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谭延桐的头像

谭延桐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5/13
分享

【红学研究】一株风中的仙草

一、一株仙草幻化成了一个仙女

由于强烈的幻灭感自始至终都在驱使着,曹雪芹的仙啊道啊佛啊禅啊等等的思想也就总是难以遏制,因此,他才不惜笔墨,在他的《红楼梦》一书中不仅虚构了隐喻意味极浓的“一僧一道”、“警幻仙子”、“妙玉居士”等,还进一步虚构了一个又一个仙女。在众多的仙女中名列第一的,自然是《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金陵十二钗正册首席、其身魂是由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的林黛玉。还进一步给林黛玉起了林妹妹、林姑娘、潇湘妃子、颦儿、颦颦等等昵称、别称或“笔名”。这样,十岁时,林黛玉便在“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舞台上闪闪地登场了。

十岁之前的林黛玉究竟是怎样一个情况,曹雪芹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因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的一天天的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并且逐渐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为人形,修炼成女体,终日游荡于离恨天之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恩,因此而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情。当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投胎之时,绛珠仙子也随之悄悄地下凡了,转世投胎为贾府的一名血亲,且愿以一生中所有的眼泪替代往日的露水,如数还他。这里所说的绛珠仙子,便是此刻由我在聚焦的林黛玉;他,便是指贾宝玉。

林黛玉出生在姑苏的一个书香门第,当然也是富贵之家。父亲林如海曾是前科的探花,生前做过兰台寺大夫和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的唯一的女儿——贾赦是长子,贾政是次子,贾敏是幺女——其谈吐颇为不凡,是名副其实的千金小姐。本来,林黛玉是有一个弟弟的,可是,三岁时就已经夭折了。因此,林黛玉是林如海和贾敏的唯一的宝贝,在林家时一向被视作掌上明珠。五岁那年,因她的父亲在扬州做官,便举家迁往扬州。可惜的是,过了大约有一年的时间,她的母亲便病故了。她的外祖母贾母甚是心疼她,怜惜她,便在她十岁那年,派人用船轿把她接到了贾府。到了贾府之后,与大她一岁的贾宝玉同吃同住,吃穿用度都由贾母亲自打点,因此就有人说,她在贾府里的地位在三春之上。黛玉初到贾府的情况,书中是这样写的:“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黛玉十岁那年的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忽传家父病重,黛玉便不得不在贾琏等人的护送下回到扬州去探望 。翌年的九月初三,父亲病逝,归葬苏州 。十一月下旬,黛玉、贾琏等便回京 。自此,便常住贾府。

黛玉十岁时,宝玉十一岁,宝钗、睛雯、袭人、香菱十三岁,凤姐二十岁,薛蟠十五岁,贾琏二十多岁,贾兰五岁,已经去世的贾珠二十三四岁,元春二十二三岁,迎春十一二岁,探春十一岁,惜春十岁,史湘云十一岁,贾珍和尤氏三十来岁……

黛玉之所以逐渐养成了孤僻、敏感、多疑、小心、纠缠、惧怕、“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性格,一是与她的幸也不幸的身世有关,二是与她的寄人檐下、俯仰由人、自矜自重、小心戒备有关。第二十六回里,出现过黛玉的一段心理描写:“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了。因此,我才做如是说,黛玉是一株风中的仙草,一直都在造化的风中飘飘摇摇,看似很美,其实却心无所依。父母双亡,弟弟夭折,己身多病,傍人门户,加上与宝玉的悲欢聚散,这样的一种情况,无论怎么说,也是不多见的,却都让黛玉给摊上了。因此,也就都知道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是黛玉的一个总的写照。

林黛玉自小纯真、明慧、清新,五岁时便开始读书,十岁时便开始师从贾雨村。谈起林黛玉时,贾雨村是这样说的:“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

第三回里:“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黛玉的身体的情况,由此可知。

“人参养荣丸”的来历,要追溯到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最早的药名,叫做“人参养荣汤”。这种汤药,在之后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也有记载,名为“养荣汤”。“人参养荣丸”的药物组成,主要由白芍药三两,当归、陈皮、黄芪、桂心、人参、白术、甘草各一两,熟地黄、五味子、茯苓各七钱半,远志半两等12味中药组成。煎服的时候,再加上生姜三片,大枣二枚。除此,还要再根据具体的情况,在原方上加是龙骨一两,以及阿胶等。人参养荣丸主治积劳虚损、阴阳衰弱、悲忧惨戚等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对于五脏气竭、肺与大肠俱虚等所引发的疾病,也有非常好的疗效。

二、曾经的甘露幻化成了她的一生的眼泪

一见倾心,从来都是有的。黛玉和宝玉,便是典型的一例。不妨一起来温习一下黛玉和宝玉第一次见面时的景况: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黛玉的“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以及狠命摔玉的细节,已经分明道出了:二人彼此欣悦,虽是第一次相见,却早已是有一份默契在了。由此,一粒种子,便已经开始了萌芽。很显然,那是一种隐秘的情况。

黛玉十二岁那年的元宵,在元春省亲之际,黛玉偷偷地替宝玉作了一首《杏帘在望》,元春看了之后评价说,这首诗比宝玉自作的前三首都要好 ,黛玉听了之后,心中稍有欣慰。二月二十二日,群芳正式入住大观园,黛玉正式入住潇湘馆。就在这年的四月二十六日,诞生了“黛玉葬花”的佳话:黛玉见花伤情,感花伤己,因此而吟出了《葬花吟》 ……恰好宝玉寻来,忽闻“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悲上心头。黛玉正要躲去,宝玉连忙追去……这是宝黛第一次互诉衷肠,情真真,意切切,爱绵绵。宝玉要把落花葬在水里,黛玉则以为尽管大观园里的水是干净的,但一旦流了出去,外面的人家便会习惯性地把脏的臭的混倒,仍会把花给污染了,遭塌了。因此,她便在园内的一个畸角做了一个花冢,然后把落花给扫了,先是装进了一个绢袋里,后是用土给葬了,说是任其随土自化,这样才会洁净 。由此可见,黛玉是有非常浓郁的诗人的气质和情怀的。这也便决定了,接下来,她会朝着诗人的方向不断地去发展。这样的一个人,若是不做诗人,诗神肯定是会不高兴的。

接下来,黛玉和宝玉共读《西厢记》……黛玉独自回潇湘馆,路过梨香院的墙外时,听到了十二女伶正在演唱的《牡丹亭》,倍受浸染,不觉心痛神痴,泪水悄悄滑落 。受《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影响,宝黛二人的爱之花,开始慢慢吐蕊,长势喜人。

端午节来临之际,元春赐礼,独有宝钗和宝玉的一样,这便触动了宝玉;清虚观的张道士来为宝玉提亲,这便触动了黛玉。因此,才有了五月初二的宝黛大吵、宝玉砸玉的那一场,这是宝黛二人闹得最为厉害的一次 。初四那天,宝黛终于和好 。初六那天,宝玉在史湘云面前表达了对科举仕途的厌恶,同时也表现出了对黛玉的喜爱并认黛玉做知己……这话,无意中被黛玉听了去,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于是,便有了宝黛的第二次互诉肺腑 。当晚,宝玉托晴雯带给黛玉两条旧手帕传情,黛玉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题帕三绝》 。

转眼,黛玉就已经十三岁了。这年的八月二十一日,大观园里的“海棠诗社”正式成立,黛玉给自己起的别号是“潇湘妃子”。当日,在探春的秋爽斋作海棠诗,众人都推黛玉的那首为上。李纨,作为诗社里的年龄最大的,力排众议,说黛玉的诗作是“风流别致”,宝钗的诗歌是“含蓄浑厚”……二十三日,众人又齐聚藕香榭做菊花诗,黛玉所作的《咏菊》、《问菊》和《菊梦》包揽前三,一举夺冠 。黛玉写诗,与别个不同,她是典型的直抒性灵,质而不俚。

菊花诗会过后,因刘姥姥畅游大观园的缘故,黛玉便一展愁眉,一舒愁肠,和姐妹们一起开怀大笑,甚至“笑得两手捧着胸口”,“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忽然之间就变成了一个“疯丫头”,说刘姥姥讲的故事“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说 刘姥姥的舞姿是“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尽是雅谑,因此而给刘姥姥带去了不少的欢乐。从中也可以看出,黛玉这人,其实是有很活泼、很调皮、很淘气、很生动的一面的,只是平日里被压抑住了,很少有释放的机会。

黛玉十四岁那年的八月十七日,宝玉作《芙蓉女儿诔》,以此祭奠晴雯。这时候,黛玉从花影里走了出来,提了一些修改意见,宝玉便将其中的一个句子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 。

随着与宝玉接触的日益频繁,慢慢地,便与宝玉由姑表兄姑表妹的关系发展成为知音和恋人的关系了。虽然并没有直接挑明,但都心有灵犀,心照不宣。与此同时,贾府上下便开始称黛玉为“林姑娘”。这时候的林姑娘,虽是怯弱不胜,却自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书里是这样来描述她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还是一起来听听作者的旁白吧:“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第二十六回里的一些话。

三、“宝玉,宝玉,你好……”

黛玉十六岁那年的十二月十九日,元春薨逝。黛玉十七岁那年的正月,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哥哥王子腾在离京两百多里的地方突然被药死,这事儿直接影响到了整个贾府,因为王子腾位居京营节度使,掌握着京城一带的军队,是四大家族中威望最高的,是《红楼梦》中的不可忽视的人物。再加上宝玉疯癫、贾政赴新任江西粮道在即等原因,贾府不得不加紧筹办宝玉的婚事,以此来冲喜。二月初二那天,因贾母再次想到了金玉之说,便与贾政议定宝玉和宝钗的婚事。为了蒙混宝玉,凤姐便向贾母和王夫人献了掉包一计。初四那天,宝玉和宝钗的婚事被傻大姐泄密,黛玉因此而急痛攻心,便去贾母的院子里找宝玉……这是宝黛二人的最后一次参禅——黛玉问:“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转眼就到了十一日,即宝玉和宝钗的婚礼的前一天,黛玉边流泪边焚稿……十二日,即黛玉生日那天,那边在吹吹打打,热热闹闹;这边,黛玉的心却荒凉、冷清、冰凉到了极点……最后,黛玉泪尽而逝。当时守在黛玉身边的,只有紫鹃、探春和李纨三人。就这样,黛玉在“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的氛围中过完了她的最后一个生日。

黛玉的死,让人唏嘘,悲叹,挥泪。

再现一下第九十八回里的“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的具体场景,是很有必要的: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紫鹃便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黛玉闭着眼静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自己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回事情。

这里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紫鹃见他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他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

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也便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黛玉的遗言,只有这催人泪下的六个字:“宝玉,宝玉,你好……”因此而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黛玉,究竟想说什么?是想说“宝玉,宝玉,你好呆”,还是想说“宝玉,宝玉,你好傻”,还是想说“宝玉,宝玉,你好狠心”,还是想说“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吧”……已经是永远地不得而知了。反正是,一株风中的仙草,已经是,已经是凄然倒地,化鹤而去了。

黛玉病逝的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宝钗生日那天,宝玉再次去了潇湘馆,缅怀黛玉 。四月的一天,宝玉梦入真如福地,即太虚幻境的变形,见到了绛珠仙草和潇湘妃子的幻象 ……点点滴滴的美好,都已成为过去,化为云烟。

那些天,宝玉的脑海里,波涛翻涌……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

“渔翁渔翁!”……“渔婆渔婆!”……

吟罢搁笔,方要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黛玉看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著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宝玉却不留心,因见案上有诗,遂拿起来看了一遍,又不禁叫好。黛玉听了,忙起来夺在手内,向灯上烧了。宝玉笑道:“我已背熟了,烧也无碍。”黛玉道:“我也好了许多,谢你一天来几次瞧我,下雨还来。这会子夜深了,我也要歇着,你且请回去,明儿再来。”宝玉听说,回手向怀中掏出一个核桃大小的一个金表来,瞧了一瞧,那针已指到戌末亥初之间,忙又揣了,说道:“原该歇了,又扰的你劳了半日神。”说着,披蓑戴笠出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什么吃,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黛玉笑道:“等我夜里想着了,明儿早起告诉你。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着没有?”有两个婆子答应:“有人,外面拿着伞点着灯笼呢。”黛玉笑道:“这个天点灯笼?”宝玉道:“不相干,是明瓦的,不怕雨。”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了下来,命点一支小蜡来,递与宝玉,道:“这个又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命他们前头照着。这个又轻巧又亮,原是雨里自己拿着的,你自己手里拿着这个,岂不好?明儿再送来。就失了手也有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宝玉听说,连忙接了过来,前头两个婆子打着伞提着明瓦灯,后头还有两个小丫鬟打着伞。宝玉便将这个灯递与一个小丫头捧着,宝玉扶着他的肩,一径去了。

黛玉病逝时只有十七岁,扣除黛玉回扬州探亲的那些时间,在贾府里生活了大约有六年多。

四、脂砚斋曰:黛玉情情

从黛玉身上,我们是能若隐若现地看到湘妃、西施、赵飞燕、李清照、崔莺莺等等的一些影子的。

黛玉所居住潇湘馆里有千百竿翠竹在遮映,并且筛下了斑斑诗意,她在诗社里的别号"潇湘妃子"便是由此而来。探春见之,说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 探春的话里所藏的典故便是:相传帝舜死于广西苍梧,葬于湖南九嶷山,他的名为娥皇、女英的两个妃子便一路寻觅,最终觅到了洞庭湖,望着九嶷山痛哭不止,她们的滔滔泪水溅在了身边的竹子上,便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斑点。她们泪尽之后,死于长江和湘江之间,变成了湘水女神,于是,人们便称她们为“湘妃”或“湘夫人”。黛玉爱哭,自然是含有湘妃的文化因子的。

又因黛玉婀娜多姿,流盼含情,弱柳扶风,与西施颇为神似,因此,《红楼梦》里便说她是“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见她“眉尖若蹙”,便为她取字为“颦颦”,也是暗合了西施之风的。何况,还有黛玉的怀古诗《五美吟》第一首里的“一代倾城逐浪花”,作为注脚。更何况,贾府里的人都常以“病西施”来戏称黛玉,比如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曾对尤二姐细说荣府人儿,在说到黛玉时,他是这样说的:“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

第二十七回的标题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把丰美润泽的宝钗比作杨妃,把轻盈袅娜的黛玉比作飞燕,自是传神之笔。

黛玉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诗作所渗透出来的柔婉、清瘦、忧愁、憔悴等特征,与李清照的《醉花阴》里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声声慢》里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一剪梅》里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可谓遥相呼应,因此,也就没法儿不让人想到李清照。

宝黛读《西厢记》,是《红楼梦》中一个经典细节:黛玉越看越爱看,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后来,又在很多的场合不由自主地将那《西厢记》里的曲词抛出口中:“呸,原来也是个'银样镴枪头'。”甚至,就连在睡梦中也会忘情地吟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之句 。行令的时候,又情不自禁地吟出了“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之句……就可见,她是多么地欣赏《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了。单说她的抵触礼教、驰求真爱的一面,也是颇似崔莺莺的性情的。

《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女儿行》、《杏帘在望》、《宝玉参禅》、《咏白海棠》、《菊花诗三首》……黛玉的诗歌,每一首,都是值得细细地去品读、去咀嚼的。完全可以这样说,黛玉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薛宝钗的评论一向都是很有质量的,关于黛玉,她是这样说的:“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

脂砚斋曰:“黛玉情情。”久久回响,耐人琢磨。

五、著名诗人、诗论家、教育家林黛玉

由我主编的《清代诗人诗选》里,收入了黛玉的一组诗,并附了以下的这个由我编写的黛玉的简介:

林黛玉,笔名潇湘妃子等,姑苏人氏,海棠诗社成员,十三岁时在海棠诗社一举夺魁,代表作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香菱曾慕其名拜其学诗。其著名诗歌理论是: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断不可学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之类的诗。因不知诗,才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真心要学,可以学《王摩诘全集》里的,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黛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诗论家和教育家。从她在海棠诗社以及和她的弟子香菱娓娓而谈、循循善诱的表现来看,她的诗论家的见地和教育家的风采,就是非凡的,没法不让人欣赏的。凭良心说吧,那绝对是一种专业眼光和大家风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