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晓林(田南)的头像

刘晓林(田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17
分享

拜年

在中国传统佳节“过大年”的习俗中,唯“拜年”特别讲究,特别有仪式感!特别期待却又是最有味道的传统习俗。

其实,有关拜年习俗的传说,在民间也有许多种说法,但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始于唐代。话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励精图治,国势日盛,可有一件事,让唐太宗放心不下,程咬金和尉迟恭两位大臣不和,可他们两人又都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哪可怎办?唐太宗采纳了魏征提出大年三十以后放假,初一大家必须相互拜年的建议。众臣领旨后纷纷称善。初一这天早晨,程咬金在家正琢磨着如何去尉迟恭家拜年,想不到尉迟恭早早就来程咬金家拜年了,两人也因此解开误会。从此,程尉两家关系和好,满朝文武也亲热友好,互相谅解,唐太宗李世民高兴连称"拜年好”!“拜年”的风俗从此便流传开来,一直延续至今。

拜年,这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国春节的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我们赣西边城莲花对春节上门拜年十分重视,也特别讲究,尤其在农村,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外甥郎,初五初六狗钻行”一说,长辈对晚辈拜年,有心拜年,二月都不迟,拜年可拜到春草花。但初一、初二拜年规矩较多。咱农村还有句俗话叫:“客无乱请,年无乱拜”。直属亲戚拜年必须得上门,拜年论辈份,一般给长辈拜年还要下跪;女婿初二到岳父和丈母娘家拜年,进门后先下跪,必须等岳父和丈母娘扶起才能起来。如果哪家“老了人”就会立“新台”,那拜年就更加要注意,儿孙吃完早饭,在神台上老人像前发三根香、烧少许钱纸、四跪四拜、儿孙在过年头三天不能上其他亲友家拜年,叔侄们也得先向死者祭拜完后才能向该家生者拜年。拜完年后,必须吃完盘子酒后才算对该户拜完了年,与逝者夫妻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必须在初三下午三点之前拜完年,三点钟之后“倒台脚”(意味着逝者在人世间真正意义上的了结),这户人家须守孝三年,三年不得贴红春联,往往头两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写上“思亲一日难忘,守孝三年易满”等守孝联贴在大门口,以示对亲人的思念。

“初一崽”,正月初一,那是农历新年的头天,在我们老家作兴,一般都要在鸡鸣前起床,做生意的为争个头香,往往起得更早,洗刷完毕后,先在神前烧上钱纸,点灯香灯,点一挂长鞭炮朝大门作三个揖,然后开门,这叫“开财门”。一挂鞭炮从得利方向点响,在大门前打个圈放到厅堂,这叫“接财神”,而后摆香案献酒,果品,放鞭炮,跪拜天地,向各方向作揖,这叫“焚香”,是过年最重要的仪式。早晨往往是吃斋用素,吃完早饭后拜年正式拉开帷幕,晚辈要向父母,祖辈请安拜年,女眷一般在家招待客人,先拜同家族,再拜左右邻舍,建了家祠的一般到宗祠里祭祖,拜年,也叫“团拜”;在县城一般在大年三十看完巜春节联欢晚会》之后就“焚香”,因文明创建禁放鞭炮,仪式几乎都简化了,但相互拜年的礼节还是未减。一大早,我们兄弟几人也互相串门拜年,到本家族和左邻右舍拜完年之后,就聚集在我家玩,有打麻将的,打扑克的,下象棋的,打兵乓球……每年的初一晚上,我们一大家六七十号人都是约定俗成地在我家里吃年饭。吃年饭也是赣西山城的一大特色,大家轮流坐庄,而且年年如此,我们家是大年三十在爸妈那吃,初一轮到我,初二早的“洗牙”饭在大哥那,晚饭就看谁争先打招呼,谁争着就到谁家“闹”,自结婚成家起每年的不成文的规矩。说是在我家吃,但兄弟姊妹齐上阵,老三小旭,老五小炎,老八的老婆慧兰,九妹玉华等在厨房帮青莲打打下手帮忙,侄儿们帮着摆碗筷,围围堂堂二个大圆桌,不管坐不坐得下,一家人都不在意,图的是一份喜气,一份吉祥,一份热闹,一份团圆,能喝酒会猜拳的一桌,不喝酒的和孩子们坐一桌,人齐了,一放鞭炮,一喊“吃饭喽”,大小罗罗们一个个从楼上楼下、书房、麻将房里跑出来,看着亲友们站的站,坐的坐,小孩子们追追打打,老人们说说笑笑的样子,喝酒猜拳的吆喝劲,看着亲手炒的一两桌好菜吃了个精打光,看着亲手准备的水果糖玩杂被孩子们吃完,青毛和女儿开心地笑了,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沉浸在美美的幸福之中……“一定发!哥俩好!三星照!四季财!五魁首、六六顺、七七桥啦、八八发啦、九九长情,满堂福乐……”在大家猜拳喝酒兴致正浓时,就有人宣布着初二、初三、初四……的年饭,大家都争着安排,展现自已的厨艺,分享一年成功丰收的喜悦,轮不到的只好计划来年提前准备,一年又一年,重复着这相同的习俗,迎来的却是不一样的喜庆。

“初二郎”,大年初二,女婿必须到岳父家拜年。1991年起,我和青莲结婚后,按照家乡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二都得到丈母娘家拜年,27年来雷打不动,从未间断,直到2017年9月丈母娘离世,岳父搬来和我们一起住为止。

拜年之路也见证着时代发展与变迀。1993至1995年,莲花319国道全面改造升级,无法通行,连骑车走路都不方便,这可害苦了我这个塘边的“姑爷”。那些年,去南岭乡塘边村只能绕道从琴亭的梅州村经良坊的千潭村再转南岭的千坊、树坑、才能到达塘边,可谓是“山路十八弯弯”,一家三口骑着自行车,自行车前面支架上挂满了送给丈母娘的年货,女儿熹熹坐在自行车的横杆架设的座位上,待我把自行车骑稳了,青莲再跳上自行车的后座上,一晃一摇的一路前行,遇到人多路窄陡坡时还不时停下来走路,我双手扶着自行车龙头往前走,青莲在后面推着,一步一步往前走。从县城到塘边,从早上吃完“洗牙饭”出发,到塘边差不多走了2个多小时才到,大姐和大姐夫等姑丈们早早的在那等候。我们一进门就叫拜年,岳父和丈母娘出来迎接。

319国道修好后,初二去塘边丈母娘家拜年方便多了,一家三口常常是坐着升坊姐夫拉煤的东风卡车去拜年,有时也骑着自行车也不过半个小时车程。

2001年,家庭经济条件改善了,我买了一辆女式摩托给青莲。我们去塘边岳父家拜年就方便多了。从县城出发到塘边仅20分钟。

2013年春节刚过。我们又买了辆10万元的别克凯越,估计是我们朋友圈里最不起眼的一辆。许多亲朋好友说我落伍,思想保守,建议我立马换掉。青莲却不在意,认为车子只是代步工具而巳。出县有高铁、飞机,在莲花有辆车串亲访友够了。她还挺好学,考到了C照,可我总放心不下她独自开车!青莲也被我的担心放弃了开车的念头,去亲戚家里拜年只有我或女儿亲自驾驶,有了我这样的老公,老婆一辈子只有坐车的命。

“初三、初四外甥郎”,从初三开始,每年都是父亲或大哥带队去五口老舅公家、洋溪姑父家等亲戚家拜年。

小时候,我们兄弟几个最喜欢去洋溪的姑父家拜年。姑父家过去是当地做开中药商铺的大地主、大商人,在安福、吉安、南昌、长沙等地都有大药房。听姑父家讲,他父亲娶了大小老婆四个,过年时发压岁钱是用萝筐从二楼的阳台上倒银洋花边下来,任由四个老婆抢,谁捡到了钱就归谁。同治皇帝还给他家的药房颁发过牌匾,后因战乱,家道败落,但大财主家培养出来的儿子却是“说拉弹唱”样样在行,尤其在吃喝方面仍保留大户人家的习惯。每年大家都争着去洋溪姑父家拜年,实际上就是奔着姑父家的宴席去的,到姑父家拜年:第一道程序是吃盘子酒,七八个小菜摆满了八字方桌。第二道程序是每人一份鸡蛋面条。第三道程序是每人一杯清茶。第四道程序是吃正席,餐桌上菜是堆台满桌,酱扣肉、红烧肉、鹅颈、油炸肉、大草鱼……还没吃,看着就直流口水。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只要说起去洋溪姑姑姑父家,大家就争着去,哪怕是途步走路要二个多小时也心甘情愿,兴高采烈。别说是过年去拜年,就是平时去走亲戚也特别来劲,倘若第一次去姑父家的,回家时,姑姑还会准备特别的礼物:一条毛巾、一包茶叶萝卜姜、爆米糖、糯米年糕等礼品作为回礼。

我的老婆青毛跟着我到处走亲戚拜年,我家所有的亲戚对她非常认可,到了县城都喜欢来我家做客。为招待好来拜年的亲戚朋友,我们年前虽不像六七十年代那样准备年货,但必备喝酒的腊肉、干牛肉、腰舌、猪耳朵等硬菜以及各种糖果,她总爱要列出清单一一配齐,生怕遗漏哪个品种。青毛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哪学得一手好厨艺,来一二十个人,一两桌莱可轻松搞定,尤其是吉安姑父和产平姐夫,他们几个最爱喝我家的家烧酒(莲花茅台),最爱吃青莲炒除骨头的莲花血鸭。

拜年,一家人最爱要算我家的女儿熹熹。每年的春节,女儿总是帮她妈忙这忙那,准备各式水果,奶糖和茶点,说要招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客人,因为每年的年夜饭结束后,我老婆总会用大盘子把家里应有的水果茶点端给我的父母品尝;每年的春节,熹熹看见有亲戚或邻居来拜年,总是扯着爸妈的衣袖,老问着什么时候动身去拜年!因为有好吃的,有红包……别人家是重男轻女,而我们家偏爱女孩。我们十姊妹大多数都是生男孩,只有姐夫的珊珊和熹熹是女孩子(熹熹二三岁时,只有珊珊和熹熹二个女孩,后来因为喜欢女孩,二嫂有了小不点,三嫂有了凯欣,五弟嫂生了莉仔,九妹生了莹娟、莹欣),熹熹自然是掌上明珠。每到过年,熹熹收获满满:红包、衣服、爱吃的糖果……还有大妈、二妈、大姑等等亲人满满的爱。熹熹最喜欢去塘边吃外公做的醋肉、三奶奶的家水麦梨、壮仔家的蜜柚、水库上大妈张冬梅的兰花根、三妈的麦牙糖,六妈从厦门带回的葱油饼,吉安姨妈家的板鸭、升坊姨妈炒的血鸭,最爱穿二妈贺火媛买的那件又厚又暖的红棉袄,最喜欢和她的凯彬、文俊两个哥哥玩,以至于小时候连头发都理成两个哥样,分不清谁是女孩?最喜欢厦门侄儿刘昊然的顽皮,她们姐弟俩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经历了岁岁年年,已年过半百的我对生命渐渐地有了更深的感悟。喜欢明代文征明的《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是啊,春来冬往,岁月无止境,生命无尽头。拜年,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生命和文化的传承。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拜年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简单化,甚至功利化,但是它依然成为寻常百姓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亲戚朋友感情联络的一种载体。这种风俗就一路上温暖着我的心房,但愿拜年能陪伴着我们慢慢变老,一年又一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