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如今年味淡了,你看今年的陕南,腊八粥都还没吃,置办年货的氛围就开始浓重了。
临近春节的脚步声,不仅高速路上车多,而且乡道上、街巷上的人也多了起来。虽然都知道,现在物质产品丰富,超市啥都能买到,网购既便宜又便捷,繁华的集市更不用说,却挡不住人们年的购买欲。年的传统习惯,一切准备齐全,才是人们过年的心愿。
陕南汉阴,我家乡的县城,东西两头都有菜市场,平常稀稀拉拉十几户卖菜的摊贩,上半天红火,下半天冷场,可到了今年腊月,却是人们为患了。老城的百姓居住稠密,乡下人也习惯了来这里交易买卖。南北两山的人,瞅准了成立人喜爱山货,现在交通方便运费不贵,便背着自己中的新鲜蔬菜、腊肉土鸡、手工制品、以及干货,进城来卖个好价钱。慢慢的购买的人越来越多,菜市场相连的北城街,人行道上就成了临时摆摊点。
腊月,农村似乎包围了城市。一些在老街开店营业的人,看得眼红,也在门口道上支起了摊位。春节的集市,正是寻找年味的最佳场所。窗花对联、福字灯笼、土鸡肉蛋、香菇木耳、粉条蔬菜、五香豆干、花椒辣面、瓜子花生、核桃板栗、柿饼金桔、茶叶土酒、锅碗瓢盆等等,一个个小摊挤满了整条街,七腔八调的吆喝声,吸引着过往人们。
北城街,双向双车道通行,两边早已停满了小车,变成了双向单车道。城管、交警派人管理了一阵子,撵到这跑到那,效果总是不佳。“腊月就这几天,加强秩序维护,规范通行便可。”政府发了随和的话,这北城街,就成了春节最热闹的一条大街。
城里是这样,乡下集镇业余往年大不同,平常的隔日场,腊月变成了百日场。我去了汉江边的漩涡、汉阳镇,一条直通街挤满了人群,绕街公路也被人群挤占着。我索性下车走路逛逛,瞅瞅这看看那,了解行情问问价,遇上熟人急忙聊几句。一条街逛出去,耗去几个小时,大冬天挤出一身汗。在汉阳我订好蒸盆子,说年三十前能准时送到家。
今年腊月,物丰人闲,美丽乡村的涧池镇,集市热闹纷繁。特色小吃最先映入眼帘,烩面片、酸辣小鱼、麻食子、油炸饺子、蕨粉皮子、蝌蚂蛄蚪、粉蒸肉等等,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路走去,煎炸蒸煮炖,铲子碰撞铁锅的声音,悦耳动听。那些串鼻的香味,诱惑着人们的口腔味蕾的敏感。
蒲溪的炕炕馍,那名气是传道了北京的。早在2015年的“中国-汉阴特色农产品展销推介会”在北京举行,带去的土特产一销而空,最受欢迎的就是炕炕馍。由于是传统工艺,手工操作,油酥烤制、双面芝麻、脆酥喷香,且贮藏三个月不变质,更令人青睐。今年的腊月,天南海北的人赶来这里购买定做,虽然也有网上、超市上能选购,可它们就是想亲自来一饱眼福。顺带买些当地的五香豆腐干、豆腐筋子、豆腐布、豆腐乳等这腊月的抢手货。
乡村的集市,在城市里不常见的物品多,这也许是久居城市而无法填满的乡土情结。腊月的年市,是一个地方民生经济的缩影,其魅力在于它的集中、丰富、补充了店铺不具备的功能,给了城乡交流聚会的良机。以前只在城市里售卖的花卉盆栽,如今在乡镇的集市上,却变成了抢购的年景装饰物。
这样的情景,仿佛把我带进了童年的时代。那时候的商品经济不发达,赶集逛街是人们生活中喝高兴、也很重要的一件事,是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人们背着、挑着一些东西,小孩们一路跟着、撵着,走不动了也暗自有劲头。街上东西多,孩子们很稀奇,眼睛溜瞟的都是吃的、玩的和穿的。从东头到西头,场坝里、巷口里都逛到,日用杂货啥都有,看的眼花缭乱。叫卖声、吆喝声、讨价声混杂在一起,婉约一首独特的“乡村交响乐”。
年的味道,诱引在外就读的学子们,一个个从高铁站、汽车站,满载知识的造诣,赶急着回归家乡。外出打工的男人女人们,乘火车的、坐大巴的、、还有骑摩托车的,背着、提着、扛着大包小包,心怀喜悦的收获,虔诚地回归故里。父母的牵挂,过年的期盼,团圆的心愿,全都在风尘仆仆的脚步声中实现夙愿。
今年的腊月,中国的过年,浓浓情感与团圆的寄托,谁都抵挡不住这年味的诱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