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绪伟的头像

陈绪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12
分享

思恋的乡音

我思恋的乡音,就是陕南家乡知名的汉剧和花鼓戏,以及乡情民歌。

千里汉江多情而美丽,产生出简朴中存幽雅,婉转中有激昂,古韵中馨悠扬的汉调二黄;以及声音婉转和韵、自然流畅、热闹而欢快的花鼓戏;还有那词句直白、乡土味浓、随口而出的民歌,在陕南安康各县和家乡流传千年。这浓郁的乡音伴随着古朴、细腻、别致、传神的表演风格,从古到今不知迷倒了多少城里人和乡下人,以及成千上万的众多游客。

小时候家住汉阳坪街,这街上不管哪家婚姻嫁娶,或添口做满月的喜事,即便是满36岁、或花甲过生日等好事,大多都会邀请民俗班来唱几曲,演几段汉剧和花鼓戏,唱几曲民歌小调,以表达祝福礼节,恭贺热闹一场。而乡下的农村,多数找来音箱或借助村上高音喇叭,一遍遍地播放欢庆的地方戏曲。当然也锣鼓家什的、现编现演的“实景”词曲小调,让赶来的亲戚朋友不用问路,只寻听音响在哪里,就会找到主人的家门。

街上人从小就爱学唱汉剧,又生活在汉江边,对汉剧花鼓戏很偏爱。尤其街上的李氏一族,父辈是科班出身,晚辈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既是汉剧的传承之家,也是花鼓戏的继承之族。受李氏影响的还有易氏一族、肖氏一家等,搭成了汉阳坪街的汉剧演艺班子。人们就常常抽空闲时,去李氏或易家学唱地方戏曲。

过去文化生活很单调,唯一就是听广播。那些年代里,电影一两个月猜能看一次,借着节气或过大年,能有几场汉剧和花鼓戏看看。那时,只要听到锣鼓家什一敲,板胡二胡一拉,这催台的鼓乐声一响,我们就搬起高板凳,跟着母亲往外快步走,抢个好位置来看戏。

记得那年全家下放渭溪公社,落户到边远乡村劳动。公社要解决大坝村水田抗旱保灌问题,决定集中全社劳力修建大坝水库。为鼓励各大队抢时间保质量修库,就自编自演汉剧《银泉翻波》,突出“一方修库,八方支援”的精神主题。这戏在水库坝基上演出那晚,修库的一千多人看得目不转睛,听得如痴如醉。

那些年代的乡亲,几乎人人会哼几句汉剧和花鼓戏;公社和大队的文化专干,都能自编自演一些乡情小戏剧。比如《公社里的新鲜事》、《生产队里好社员》、《我为国家送好粮》等节目,轮回到每一个大队搭台演出,极为受欢迎。特别民俗的花鼓戏,那熟悉的词:“锣鼓打起来呀,闲言都丢开啊”,有人一带头唱,大家立马就接上“听我唱段公社好啊,社员笑开颜.....”

乡村随时代变化,文艺传播手段也瞬时蝶变。这电影不仅可在影院看,还可在大银屏、电脑、手机上随时看。县镇级不仅有标准的影剧院,还配备有“移动舞台”演出车;实现了汉剧花鼓戏下乡演出,不再搭建舞台,而且音响、灯光全部自动化。山里每个村,村村都有文化中心广场,那张大叔的汉调,李大婶的花鼓,王小妹的民歌等,随时可以登台展示一番。

我离开家乡多年了,如今汉剧、花鼓戏、民歌小调等已认定非遗,成为省市保护的文化艺术遗产。我记忆的“秦巴腹地美如画,龙凤呈祥汉阴县......”的《汉调二黄唱汉阴》之音,总在耳边回响。那曲“清泉一样的眼睛,杨柳一样的细腰,歌声赛过百灵鸟......”的《凤江女》花鼓演唱情景,时刻在大脑中浮现。

“农夫播谷种,村姑育稻秧,巧手能绘七彩云,酿出美酒醉心房。有风香千里,无风千里香;香了月亮香太阳,香了城市香故乡......”的《乡恋》民歌唱段,至今铭刻在心里。



“故乡已别数十年,山水梦绕心魂牵;铮铮汉剧岁月稠,声声花鼓情思恋。”这便是我的《思恋的乡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