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晓林(田南)的头像

刘晓林(田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13
分享

有一个村庄,叫庙背

有一个村庄,叫庙背。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她坐落石门山脚下,三面环山,小桥流水,三江溪水在村尾汇合穿越宽阔的田野蜿蜒向北流向安福县境。我就出生在这个小村落的一个古老的素轩公祠里,在田南长大,在四房祠、勉公祠读一二年级,在村礼堂读完小学,后随父转学到县城读书。

在这里,有我难忘快乐的金色童年:六石里、米果路、石板路、古戏台、古民居……是我们看戏、看电影、捉迷藏、跳房子、踢剪子、放风筝的地方;安山里、毛仔山,天子坪、龙源山……是我和晓壮、笑妹子一起放牛的“根据地”;冬夜的月光下面,黄沙圳上红花地里,是我儿时和铁生、小明、建生等小伙伴分边打肉博战的场所;在塘子岸下,新江里,湾子里,流躺着我们抓泥鳅、抓鱼、钓鱼的快乐。庙背,那里是我儿时的天堂,我在哪学会了游泳,学会了劳动,学会了……

“入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不知怎的?人过了五十之后,那种思乡的情结变得愈发浓郁起来。一到周未,连驾驶的“小毛驴”也不听使唤会不由自主地往老家方向走,头脑里常常不经意间会想起老家门前那棵几百年古凿子树,儿时攀爬过的可作凉粉的“崩崩子”滕树,想起儿时在新江里、小水湾、龙发口水库跳水、游泳一起打水仗的伙伴来……为了不被忘记,我的笔名也取为“田南 ” ,微信公众号为“石门山”。

一个因“庙”而得名的村庄,那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虽说因“庙”而得名,古时庙会盛况也响誉周边,但村中的三座古庙因一场“破四旧”运动化为灰烬,仅存六棵古老的苍柏宛如六位忠诚的卫士依然守护着“登龙阁”残存的古庙遗址。

这里许多地方的称呼却跟“龙”息息相关:村里最高的山叫“龙源山”,水源地叫“龙发口”,龙发口水库下面那一片中稻耕地由于淤泥较深,村上人叫“龙盘坑里”,晒谷坪叫“龙背上”,旧时的学堂也叫“登龙阁”,村头那颗高达28.8米,直径达二米的江西最古老最高的迎客松,村上人都尊称之为“龙树”。在吉莲322国道方圆十几里都能远远的即可看到,只可惜在不断扩大的新村,不断掘深水井,让她枯死!让她捶落,只保留干枯的半截身躯。但只要你来她的身旁,触摸她那坚韧的肌肤,依然可以感受到她曾有的辉煌:在她身上曾有“毛泽东思想放光芒!”巨幅标语。在她脚下曾有庙背子孙为保护她建的铁艺围栏,而今却只能化作一种记忆。

这里有清嘉庆年间武状元刘清扬留下的“两只长达80多厘米的指甲”,那是刘清扬为惩罚这只伤妻的左手,使用小竹筒套在五个手指上,以防再次伤人,历经38年直至他病逝而修炼成果。1980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将其作为世界上最长的指甲收入《世界之最》一书中,后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而今虽在吉安市博物馆收藏,但其历史文化价值将是激励庙背后人及中华儿女的精神瑰宝。在那个大户人家男人可以三妻四妾的时代,刘清扬对他爱妻李氏常娘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感动天地!远胜过“梁山伯与祝英台”,胜过“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世界爱情经典传奇!

这里有著名的感恩祠“汝为公祠”。公祠不大,却对族人教育子孙忠孝感恩影响深远。讲的是三房子孙刘弼才的感恩故事,话说在清嘉定年间,刘弼才等刘氏子孙在湖南常德津市做锡器生意遭当地地痞流氓敲诈勒索,损失惨重。后被迫捎信请刘清扬武状元出山才摆平,听说刘清杨赶到弼才“锡器店”时,一伙流氓正在找老板纠缠,弼才见老家“打师”到来,甚是高兴,拜请他们走开,他们不依,只见刘清扬纵身一跃,似从天而降,早已飞到店门口,再摆出一个马步姿势,店前踩得流光的五十公分的大石板一分为二,还没等刘清杨大师躬手说话,当地的流氓一溜烟全不见身影。从此当地人对刘氏老板敬畏三分,不敢越雷池一步,刘弼才的生意越做越大,常德津市一条商业街的店铺差不多一半以上是刘弼才的。发财后刘弼才不忘家乡人恩情,回家兴建“汝为公祠”,以教育后人,致富不忘宗亲。

这里有保存着一套32件完整的清嘉庆年间(民国时期又重铸)的锡制古代兵器,那是庙背的镇村之宝,也是“路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路溪人锡器制作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旧时热闹的“庙会”、元霄节的“舞龙灯”……正是村里青壮年手持锡器表演施展的大舞台,吸引着众多美丽村姑,续写着一个个梦幻般的爱情故事!

当然也有古文物被一些唯利是图之人所盗卖或贱卖。比如庙背古书塾里的古楠木雕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牌匾,几经转手交易,听说被某市云天麓谷老总以几百万价格收购储存,如今该老总照此模型制作在网上销售异常火爆,挣得盆满钵满。

一个因“庙”而得名的村庄,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这里的山美,已被省林业厅评为森林乡村。绵延起伏的安山宛如侧躺着的玉观音那样柔美,过去山上全是原始的松树林高大粗壮,四季长青,人在林中的走,那些松树在微风的吹拂下时常会唱出“刷刷、刷刷的”美妙的音响。那些松树的松针落叶,层层跷起的松果便是农家煮饭、炒菜的主要燃料。那时候,树是不能砍的,要生火的材料必须用竹耙在松树地面上耙,因为粑的人多,粑满一担松叶也差不多要费半天的功夫。而今的山上全种上油茶林;远处,怪石嶙峋、陡峭挺拔、巍峨的龙源山像一面遮风避雨的城墙呵护着我们,她常常淹没在宛如飘带的白云浓雾之中,龙源山也像咱村里天然的“气象站”,只要龙源山云雾缭绕滚滚往田垅袭来,意味着一场大雨即将降临。

这里的水美,已被省水利厅评为水生态文明村。在龙源山底下有一口大龙泉俗称“龙发口”,泉水从山底下滚滚而出,长流不息,那一潭水啊,那是一潭神奇的水,她冬暖夏凉,春夏水温12℃,秋冬季22℃;那是天然的优质矿泉水,又香又甜;那一潭清水浇灌着村里二千多亩先祖开垦的稻田以及一片片黄泥土的红薯地,滋润着,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庙背人。

这里的人更美,这里的村民热情好客!不论你来自哪里,只要一进家门,一杯热气腾腾的“石门山女人茶”就会呈到你眼前;这里的村民不仅有纯朴、善良、勤劳的品质、而且还具有大气、包容、开放的胸怀。因移民的需要,她无条件接纳了石门山60多户,235人的集中安置;因集镇发展的需要,腾出大量土地支持乡政府集镇开发;兴修水利公共设施建设,全村人出资出力,无偿支持拆迁;这里的村民视耕地为宝,全村无一例占田建房的现象;这里的人团结合心干出一件件民生实事,让邻村羡慕不巳:全县最大的村级健康文化广场“庙背广场”,在村的中央,可容纳全村三千人议事;建设了全市第一家村级“路溪”博物馆,全县第一家村级“山湾”湿地公园,庙背曾一度成为“网红”打卡地。

这里宜居宜业,三纵三横的村级公路贯穿整个依山而建的村庄,村内道路均为沥青路面,均可通车相向而行。三个旧村改造集中安置点,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错落有致,井然有序。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全村80岁以上老人77人(含90岁以上6人、100岁以上1人),村里建立了居家养老中心、门球场、阅览室等活动场所,一季度为老人做一次免费体检,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的午餐,全村近三年人均寿命达82岁以上。百岁老人曾喜姑还能独自洗衣做饭,常劳动、常喝水(一天喝两个热水瓶龙源口山泉水或茶水,当地有“端茶碗”的习俗,也称“女人茶”即农闲时,妇女端茶碗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常洗澡爱卫生是她长寿的秘诀。

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在清康熙和道光年间出过刘冲翎和刘障东两位举人,当代有刘盛曾任湖南株洲市政府秘书长,中国物质包装总公司总经理,刘晓春任湖南省某部门任厅级干部,刘茂和、刘可兴等多名县级干部,刘森林、刘超明等多名乡党委书记;乐善好施、积德行善的中医世家“思厚奶”培养的三个儿子当书记俗称“一门三书记”(老大刘念怀在吉安地区粮种场担任场长兼书记,老二刘恩怀在南岭乡担任党委书记,老三刘信怀在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在当地传为佳话;“盘簊晒谷、教嵬读书”的刘继生、刘金林一家培养两名清华、北大博士生,刘晓春的儿子刘世伟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及博士后等学霸成为了全村莘莘学子学习的楷模!

这里有一批批致富不忘乡亲的老板、企业家回家创业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刘彬彬、刘金华、刘源、刘小亮……

刘彬彬创办初心建材有限公司,解决近六十名贫困户就业,创建“路口教育基金会”,募集资金200多万元,其中他个人累计捐资助学,扶贫济困资金百万元以上,帮扶了3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疫情期间,他向县红十字会捐赠价值15万元车辆用于运送疫情物质。2022年向路口中小学一次捐赠12万元,用于改善学生营养餐。每年春节前夕,他坚持去看望慰问村里弱势群体,高龄老人,重症病人,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坚持去敬老院捐款捐物。

刘金华、刘源回乡在村十三小组东湖利用刘家湾水库优质水源,投资1600万元,占地400余亩,创办了“刘家湾”生态甲鱼养殖场;刘小亮在村“龙盘坑里”利用龙发口龙潭优质的水源,投资1300万,占地120亩,创办“紫月潭”养殖基地。两大养殖基地解决近35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年产60万尾甲鱼,远销香港、深圳、福建、长沙等各大城市,让莲花农门甲“黄焖甲鱼”品牌唱响大江南北!

庙背,也是一个有着红色记忆和红色传承的地方。

1929年8月8日,彭德怀、腾代远率领的红军四、五两个纵队组织的著名的“路口大捷”曾在庙背虎背山和赵家垅后岭仔上、平头坳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并取得胜利,目前在虎背山已发掘战壕一处,在岭仔山和平头坳已发掘无名烈士墓一处,战斗碉堡二处,在山上仍保留着三个红军战斗遗址:南战壕,北战壕,西战壕;在湖塘的“渭川公祠”设立的临时红军医院以及湖塘古民居留下的几十条“红色标语”,虽过去九十多年,依然可以想像那时流弹硝烟的战争之激烈。

从这里走去参加革命的刘孟达、刘礼年两位师级以上红军长征干部,如不是受伤或牺牲(刘礼年,八路军359旅717团政委,1938年1月牺牲;刘达仁,1943年任八路军120师358旅供给部政委),也将是共和国的开国将军;有刘清瑞、刘树德等四位抗美援朝上甘岭和金城战役的老兵,有刘彬生、刘程安、刘德安三位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斗英雄;有刘定喜(祖父第一代军人,红军失散人员,教导儿孙参军报国)、刘贯民(父亲第二代,抗美援朝时荣立二等功)、刘德安、刘程安(第三代,对越自卫反击战)、刘贵丰、刘高峰、刘婷(第四代)一家先后四代七人参军报国的光荣之家。

而今,一批批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参观“路口大捷”遗址以及纪扫革命先烈已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我爱我的那个因“庙”而得名的的村庄,爱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爱听她那神奇、红色的故事,爱她那美丽的山水,更爱她那纯朴勤劳善良的乡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