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晓林(田南)的头像

刘晓林(田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06
分享

我的乡愁

  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可我的乡愁却是故乡那座436年的仰山文塔。

 在我的老家路口镇(旧时称“路溪”)庙贝,自我懂事的那天起,每当我站在家门口,向远方眺望,在不远处的田垅中,矗立着的那座仰山文塔,总是让我全神贯注的要看上它那么一阵子,多少次燃起想探个究竟的冲动。我永远记得,小时候,坐在门前的樟树下的石板墩上,奶奶在断着豆角,我总是摇着奶奶的大腿,指着远方的古塔,总想要奶奶告诉我那远方的古塔是什么?什么时候建的?为什么建在田垅中间而不建在村之中央?为什么要建个古塔等等诸如之类的问题? 我奶奶是村里刘氏的长辈,大伙都尊称她“思厚奶”,奶奶又是当地老中医,治好许多肝炎病人,知道的东西自然多些,每当问起那古塔时,奶奶总会慢条斯理、津津有味地讲起有关仰山文塔的一些传奇故事。

 小时候,对于仰山古塔的向往,总盼着前去探望的强烈愿望,但由于学习忙,看牛忙,扯猪草忙等缘故,始终未能实现。真正对古塔的了解,还是我女儿长大后,回路口老家拜年时,一家人在门口照全家福,女儿手指头指着门前远方的古塔,像我小时候问奶奶一样,问着同样的问题,才燃起我前去探个究竟的决心。

 那天正值正月十五,我带着女儿来到古塔脚下,在古塔旁竖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江西省人民政府、省文化厅2006年立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一块是仰山文塔的简介。古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曾修葺过。2014年省文化厅拨专款维修,距今有436年历史。路口刘姓村民派衍永新仰山,仰山在宋朝和明朝都出过宰相,是文化发达,人才辈出之地。刘氏后裔为不忘祖辈,激励后人,集资兴建。

 古塔为砖木结构,7层8面,密檐式,塔高22.4米,底层围16.8米,塔身厚1.4米。塔顶为一合金圆锥形盖。底层有门西南向,上嵌石碑,镌刻“仰山文塔”四字,二层同向嵌有文塔赞词之碑刻,大多文字被风化,字迹变得模糊起来,但碑文中体现的“解元会元状元而斑斑炳炳,乡魁会魁文魁而磊磊连连”等字样仍依稀可见。每层开八小窗,内有木梯可达顶层。凭窗纵目,可远眺山川胜景,农家炊烟,屋舍俨然。

 古塔占地面积不大,约摸有2分地那么大,四周全是粮田,听娘说过,古塔座落的地方也叫“龙盘坑里”,原先是一片很大的沼泽地,跟红军过草地没啥两样,是先人用松树木一排排放进去,才敢在长满草的地方行走。责任制后,为开荒种粮,农民争着开发才在这沼泽地里插秧种稻的。我娘也吃得苦,在这沼泽地里开挖了二分多地种穤米稲。小时候,我在这里扯过猪草,跟娘在这莳过田,一下田,就会淹到大腿上,人要是站在草堆上,四周都会一晃一晃的,一不小心就陷进去。可先人却偏偏在这样沼泽地上建古塔,整个古迹全是用青砖砌成(碑文除外),在基脚也未看到过巨型石砖,所有的窗子也是由青砖打磨而成,不像一般的古居由石墩,石砖,石窗而成,也许是年代久远被淹没掉,而且竟如此牢固、结实?400多年,历经风雨飘摇却依然巍然不动,这真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仰山文塔的大门西南方向,正对着路口村刘氏大宗祠,我们进入塔内,八面塔墙采用水磨青砖,用桐油、石灰、糯米砌制而成,砖与砖的缝隙中依然可看见坚固的材料。每层的顶部向内缩,铺设上等的老木料后再建,依次是七层寓意七级浮屠是最高等级的佛塔。长长的楼梯直斜放在塔体上,我沿梯攀登而上,只能到二楼,每层八面八窗,共有48个窗子,其中只有东南西北24个窗子通透,其它24个窗子虚掩,不论哪面吹进来,瞬间在对面的窗中出去,每一层都是一样,到顶部用一个巨型铜鼎盖住。可见先祖的建筑智慧之高明。真想攀登至第七层,无奈没有楼梯,只好沿梯小心而下。虽说2014年已拨款修复,可能是为安全起见,未恢复原貌拾梯而上直至顶层。但可想像当年登楼远眺之胜景。塔顶上的铜鼎分3段5层犹如宝塔,铜鼎四侧均根铁绳斜拉着,在阳光的照射下偶尔会发出银光,那塔顶如针,直刺天穹,任凭数百年风吹雨打,雷电轰鸣,古塔自巍然不动。听说铜鼎重约一吨多,但铜鼎在436多年前是如何登上20多米高的塔顶的?县志上无从查找,如今成了一个谜。

 穿越历史时空,仰望着神秘的仰山文塔,古塔依然完好无损,时有鸟雀出没,它们栖息此地时,也衔来了泥土和树种。10多株不足一米的胡椒树歪歪斜斜散落于塔身,仅立于塔顶的一棵树长势最为突出,与铜鼎为邻,相映成趣。美中不足的是“仰山祠庙”、“割股亭”、“登龙阁”、“文昌阁”已不复存在,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恢复旧貌,让尘封数百年的仰山祠、观文书院、登龙阁、文昌阁等古文化遗产重放异彩。

 仰山文塔,这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江西仅存15座古塔中,仰山文塔排行老三,历经436年的人文景观,吸引着一代代的文人墨客前来登高游览,写下了许多吟咏文塔诗词歌赋,或铭勒石匾悬挂塔门,或收录刘氏族谱和《莲花县志》中。其中清朝安福县令梁学源写的《路溪文塔记》最为出名,正如其所述“惟山与水,既秀且清。有塔耸然,高插苍冥。风团脉聚,人杰地灵。隐居行义,道本吾撑。拭目贤达,高出凌云。”所以此塔也叫“凌云塔”,清代莲花厅知事李其昌登塔时也写下《凌云塔》:“谁是凌云山斗齐,浮图遥望说攀跻。丹梯千仞无虗蹑,欲上须知着眼底。”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仰山文塔就是咱路溪人的根,也是路溪人的魂;仰山文塔已是咱路溪莘莘学子心中的灯塔!是咱路溪人守护神!也是路溪人永远的乡愁!

   《萍乡日报》2021年2月28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