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谭延桐的头像

谭延桐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8/10
分享

给人性加分的是野性

——一起倾听来自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 

一、转眼之间天就变了

“巴克不读报纸,否则他就会知道厄运即将降临……”故事从这切入,可谓十分新颖。是的,也幸好巴克不读报纸,否则的话,一直过着风和日暄的贵族生活的他,肯定就会躲起来,不会在后来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折磨之后进入茫茫荒野,并且在“棍棒与犬牙法则”下有了那么多的痛彻的感悟了。

巴克,原是阔绰的米勒法官家的一只比一般的狼要大三倍的杂交狗。米勒法官家到底有多阔绰,我们自然是有必要来简单地了解一下的,毕竟,它是可以折射出非常多的东西的,比如巴克曾经的生活环境是如何地优越和舒适:米勒法官家的房子建在美国南部加州的一个温暖的山谷里,既有很好的屏障,也有很大的面积,而且拥有很多的马夫和佣人。平时,米勒法官的家人要么是在家里静静地阅读,要么是在佣人的陪伴下外出打猎。仅是从米勒法官家的大房子一向被称做“米勒法官的地盘”这一点来看,就可以看出米勒法官由于他的职业特征在当地享有怎样的声誉了。因此,在巴克的眼中,米勒法官一向都是高贵和可敬的象征。有这样的一位主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巴克的头上自是有一层特别的光环的。

巴克的好奇心、羞耻心和正义感,以及神秘的灵感和大公至正的爱,是与生俱来的。虽然他只是一只拟人化或人格化了的狗,却比他的周围的非常多的人更有人性。在经过了一番文明的熏陶和教化之后,一直在米勒法官家安定而且幸福地生活着。可是,后来,随着美国北部阿拉斯加淘金热的突然兴起,淘金的人们便越来越需要拉雪橇的狗了。巴克便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被盗贼从米勒法官家偷了出来,然后卖给了一个淘金的人,成了一只在淘金的热潮中专门负责拉雪橇的苦役犬的。

北方的恶劣的生存环境,简直就是一个血腥的战场。那里,没有规则,唯一的所谓的规则便是血腥屠杀。他被迫适应着那里的残酷现实,并且,不得不把“适者生存”的法则咀嚼了再咀嚼……没法去改变环境的时候,也就只能去适应环境。这个“只能”,自然是充满了巨大的无奈的。那里,既摧残着巴克,也造就着巴克;既解构着巴克,也建构着巴克。巴克在严峻的历练甚至巨大的羞辱中不断地成长着,变得越来越强壮。然而,种种苦役,突然就让巴克明白了这样的一种“价值哲学”:无论自己是如何地身强力壮,十年、二十年之后总会有更加年轻力壮的人来接替他……最终,巴克通过战胜了狗王斯匹茨而赢得了拉雪橇的狗群中的头把交椅。当残暴的哈尔将巴克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时,是约翰·桑顿的解救让巴克感受到了温暖并暗暗下定了决心,誓死效忠恩主的:“巴克在五分钟之内就为约翰·桑顿赚了一千六百元,使他的主人有了可能还清某些债务,然后跟伙伴一起到东部去寻找一个传说中的失踪的金矿。”后来,恩主桑顿的遇害彻底地打碎了巴克对于人类社会的最后一丝留恋,割断了巴克和人类社会的最后一丝联系,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荒野,回归了自然。是残酷的现实,触动了巴克的本心和本能,唤醒了巴克的一直都在沉睡的野性的。因此,巴克的骨头里的暗火也便马上就变成了明火,巴克的身上也便越来越充满了炽热的生命力,越来越洋溢着澎湃的生命气息。就似乎,他的生命世界里,突然就都有了野风在吹荡,野火在燃烧,野歌在回响,野意在弥漫……

“从现在起,我要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会再轻易地让自己迷失在各种各样的诱惑里了。我已经听到了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也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和议论了。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中所说的这些话,就似乎,是为此时的巴克量身定做的一样。

这是《野性的呼唤》的最后一章,我们不妨以“跳读”的方式大体上来看一下:“许多人追寻过它,但很少有人找到过它。更多的,则是一去不复返。那失踪的金矿浸泡在悲剧里,也被神秘的尸衣所包裹……溯育空河而上……那里便是北美大陆的脊梁……那呼唤用一种巨大的不安和奇怪的欲望充满了他的心,让他感到一种模糊而甜蜜的欢乐,使他意识到了种种狂野的渴望和激动,追求着某种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像人类读书一样读着各种迹象和声音,寻找着对他发出的神秘的呼唤——无论他醒着,还是醒着,那声音都一直在呼唤他去……呼唤的调子很多……在他唱着原始世界的歌时,他那巨大的喉咙轰轰地响……”

巴克是一个不屈的的象征,他的高贵的头颅永远都不可能会轻易低下;约翰·桑顿是一个爱的象征,正是他的爱的照耀,才使得许多的力量重新又回到了巴克的生命中的;哈尔是一个贪婪的象征,在哈尔的眼中,巴克只不过是一个为他赚钱的机器罢了,因此,他就让巴克日夜不停地拉雪橇……

很显然,《野性的呼唤》所使用的是鲜明的对比手法。也正是这样的鲜明而又强烈的对比,使我们进一步看清了狗的善良、忠诚、勇敢和感恩,以及人类这种动物的虚伪、自私、贪婪和残暴的。其中的审视和批判,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人类的中心主义思想和行为,其实是非常可疑的。

毫无疑问,《野性的呼唤》所彰显的,仍然是杰克·伦敦的“生存主题”: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在不断挣扎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的。

二、从荒野上长出来的隐喻

几乎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是一个隐喻,《野性的呼唤》自然是也不例外。我们可以活得像一条狗,但我们必须有一颗王一样的心。也只有王一样的心,才会牵引着我们,不断向前,不断超越。

你看——“严寒仿佛冻结了大自然的心脏”;“在零下65℃的气温里,一个人只要是在雪地里多躺几分钟,就活不成了”……那极度严寒和极度严酷的“北方的荒野”,每时每刻都在散发着一种不可侵犯的超自然的力量,并且,经常地借助风暴、浪潮和地震等来显示它的威严。是的,大自然,我们是征服不了的,我们只能征服自己。

你再看——阿拉斯加的皑皑白雪,广袤而又宁静,它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严峻的形式考验着每一个生命。它对一切,都是铁石心肠,任何时候都是一副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模样。对于人类的冒险行为,它是既不阻止也不劝告。只要是稍稍违反了大自然的法则,它就会毫不客气地拿出它的最为严厉的制裁。是的,它就像真正的律法,对谁,都是平等的,公正的。

“在北方,诚实是最宝贵的品德。”可是,当人们终于撤离了北方的荒野来到了人声嘈杂的南方的草原上时,顿然,便又恢复了恶的本性。看来,也只有在一个象征意义上的荒野里,人类的灵魂才会在挣扎中得以彻底地洗礼和净化。

很显然,《野性的呼唤》中的“荒野”,是具有一种宗教般的神秘力量的。

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曾说:“我们越是变得文明,就越是感到恐惧。”因此,像巴克那样,听从野性的呼唤,从而去时间的旷野里展示我们的骨头里的杰出的力量,撒下我们的肺腑里的豪迈的歌声,无疑,是一种最最理想的选择。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娘娘腔”、“娘娘炮”、“小鲜肉”、“小杂碎”等等无处不在的时代里,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缺乏筋骨、缺乏血性、缺乏英雄的时代里。要知道,比黄金还要珍贵的“野性”,永永远远,都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象征。

如此说来,“野性的呼唤”,便是一个不朽的寓言了:只有饱满的人性却没有丰盈的动物性,在时间的战场上,必败无疑!原始性也好,动物性也好,野性也好,说白了,都是热带丛林一样的生机勃勃的活力的一种具体体现!

三、随手捡来的三个亮点

杰克·伦敦的生命中,至少有这样三个亮点,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去忽视的:

一是他的不肯向厄运妥协的精神——因为他的家庭极其贫困,因此他很小就辍学了。辍学之后,在街上卖过报纸,在罐头厂做过童工,在旧金山港口当过水手和装卸工,在美国各地做过流浪汉,在阿拉斯加等地淘过金,在伦敦的贫民窟住过,被日本警察当做俄国间谍抓捕过……活得真的就像他的笔下的那条叫做巴克的狗。然而,他却总是拒绝妥协。

二是他的非凡的勤奋——一有余暇,便会陶醉在他所热爱的文学创作中。因此,在他的短暂的40岁的生涯中,创作完成了《海狼》《铁蹄》《马丁·伊登》《燃烧的戴莱特》等共19部长篇小说,《野性的呼唤》《热爱生命》《白牙》《亚当以前》《为赶路的人干杯》等150多篇中短篇小说,《人类去向》《革命》《阶级战争》等多部论文集,《深渊里的人们》等多篇报告文学和多部剧本。跟自己较劲儿,他做到了。

三是他的人本和文本所表现出来的筋骨,也可以说是刚毅——贯穿在他的文本中的蓬勃的、跳跃的、激荡的、狂暴的情愤,很显然,与古希腊神话中的自由与激情的“酒神精神”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

四、要活得有骨气

不能不说的是,杰克·伦敦也是有其“邪恶”的一面的。就比如,他在他的《黄祸》《中国佬》《空前绝后的入侵》《白与黄》《黄丝帕》《陈阿春》《阿金的眼泪》等等不少的作品里,都是不吝笔墨,称中华民族为“劣等民族”,是人类世界里的“黄祸”……甚至宣称:必须对其实施“种族灭绝”,世界才会和平美好。杰克·伦敦的这种愤激,无疑是让人深感遗憾甚至痛心的。他的变相的提醒,无疑便是:中国人,要争气!要活得有骨气!要活得有尊严!再也不能只是满足于吃喝玩乐之类的非常低级的活着了!再也不能被拜金、拜偶像、玩手机、玩游戏、低级娱乐、嘻哈、哈韩、哈日这新的“八国联军”肆意蹂躏了!否则的话,就会继续遭人唾弃甚至惨遭欺凌!那么多的人都在忙着辱华,如果我们也在忙着自辱,我们不是败类,又是什么?

是的,听从“野性的呼唤”,从而不断地去展现我们的灵魂的风度、骨头的硬度、血液的纯度、目光的长度、思想的高度和精神的亮度……我们别无选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