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只有4月23日这一天是“世界读书日”,是不是少了点儿?只有这一天的时间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外在氛围的托举而想起了书,挨近了书,甚至只是想起却坚决地就是不挨近,怎么行?又怎么可能不会经年累月地去重复着自己的单调、枯燥、乏味、苍白的生活?又怎么可能不会盲人瞎马,摇摇晃晃?又怎么可能不在一种模式化、定势化、套版化、公式化、习惯化的生活中沉沉浮浮,且无力自拔?
对于真正的爱书人和读书人来说,应该每天都是世界读书日,每天都在读书的渴望和行动之中。否则,书,该是何等地寂寥甚至孤苦啊;人类,该是何等地困顿甚至无助啊。书的救赎,书的救恩,我们怎么可以视而不见?也难怪,那么多的人,都在无边的苦海里,哀叹声声。是书无情,还是人类无情?不用细想,也是会见分晓、知真相的。普遍地来说,现代人在书上所投入的精力和热情,都是远远不够的。也难怪,人类总是迷茫,甚至焦虑。心灵的补品和补药,都集体商量好了似的拒绝了,不心力衰退才怪。
因此,我们才要经常地看看书,和书相互照耀,相互温暖。如此,才会书也美,我们也美,并且都是从里到外的美。也唯有这样的美,才会让我们远离华而不实的生活,一步步,步入繁花似锦的境地。这样的境地,才是我们所真正憧憬,切实渴望的。否则,我们也便难免犯这样的一个错误:错勘贤愚,且自以为是;活在慌乱之中,却自以为活得很幸福。沦为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都在被某种惯性推动着,会幸福吗?真正的幸福,是那样的吗?为什么玻璃大王曹德旺采访了一百个家庭,竟然没有一个家庭是幸福的?警钟,难道,还不够响亮吗?敲得多响亮,昏睡的人们才会听到?很多人自以为自己很幸福,可是,岂不知,他们的生活一直都是残缺的:除了最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之外,既没有像样的物质生活,也没有像样的精神生活,更不用说是有品位的诗意生活了。因为不读书,不觉悟,也就只有一辈子都生活在自我欺骗之中了。可是,骗得了自己,是骗不过别人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那么好骗的。
读书,若是能像清代咸丰年间的名臣、嵩武军将领张曜那样,有一颗切切之心和敬畏之心,就好了:《同光风云录》里记载——你看,这故事,也是我读书读来的,若是我不读书,也便不可能会知道这事儿——张曜出生在浙江钱塘,即现在的杭州,因在钱塘杀了人而不得不逃到了河南固始。在固始,他凭借自己的悍勇,被当地的人推为领袖。一次,捻军攻打固始,固始县令见城池将陷,便发榜称:谁能够守住城池,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众人见榜,便纷纷说,这事儿,非张曜不可。果然,张曜奋勇退敌,因其功勋卓著便被任命为固始县令,原任固始县令自然是如其承诺,将女儿蒯氏嫁给了他。蒯氏既美丽,也娴静,而且擅长文辞,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相比之下,张曜则自幼失学,胸无点墨。于是,以目不识丁为耻的张曜便拜夫人为师,并且自始至终都对夫人执弟子礼,行三拜九叩之礼。毕竟,张曜是武夫,学起来有点儿慢,每当这时,蒯氏便用教鞭敲他,张曜则毕恭毕敬,任其责罚。一想到因为他没文化,经常地受到朝臣们的歧视,御使刘毓楠在背后议论他的时候曾说他是“空空如也”……什么责罚,他都是能够忍受的。并且,一再地嘱咐自己:跟着夫人,好好地读书,因此而使自己成为一个能文能武之人。因此,每次学习,他都会穿起朝服,躬身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专门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地带在自己的身上,以此自警。后来,张曜果然跃升为一个非常地有学问的人,并创作了《河声岳色楼集》。不仅如此,他还奉读书为上,在宁夏期间专门修筑了“河声岳色楼”,并且经常地登楼吟咏;在新疆期间兴办了义塾,因此而使当地的非汉族人群也能“颇闻弦诵声”;在山东期间既在青州设立了“海岱书院”,也修复了曲阜的“洙泗书院”,并且参与编撰22卷本的《山东军兴纪略》,发起重编《山东通志》……因为张曜特别地爱读书,并因此而爱上了写作,因此,就连做梦,他都在想舍弃武将,而从事文职。有次,左宗棠想调张曜赴西北平回,张曜因不愿再做武将,故不应命。他的夫人便责备他说:“你抗命,你以为朝廷不会杀了你吗?”张曜闻言,想想也是,便立马改变了主意。但他还是一心想着:文!文!魂牵梦绕的文!……后来,在左宗棠的奏请下,张曜便如愿地于1881年由武将改为文职了。据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高兴的一件事儿。因为张曜对读书这事儿充满了敬畏,因此,他也便对他的擅长文辞的夫人充满了别样的爱恋,简直是爱到了骨头里。晚年,张曜在山东巡抚期间,经常地对他的属下说起他的夫人的才识,一说起便会喋喋不休,还半开玩笑地问他的属下:“你们怕老婆吗?”有人就说,不怕。张曜就一本正经地说他:“你胆子好大,老婆,你都不怕。”还曾对人这样说:“把夫人当做自己的老师,白天对夫人执弟子礼,这其中的乐趣,确实是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地方啊!”因为张曜特别地爱读书,死后,皇帝便给了他一个谥号:勤果。张曜以妻为师,以及“惧内”之事,流传甚广。1952年,毛泽东在济南游大明湖时,见有“张曜祠”,还曾对陪同者说起“张曜怕婆子”的故事呢。像张曜那样文武双全,又有多少是真正做到的呢?
爱书,若是能爱到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那个程度,就好了:有一次,高尔基的寓所着火了,并且,火势越来越大。高尔基首先抱起的是书,为了抢救他的书,他险些被烧死。后来,他说:“书,一方面在启示着我的心灵和智慧,一方面在帮助着我从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没有书的话,我就仍然沉没在一片泥塘里,我肯定就会被愚蠢和下流给淹死。”像高尔基那样爱书如命,又有多少是真正做到的呢?
例子,多了,一箩筐一箩筐的,容我不再赘述。
现代人,每天都在忙碌中,忙着工作,忙着赚钱,忙着糊口,甚至忙着游戏,忙着娱乐……岂不知,如果总是不读书或读书甚少,再忙碌,也是很难过上有花有香、有灯有光、有火有焰、有滋有味、有情有调的生活的。问题的症结在于,你是不是忙得对头。绝大多数人,都是忙得不对头的。他们压根不知,要想活得有质量,就必须要有眼光,而眼光,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慢慢地培育出来的。没有眼光,无论你是多么地勤劳,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的。实践,早就已经反复地证明了。因此,才有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等等之说。很显然,读书的过程,便是磨刀的过程。
也许,你也已经发现了,真正的读书人,没有一个是活得很差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备足了能量的。只要把他们的能量一一释放出来,他们就会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生活。总之,是不可能会几十年不变的。而不读书的人,几十年不变的,却大有人在。
书中的蕴含,不能不知。而要悉知,就必须要走近它,靠近它,贴近它,因此而让它把它的神韵不断地传递给我们,贯穿在我们的生命中,一生中。如此,我们便是有贵人、有靠山、有庇护、有保障的人了。我们的心,也便不再荒凉不再饥荒了。
每天都是读书日,也便每天都在校正中,或调整中。如此,也便避免了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人这一生,只有三万来天,走弯路,是走不起的。即使走得起,走多了,也会疲惫不堪,最终对未来彻底地失去了信心。
如果,你想远离穷困、告别平庸的话,就没有理由不读书。书,读得越多,人就越是有涵养,有素质,有品位,有境界,有指望。不读书,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指望的。
清代藏书家童铨的“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我是非常地喜欢的。喜欢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它进一步地突显了我的没有理由不爱书、没有理由不读书的生命理念。这个理念,任何时候,都是一个黄金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