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绪伟的头像

陈绪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2
分享

又是一年秋分

又是一年秋分,不知不觉就来到我们身边。山川田野在这个时节,有花、有果、有落叶。艳开的桂花,稚开的菊花,芬芳飘逸在空气里;逝去的稻花、荷花,用金色的果实呈现丰收的喜悦;随风飘落的黄叶,摇滚出春至秋的意义。

“暑寒秋分阴替阳,昼夜时光均等长;红叶情思天地舞,候雁南飞山水上。清风曳稻荡金波,芙蓉绽蕾结玉房;板栗壳爆核桃熟,野菊花灿丹桂香。”这便是陕南《秋分时节》的情景。

众所周知,秋分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之际,还正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之时。这金色的节日,迎来风和日丽,秋高气爽;迎来丹桂飘香,鱼肥稻黄;迎来一派瓜果满园、谷物满仓的丰收景象。

陕南乡村农谚曰:“稻谷成熟黄一月,早打早收早种麦。”秋分的院坝上,一晒晒稻谷闪烁出金色的阳光,呈现丰裕的神态,散发醉人的清香。黄澄澄的苞谷坨串在一起,一排排挂在大院子和农户家左右的墙壁上,人行其间,似在一幅丰收画中漫游。陕南曾有俗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现在作物种植有改变,俗语道:“稻收时节秋分来,收尽稻谷种油菜。”

秋分古为礼仪之节,据书记载历代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礼仪。因而古代有“日坛、地坛、月坛、天坛”的祭祀场所;并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如北京至今遗存的“天坛”,就是极为珍贵壮美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全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祭月坛”、“拜月坛”和“望月楼”等古迹。

古时秋分的“祭月节”,后来改成为“中秋节”。因为“秋分”这天之夜不一定都有圆月,故而后来将“祭月节”由“秋分”提前到月圆的十五“中秋”。至今“中秋赏月”风俗来源于秋分祭月,还让严肃的祭祀活动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此节源于《周礼》,史籍记载,魏晋时分“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是最早的中秋庆贺仪式雏形。时至唐朝初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有《唐书. 太宗记》记录为证。宋至明清时,中秋节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是仅次于春节和元旦的传统节日,而流传盛行在民间。

秋分时陕南有“秋分剪刀剪,剪秋成两半。”的俗言。从自然角度看,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八月中,解见秋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这“分”,即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分之意,一为日夜时间均等,并有日长夜短逐步为日短夜长;二为气候由热转凉。

我国的秋分,古人还将其划为三候(每候5天):“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还户;三候水始涸。”其意为秋分后,一候阳气下降,而阴气始盛,所以不再打雷了;二候中的“坯”为细土,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于洞穴中,并用细土封洞口而防寒;其三候意为此时降雨减少,干燥而水汽蒸发快,江湖河流水量变小,田塘沟溪开始干涸。

九月秋分时节,陕南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说法。人们明显感觉到昼夜温差大,进入了凉爽的秋季。按农历讲,春分“天门开”,阳气升腾,天气越来越暖。秋分“地门闭”,阴气渐盛,天气越来越凉。由于秋季温度多变,人们也开始多愁善感。因而多有“秋思”、“秋怀”、“秋愁”、“秋悦”之感叹。

又是一年秋分,我们自然感悟到,大地呈现天高云淡的辽阔,山河展示层林尽染的斑斓,田野显现五谷飘香的丰硕,人们皆有赏月吟诗的喜悦。秋分是个好时节,一切都是丰盈饱满,而且鲜活生动。

又是一年秋分,充分表达了“春华秋实”的朴素涵义。家乡陕南已是“水润山色叶如霞,稻铺金黄桂绽花;柿红栗开野菊笑,人忙牛耕月光华。”的秋分画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