百姓,日子过得倒也顺畅。

不甘寂寞的匡桂林整天想着出家的事,在他21岁的那一年,妻子无奈答应了他出家的要求。于是,匡桂林跑到胶南的卧云庵出家做了道士。后来,日本鬼子把那座卧云庵一把火给烧了,匡桂林只好返俗回家了。

26岁时,匡桂林的妻子病故。次年,出家心切的匡桂林将几个孩子托付给自己的弟弟,拍一拍屁股,独身一人长途跋涉从胶县跑到崂山里的白云洞找他的二叔匡梦辰,也就是匡真觉道长去了。当时,匡真觉已经是崂山白云洞的二掌门,他的道术和武功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曾先后住持白云洞、明霞洞、凝真观、太清宫等道观达36年之久。

二叔收留了自己的侄子,匡桂林在白云洞出家了,加入了全真金山派,也就是丘处机的那一派,取道号匡常修。其实早在出家前匡桂林就和胶县城皇庙、菩萨庙、沙滩南崖的几位道士频繁来往,他的出家也是早晚的事,或许他与道家真有缘分。之前对武术、医术和哲理的学习都对匡桂林出家之后的生活和悟道有很大的帮助。

王书孝告诉我说,当了崂山道士之后的匡常修拜二叔匡真觉道长为师,把打坐当成日课,进行严格不懈的训练,到他壮年时期,打坐一个星期可以不思睡眠,不进饮食,近于胎息状态。全真金山派玄门内家拳特点是身柔似面条、伸缩像弹簧、意从心出、力从丹田起、发劲似炸雷。经过多年的闭关修炼与刻苦训练,匡常修的武林功夫突飞猛进,成为崂山道士中的佼佼者、全真金山派第21代的高道。

匡道长身兼百艺,但最令人称道的是他的内家气功。说起来他的气功学习也很有机缘,他的启蒙师父竟然是邻居一位老妪,这位老太太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匡桂林下了私塾之后,经常到她家里玩,亲眼目睹了这位老太太用一只小拇指轻松钩起一斗八十斤的小麦,推磨时候也能步履如飞。

喜欢习武的匡桂林正愁无处学功夫,当即就拜师请老太太传授。老太太见他心诚又有资质,就把练气术传给他。也正是从那时起,匡桂林开始接触和修炼正宗内家气功,那时他才十三岁。

匡常修做事情非常有韧性,他奋发学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数十年如一日,拳不离手,精益求精。他曾经说过,年轻的时候,就是大年三十晚上自己也从没有中断练武。后来出家当了道士,晚年又成了宗教界领袖,道教事务缠身,各方面的领导、专家、同行来访者应接不暇,他也从来不间断天天习武练功。

匡常修在练武的生涯中一贯主张武德第一,练武旨在强身卫国,健身自卫,继承国粹,张扬国威。他反对与自己的同胞交手,从不以拳欺人伤人。他认为一个人的武功再高、本事再大、即便能打败天下无敌手,也与国家富强无益,于民族振兴无用。

匡常修习武一辈子,每逢对手都是互相交流、以武会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从未欺侮过一个人,伤害过一个人,即便是遇到存心不良寻衅滋事者,他也只是略施小计,让对方知难而退。所以他的一生中无一仇人,与他交往过的人皆为好友。

匡道长在沧口这座道观里一待就是八年,一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身怀绝技医术高超的匡老道被红卫兵们赶出了明真观,其他几位道士也都被遣返回各自的原籍,沧口大庙成了造反派的“文攻武卫”指挥部。匡常修被遣返回老家胶县,但他并没有选择回自己的村,而是到另外一个镇子做乡村医生。尽管那里的人们对他很好,但已经脱离凡尘的匡道长一直惦记着沧口大庙和青岛的朋友们,在老家的那14年间他经常回青岛,来了就住在沧口街上的王书孝家,和自己的徒弟王书孝睡一个炕上,并将一身的武林功夫传授给了王书孝。

因为老道长以前做了许多善事好事,所以他结交的朋友很多,文革期间有些人不敢与他交往了,但去王书孝家看望老道长的人依然很多,大家都给他去送吃的,因为他没有了生活来源。王书孝回忆说,在逗留青岛期间,匡常修经常带着他四处访友,因为老道长在青岛武术界有许多朋友,今天这个约他明天那个约他,老道长倒也活得快活。

王书孝是跟随匡道长29年之久的嫡传弟子,他给我介绍了匡道长的许多历史过往。作为一名久负盛名的崂山道长,已经出家几十载的匡常修道长也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平凡追求,他除了致力于道学、武术、医学、气功的研究外,对音乐、戏剧、美术、小说和诗词歌赋等也有着广泛的爱好。老道长不但懂道教音乐,还会拉京胡、唱京戏、编剧本、画吕祖像,也算是个全才人物。

王书孝告诉我说,匡道长喜欢写作,著述甚丰,文革前他写过不少的书稿,道教方面的有《乾元丹指》、《坤元丹指》、《道德经》。武术方面的有《武林别传》、《武当别传》、《急急丛刊》。气功方面的有《道家气功》。医学方面的有《养生三字经》和抄录的《180种丹药方集》。小说方面的有武侠小说《万里情侠传》、《双华山》、《紫电青霜记》、《剑光银影》。这些著作书稿耗尽了匡常修的半生心血。文革前,由于受极左路线影响,匡常修其人其书未能受到重视,均未出版。文革中,匡道长的那些书稿遗失殆尽。

说起改革开放之后的匡常修道长,王书孝告诉我说,沧口大庙一直迟迟没有修复,下清宫也一直没有香火。一直到了1980年5月初,为了崂山的旅游开发,青岛园林局将匡常修道长请回崂山下清宫,让他担任下清宫的监院,恢复并整顿这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道观,迎接即将来临的旅游旺季。

王书孝回忆说:那天,76岁的匡常修道长蹬着一辆凤凰牌自行车,他蹬着一辆大金鹿自行车,俩人从沧口一路骑着自行车去了崂山山里。他们走进那座最著名的崂山道观下清宫时,发现里面已经修缮得差不多了,俩人就住在了东厢房。很快,其他几位道士也应召回到了下清宫,下清宫开始恢复正常。很快,旅游旺季来临了,下清宫迎来了漫长历史中的又一个春天。

回到崂山下清宫的匡常修道长依然是一边修道、一边传授武功、同时也为人治病。1983年,国家宗教局邀请匡常修道长去北京白云观做住持道长,那座道观是全真龙门派的祖庭,被誉为北方第一道教丛林(崂山下清宫为第二道教丛林),安厝着全真龙门派祖师邱处机的灵柩。匡常修道长却婉言拒绝了,他说他喜欢崂山、喜欢崂山水,舍不得离开崂山。

作为崂山各道观之首的下清宫(后改为太清宫)的住持道长,江湖上人称“匡道爷”和“匡真人”的匡常修道长培养出来的徒弟已经遍布了全国,其爱徒钟云龙道长是武当山三丰派的现任(14代)掌门人。在有生之年里,匡道长组织起崂山小道士们学习乐器,把即将失传的崂山道乐继承流传下来。

同时,匡常修道长还兼任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山东道教协会副会长、青岛市道教协会会长、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武术气功学会第一名誉会长、青岛市气功科学研究会顾问、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人大代表等数职。

1992年腊月,1993年春节来临之际,一代奇人匡常修道长在崂山太清宫羽化(去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