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一天,突然,我就对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也就悄然决定:用格物致知的精神,去玉的世界里好好地浸润一番,探究一番。
这探究,说开始,就开始了,是自自然然地开了这个头的。
读与玉有关的书,看与玉有关的资料片……起初的探究,自然是欢欣的,因为我并不知道的玉的世界里的水究竟有多深,何况,有我的非凡的兴趣一直都在推动着,因此,也就总是兴趣盎然,并且乐此不疲。
通过初步的探究,我进一步地懂得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也是最早使用玉的国家。玉的家族里,有水玉、香玉、软玉、佩玉和遗玉等等。辽宁阜新市的查海遗址所出土的透闪石软玉玉块,距今已经有大约八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截止目前为止所知道的最早的真玉器。中国的著名玉石有很多,比如新疆的和田玉、河南的独山玉、辽宁的岫岩玉、陕西的蓝田玉等。中国的四大名玉,说的,就是它们。玉的世界里,实在是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目不暇接。
玉,是矿石中的贵族。普遍地认为:玉之润,可以解构浮躁之心;玉之色,可以覆盖烦闷之心;玉之纯,可以净化污浊之心……因此,君子,就都爱玉,就都希望从玉的温润的世界里探寻到天然的灵气。
渐渐地,我也便懂得了一些玉的鉴别了:色阳,性润,质纯,为上品。玉的价值,并不是完全地取决于它的成分,还有品相等等。比如,翡翠白玉中,不值钱的,就是占了一多半的,因为,它们的品相,实在是非常地平凡。
后来,我发现,要想去做进一步的深入的探究,确确实实是十分地艰难的。因为,仅有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地不够的。可是,我仍然迎难而上。因此,那次,我的一位长期地从事玉石研究的朋友提出来要和我一起去缅甸的翡翠矿区看看,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缅甸的翡翠矿区位于缅甸北部的密支那地区,在克钦邦西部与实皆省交界线一带。那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翡翠矿山,主要由帕敢、后江、麻蒙、大马坎等等矿区组成。那里,既是翡翠矿主暴富的天堂,也是无数缅甸底层人的炼狱。缅甸有大半年的时间都是属于雨季,雨水肆虐的时候,矿山里就到处都是泥泞和崩塌,行走,自然是十分地艰辛的。我还听说,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那里的气候既炎热又潮湿,因此蚊虫泛滥,瘟疫和疾病也就很容易爆发。夜以继日的挖玉人,自然是非常地辛苦。有时候,遇到了山体滑坡,矿区自然也便成了一个吞噬生命的人间地狱。完全可以这样说,被开采出来的每一块翡翠原石,都是沾满了矿区工人的血与泪的。久久地,我望着那些矿区工人的正在劳作的背影,心里就不禁在想,我的跋涉和他们的艰苦相比,实在是算不了什么。因此,我的鞋子湿了,我的裤子脏了,我的上衣湿透了,我的眼睛被汗水糊住了,也便毫无怨言。
我的朋友是行家,自然是眼光如电。因此,那次,他以五万元的价格从缅甸的矿区买进的十几块石头,回来之后经过切割,价值竟然超过了百万。也就是说,那些当初就已经隐藏在石头里的景观和气象,是只有有慧眼的人才能看得见的。慧眼识玉,说的,是一点儿也没有错的。真玉,美玉,一定要和慧眼紧密地联系起来,才会更真,更美。这层真意,就是我在那时候探寻到的。
我在玉上做探究,当然不是为了财富,只是为了借玉悟道,这点,我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因为,在我看来,玉,既是一种美学,也是一种哲学。
接下来,探究,不断地去探究,也便成了我的一种习惯。
因此,有一年,我便独自一人,去了云南东部的石林县的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之所以千里迢迢地去那里,是因为我当时从一个报道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消息:当地的一位村民,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里,在山上发现了一块色彩绚丽的奇石……这块奇石,后来经过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中心的检测,证明了它是一种除了翡翠之外的新型硬玉……新型硬玉啊!这消息,自然是在玉石业内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的。直至,也波及了我。我去那个名为大可乡的僻壤,自然不是为了去挖掘彩玉,而是在思索,那里,何以会有隐名埋姓的彩玉……想来想去,我也便愈加地懂得了:那里,位于滇东喀斯特的南部,往西去便是滇中的红色高原,往东、往南过盘江便进入了滇东南的同样是喀斯特地貌的峰丛洼地了。高原起伏,而又和缓,彩玉的故乡,似乎,就应该是在那里的。
在彩玉的故乡里做客,经过一再地探寻,我也便深入地懂得了:那里的储量丰富的石林彩玉,原来,是石林的玛瑙、水晶、碧玉等等的共生玉石。石林彩玉的颜色,以红、黄、青、白、黑为主,全透明的,半透明的,不透明的,都有。其形态,其纹路,变幻莫测,意境深远,犹如梦幻。原来,我费了那么多的周折,去滇东所探寻的,竟是风月无边的梦幻啊,不禁莞尔。
可是……后来,有一次,当一位朋友把一些玉很悉心地摆在一起时,只是一眼,我便看出了其中的哪些玉才是真正地富有价值的。我说,这其中,最有价值的,应该就是这块苍玉了吧?朋友一笑,说,你已经是行家了。我说,你看,这苍玉,美得沉着,不像那些彩玉,看上去色彩绚丽,而实际上呢,内涵却是相当地缺乏。就像人,有的乍看很朴拙,很本色,很实在,而涵养却是相当地深厚;有的呢,外表很花哨,很炫目,而里边却是相当地浅陋。
探究,终究是会有所得的。经过了多年的探究之后,我的最大的所得,便是更加地确信:“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致知”之后,有些诗句也便滚滚而来,并且结结实实地黏在我的心上了:“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于是,我的岁月里,玉的味道,也便越来越浓了。它们,时而弥漫,时而氤氲,时而缭绕,时而蒸腾……就像是一首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其《胡栗赋》里所说的“形猗猗以艳茂兮,似翠玉之清明”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