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有去仰山文塔探望的强烈愿望,虽然离家也就3公里的路途,但由于年少时学业忙,看牛,扯猪草等家务事多,始终未能实现。
那天,正值正月十五,我带着女儿 来到古塔脚下,在古塔旁竖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江西省人民政府、省文化厅2006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一块是仰山文塔的简介。古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曾修葺过。2014年省文化厅拨专款维修,距今有437年历史。路口刘姓村民派衍永新仰山,仰山在宋朝和明朝都出过宰相,是文化发达,人才辈出之地。刘氏后裔为不忘祖辈,激励后人,集资兴建。
古塔为砖木结构,7层8面,密檐式,塔高22.4米,底层围16.8米,塔身厚1.4米。塔顶为一合金圆锥形盖。底层有门西南向,上嵌石碑,镌刻“仰山文塔”四字,二层同向嵌有文塔赞词之碑刻,大多文字被风化,字迹变得模糊起来,但碑文中体现的“解元会元状元而斑斑炳炳,乡魁会魁文魁而磊磊连连”等字样仍依稀可见。古塔占地面积约摸有两分地那么大,四周全是粮田,听娘说过,古塔座落的地方也叫“龙盘坑里”,原先是一片很大的沼泽地,先人用松树木一排排放进去,才敢在长满草的地方行走。农村实行责任制后,为开荒种粮,农民争着开发,才在这沼泽地里插秧种稻。我娘也吃得苦,在这沼泽地里开挖了两分多地种穤米稲。小时候,我在这里扯过猪草,跟娘在这莳过田,一下田,就会淹到大腿上,人要是站在草堆上,四周都会一晃一晃的,一不小心就陷进去。可先人却偏偏在这样沼泽地上建古塔,整个古迹全是用青砖砌成(碑文除外),在基脚也未看到过巨型石砖,所有的窗子也是由青砖打磨而成,不像一般的古居由石墩,石砖,石窗而成,也许是年代久远被淹没掉,而且竟如此牢固、结实?四百多年,历经风雨飘摇却依然巍然不动,这真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仰山文塔的大门正对着路口村刘氏大宗祠。我们进入塔内,8面塔墙采用水磨青砖,用桐油、石灰、糯米砌制而成,砖与砖的缝隙中依然可看见坚固的材料。每层的顶部向内缩,铺设上等的老木料后再建,依次是7层,寓意七级浮屠是最高等级的佛塔。长长的楼梯直斜放在塔体上,我沿梯攀登而上,只能到二楼,每层8面8窗,共有48个窗子,其中只有东南西北24个窗子通透,其它24个窗子虚掩,不论哪面吹进来,瞬间在对面的窗中出去,每一层都是一样,到顶部用一个巨型铜鼎盖住。可见先祖的建筑智慧之高明。真想攀登至第7层,无奈没有楼梯,只好沿梯小心而下。虽说2014年已拨款修复,可能是为安全起见,未恢复原貌拾梯而上直至顶层。但可想像当年登楼远眺之胜景。 塔顶上倒放着一铜鼎,铜鼎本身分3段5层犹如宝塔,铜鼎四侧均根铁绳斜拉着,在阳光的照射下偶尔会发出银光,那塔顶如针,直刺天穹,任凭数百年风吹雨打,雷电轰鸣,古塔自巍然不动。听说铜鼎重约一吨多,但铜鼎在400多年前是如何登上20多米高的塔顶的?县志上无从查找,如今成了一个谜。倒是清朝安福县令梁学源写的巜路溪文塔记》最为出名:“惟山与水,既秀且清。有塔耸然,高插苍冥。风团脉聚,人杰地灵。隐居行义,道本吾撑。拭目贤达,高出凌云。”
穿越历史时空,仰望着神秘的仰山文塔,古塔依然完好无损,时有鸟雀出没,它们栖息此地时,也衔来了泥土和树种。10多株不足一米的胡椒树歪歪斜斜散落于塔身,塔顶………
《散文选刊》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