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是社会发展的载体,是人民群众分享福祉的写照。从1997年到2014年,我在西宁共住过四个家。
1997年,我从州县调入西宁市工作。8月的一天,我拿到调令,既喜又忧。喜的是,从基层能到省城工作,圆了我多年的梦;忧的是,在省城无房无户,全家何以安身?正在发愁之际,有在基层工作的高中同学到家中来访,得知目前窘境,爽快答应将自己在西宁闲置的一套房子借我居住,期限为7个月。这样,我及时办理了调动手续,选了一个吉日,将在基层的家顺利搬到了西宁。如此,我在西宁的第一个家总算建立了。
房子坐落在城东区花园南街,为二房一厅砖混结构小高层。我住在最高层6楼。由于一间屋子堆放着东家的物品,实际上,我们占用着一室一厅,尽管面积小了些,但毕竟在西宁有了属于自己的二间小屋,人的心暂时可以归置在这里。随着新单位报到时间的临近,房屋整理工作也接近尾声,家的模样也一天天地呈现在面前。尽管房内陈设都是老式家俱、老式电器,但对陌生城市的新鲜感一天天地强烈起来。在西宁,到处都是新建的工地,城市公交四通八达,人们腰间别着“BB机”,当属摩拖罗拉的为最好;信号不太好的“小灵通”也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到新单位报到后,由于家离单位较近,我每天走路上下班。一来熟悉下家与单位的周边环境,二来感受下城市风土人情,缓解对城市的陌生感。慢慢地几个月下来,感觉自己已经溶入到城市当中了,公交车坐反的情况基本上不存在了。时间到了隆冬季节,从走街窜巷卖煤货郎手中买上煤,一块块地往楼上搬,自己实在搬不动,就雇上几个帮工来。这样,冬天的取暖问题就解决了。尽管窗外寒风呼啸,但置身室内的我,心内却温暖如春。当时,西宁电视台组建不久,每天早晚的开播歌曲唱的是:小猪胖胖小猪胖胖……,至今记忆犹新。
时间转眼到了1998年3月,7个月借房的时间已到。我在同事的帮助下在城北区朝阳村租到一处民房。于是将花园南街的房屋打扫干净,还给了帮我的同学。这样,在城北区朝阳村租住的二间房屋成为我在西宁的第二个家。
租到的这处民房位于青海制药厂门口东侧附近。是一处四面盖满了房的二层的小楼房,总共住着6户人家。我们全家住在西边一楼的中间两间。屋内面积总有30平方左右,月租金为150元。家中没有暖气,天冷的时候,由于屋外有流水沟的原因,室内的墙上结上了冰。我们就烧上煤炉子,插上电褥子,曲倦在床上,俟过一个又一个漫长而有寒冷的冬天。入厕也得到院外上旱厕。当时,孩子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从朝阳坐10路车到城东区北小街站下车,入北小街小学读书。家暂时安置下来了,但人不能闲,生活还要继续的。我得倒二次车才能到单位上下班。爱人也在小桥面粉厂找了个工作,挣点小钱贴补家用。
这处小院的东家是朝阳村村民,由于种蔬菜的土地被国家征用,除出租房子外,男掌柜还购置了大型车辆跑运输,家中条件还是比较好的。6家人一起住着,慢慢的彼此都熟悉起来,谁家有事,都主动来帮忙。二楼基本上都是东家一家居住,一楼都是租客。一楼西边的角房里,住着两位从门源农场退休下来的夫妇,老汉半身不遂、失语,经常性地癫痫发作,而且往往都在半夜。由于老人缺少帮手,我们这些邻居自然就伸出援手,黑天半夜往医院跑。一楼北屋住着年轻的两口子,男子天天跑工地打工,女人是四川人,做得一手好茶饭。家的附近哪有工地,就送外买到哪去,慢慢地,家中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一楼的门道里住着一个老板,大家都叫他老贾,平时很少回来,一半个月回一次,先买上些食品,成天把自己锁在里面睡大觉,可见在外面奔波人的辛酸。靠近自来水管的地方,住着在北区大集体上班的年轻夫妻俩,由于单位不景气,经常性地没活干,成天在家呆着。有时也到我家来串门,说说生活的烦恼。我们也在表示理解和同情的基础上,找点零活让他们干,以解家中之忧。后来,他们从单位办了内退手续,自己做起了生意,后来成了小老板。
我在这个家住了二年时间。二年里,结交认识了生活在低层的困难群众,充分了解了贫困群众的所期所盼以及生活的不易。真实感受到美好生活需要奋斗而来的真理。
2000年3月的一天,我接到市机关事务局电话,考虑到我实际困难,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将金牛小区一处别人腾退的房屋正式分配于我。接到通知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只能用“悲欣交集”来形容。我在第一时间办理了房屋购买手续,领到了房屋的钥匙。由于我在原基层单位没参加房改的原因,以福利房性质购买到这套房。这是名符其实我在西宁的第三个家。
房屋座落在城东区北小街,小区名称为“金牛小区”。是市政府为解决干部职工住房困难而建的,住房面积近75平方米。南北朝向,总七层,我在第七层。拿到钥匙后,我和爱人直奔属于自己的新房子。当时,一口气爬到七楼,当打开房门那一刻,崭新明亮的新房立刻呈现在我俩的面前。房屋为二室一厅一厨一卫,是经过了简单装修过的,瓷砖、灶台、澡盆等基本设施齐全。当看到这一切,想起这几年为住房的奔波和窘境,我当时流了很多很多泪。。。。。。
转眼到了3月底,我们聘请了二名安徽木工,经过一番规划,打了大衣柜、吊柜、碗柜,还在客厅照壁的地方安装了一面大镜子,房间的空间立即变得宽厰起来。再经过购置简单的必需家俱,新家的模样一天天突现出来。简单装修完成后,经过几天的通风换气,我们于2000年4月18日,从朝阳村搬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家——金牛小区。
再说说金牛小区。金牛小区属于城东区东关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管辖。周边回族群众较多,主要是城区改造后的安置户。小区内有集贸市场,生活条件比较便利。小区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交通十分方便,前有东关大街,后有七一路,基本上所有车辆都从前后经过。附近有医院、商场、银行、学校等民生设施。西宁市政府在此建有六幢楼房,是除市委大院外的第二大职工住宅区。
安居才能乐业。搬到了新家,一切变得有规律起来。从此,我再也不会为没有房子而发愁了。这个家,是真正意义上我在西宁的一个新家。它即是人的归属,更是心的归属。从2000年算起,我们全家在此总共居住15年了。在金牛小区的家中,老父亲从老家来过3次,每一次来,总是爬不惯高高的楼梯,在我们的劝说下,最长的一次住了2个月时间。
2009年,西宁市政府在海湖新区集资住房。按要求以当时在册人数为集资对象,这样,我顺利集资到海湖新区住房。按职级、工令、来单位时间等分配条件,集到157平方住房一套。这样,海湖新区新房成为我在西宁的第四个家。
等待总是漫长,从办完集资手续到拿到住房钥匙,我们等待了近5年时间。2014年3月,市机关事务局正式通知办理入户手续。3月底,我办完了所有必需手续,由于房子面积较大,爱人打算多打几个柜子,孩子想做个榻榻米,想把自己独立空间装饰的更漂亮一些,家人心中共同谋划着新家的未来。
谋划停当,再后来的日子里,我们找了一家比较有名的装修公司,开始了新家的设计、装修和粉饰。
第一步是改水电。把自来水不仅合理的地方改为尽可能的合理;把电路延伸不到的地方尽可能得以延伸。第二步是做防水。将厨房和卫生间墙面及地面做防水处理。第三步是铺砖。将拟以铺砖的房间和地方铺上各色瓷砖。第四步是做木工。制作吊顶和电视背景墙。第五步是贴墙纸。每个房间根据功能不同,饰以不同的墙纸做装饰。第六步是订做房门和细节处理。
如此,本着经济实用为主的原则,我的海湖新家经过近二个月的装修,终于在8月份完工了。做完保洁后,由于家中器物都是全新,新家的光彩立刻显现出来。加之房子采光很好,搬到新家的欲望一天天强烈起来。于是,我们于2014年10月26日从金牛小区搬到了海湖新区的新家。
再说说海湖新区。海湖新区隶属于西宁市城西区,是由市委、市政府按照“政府指导、市场动作、社会力量开发”的运作机制和“运转灵活、独立运作”的方式开发建设的集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旅游服务、行政办公、居住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区,于2007年开工建设,面积10.84平方公里。
新家的周边,交通四通八达,宽畅的马路延伸到城市所有的主干道,磷次栉比的楼宇呈现出大都市特有的现代气质。
颇具现代化的海湖体育中心,分为“一场两馆”,包括一座4万席的主体育场、一座7500席的综合体育馆、一座1500席的游泳馆及附属设施,为广大市民增添了健身的好去处,由于造型独特,已经成为海湖新区的地标建筑;极具现代特质的科技馆、大剧院,成为广大市民科普和文化享受的乐园;万达、新华联的强势入住,为新区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唐道637成为西宁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新区的建设日新月异,它是西宁解放70年发展变迁的时代烙印,是100多万西宁人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见证,是植根于西宁人灵魂深处不朽的丰碑。能够入住海湖新区,是多少西宁人梦寐以求的嗜望,我是何等不易、何等幸运啊!
每当温暖的阳光从不同角度照射到我的新房,获得感和幸福感始终在我的心中回荡。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西宁解放70多年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党和政府带来的福祉。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我在西宁的四个家”正是这小小的一滴水。我从借房、柤房、福利分房到购买商品房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西宁的变迁,也亲身体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成功实践。有一首叫《国家》的歌曲唱到: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相信西宁的未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