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之南,巴山一隅,鳌头山间,终南寺下,上七一镇,独占鳌头。
从县城去鳌头,先得翻过凤凰山,再过大汉江,进黑沟登安平寨,就可以看到上七街了。一路的风景,一路的芳香,一路的爽快心情。
传奇的鳌头一山,是上七镇境内的主峰山脉。该山原名叫猪头山,最早当地人没见过鳌鱼,望其峰古怪像个猪头,就取名叫猪头山。后来有一传教佛士,路过此地,见其山峰雄伟,峰首如鳌头,惊奇而言“鳌头”,众人赞之,至此主峰由“猪头”改名为“鳌头”,这山人们就叫鳌头山。
险关的巴山一隅,群峰巴山中唯鳌头山建城隍古寺,险峰搭“天桥”。唐代佛教大师改名鳌头山之后,县郡就在此山上,凿石砌墙为城,兴建城隍古寺,掘一古井而不干涸,跨峡谷架石板“天桥”登山顶。古寺的造势与香火,在临近的镇巴、西乡、紫阳三县中独占鳌头。
遗留的知县一诗:“上也七里下七里,不到鳌头何为吏。终南一寺三省叩,南腔北调言归理”。上过私垫的曹大爷,侃侃而谈:明成化十六年(1480),知县张大纶徒步来到这里,因其爱好诗文,便兴致而作。听这一席话,是1972年,我们几个高中生,好奇来到上七鳌头,曹大爷给我们讲这前辈人的流传的张知县这段往事。
兴衰的终南一寺,群山拥抱着的寺院,兴盛一时的佛事。传说明洪武年间,训导郑方守曾到鳌头山一行,见山脊中梁垭口风水独具、山青秀明,便在此修一寺院,坐南朝北,起名终南寺。立有双狮守山门,梯状的四合院,翘角飞檐。据说当时寺院香火鼎盛,名气很大,鄂川秦三省香客潮涌而来。后因清末兵匪混乱,佛士逃离,寺院焚毁,而断了香火。此后终南寺院变成了私垫,1982年建成了学校,危房的寺院逐渐拆除,耸立起几幢崭新的教学大楼,成了鳌头山中一道风靓丽景线。
怪异的上七一街,东西吊脚楼,南北双马道,家藏双水缸。街驻脊梁坪,其实很窄,东西不足两丈宽,南北为由陕入川的通道。脊梁间一丈五,古时立有两排拴马桩,过往路人在此歇息。后来有人在桩外建房,宽度不够,便下坎立木支撑,形成吊脚楼,人气旺了就建成了一条街。那时水金贵,一天起早贪黑,还只能挑两担水;用水更吝啬,早上打湿手巾抹脸(不洗),晚上干毛巾擦脚(不用水),刷牙、洗澡自己下河;水缸藏在木梢里,加盖上锁;另一缸等天雨,接屋檐水存用。这都是过去的事。现在,国家解决农村饮水工程,这里打起集天雨的水窖,聚河水的集水井,还镇村建起安全供水厂,上七一街、千家万户都放下挑水桶,拧起了自来水龙头。
蓬勃的上七一镇,是改革开放带给了上七人的希望。一首新民谣这样唱:春风吹开泥土香,干群思想大解放。开山放炮修公路,卸下扁担入车行。要致富,先修路,1980年一条砂石公路,从汉江边绕山趟水通达上七乡。2000年公路加宽,还筑成了水泥硬化公路;后来的推土机,推成了南区四镇的环形公路,让上七人勇往直前,不再走回头路。
追梦现时代,站立上七街口,望得见鳌头山独占鳌头,听得清终南寺校园铃声,想得到四条河流欢声笑语,悟得出上七人的心思志向。
这就是神奇美丽的上七镇,这就是生机勃勃的上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