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的《布鲁克林有棵树》
估计,你和我一样,在正式走近布鲁克林的那棵树之前,也是一直在想,一个劲儿地在纳闷:布鲁克林的树,究竟是怎样的一棵树?
布鲁克林,是美国纽约州纽约市五大区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区。据说,仅是这个区的居民,就有二百五十万之多。那么,在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长大的德裔美籍女作家贝蒂•史密斯为什么不写“布鲁克林有个人”或“布鲁克林有个弗兰西”——弗兰西•诺兰,是书中的主人公——而是写“布鲁克林有棵树”呢?
原来,布鲁克林的树,是一棵天堂树。这棵盎然的树,懂事的树,会打前锋的树,就长在十一岁的小姑娘弗兰西家的院子里。“树上的绿色枝条从树干向四周发散,枝条上长满了尖尖的叶子,使得整棵树看起来如同无数把撑开的绿伞。有人称它为天堂树,因为不管它的种子落到什么地方,都会长出一棵树来,向着天空努力生长。这树或长在四周围满木篱的空地上,或从弃置的垃圾堆里钻出来;它也是唯一能在水泥地上生长的树。它长得高大茂盛,而且只长在住宅区。”很显然,这已经不仅仅是在写一棵树了,它简直就是——弗兰西的象征,弗兰西的隐喻。
是的,贝蒂•史密斯既是在写弗兰西家三楼的太平梯附近的天堂之树,也是在写弗兰西这棵鲜活、旺盛、自尊、坚韧、茁壮的生命之树。
弗兰西和她们家院子里的那棵天堂树一样,貌不惊人,但她的骨子里却有着母亲凯蒂的善良和坚毅的遗血。自始至终,她都像那棵天堂树一样,坚韧,且保持着非凡的信念和尊严。她的性格是明亮的,开阔的,既感性也理性的。她出生在布鲁克林的贫民区,因此,从小就懂得了,只有拼命地汲取知识的汁液,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别无选择。因此,她每周都会去当地的小图书馆里借书,并且不是一次。图书馆又小又破,弗兰西却觉得它相当漂亮。弗兰西对图书馆的感觉,就像对教堂的感觉。很显然,她既是去借书,也是去朝圣。她给自己所定的目标是,把小图书馆里的书全部读完。似乎,她从小就彻悟了:一个不埋下头来全神贯注地去读书的孩子,她的未来是黯淡的,甚至,是没有什么未来可言的。
热爱读书的弗兰西在她的日记里曾经这样写道:“是的,等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不要豪华的椅子,不要蕾丝窗帘,而且绝对不要假盆栽。我只要有这样一张书桌放在客厅里,周围是白色的墙壁;每个星期六晚上都有一本干净的绿色记事本,一排闪亮的黄色铅笔,削好放在那里等着随时派上用场。还要有个金褐色的碗,里头总放着一朵花、一些叶子或是浆果,还有书……书……书……”看吧,弗兰西着重强调的,是书,以及读书的氛围!从小,她就已经在渴望——在知识的海洋里浸润自己了!
不仅如此,弗兰西在她十岁那年,便真真切切地爱上了写作。是写作让她找到了自己的灵魂的出口,是写作让她厘清了现实与想象。阅读,写作,她入佛以静思,入魔以痴痴。
这样的一个懂事儿、做正事儿的孩子,又有谁不欣赏呢?不把自己的欣赏的目光送给这样的人却傻乎乎地把自己的欣赏的目光送给这泡沫那泡沫的人,简直就是一些怪物啊!我知道,怪物,确实是有很多的!
也幸好有阅读和写作在忠实地陪伴着弗兰西,要不……
本来,弗兰西的家庭条件就不好,弗兰西的父亲去世之后,弗兰西一家的情况自然也便变得更加糟糕了。这就逼着,当时已是三个孩子的弗兰西的母亲,必须做出一个残忍的抉择:有一个孩子,必须退学,以赚钱补贴家用。想来想去,母亲就这样对弗兰西说,还是你退下来吧,让尼雷去读书。尼雷本来就不喜欢读书,如果停他的学,他永远都不会再回去了,但你不同,你会拼,会斗,你还是会回去的,就如同太平梯里的那棵天堂树,你会想办法让自己生长。母亲知道,弗兰西像她,不会轻易服输,而是追着梦想,一直一直向前走。就这样,苦命的弗兰西,不得不辍学了,开始了她的另外一种比同龄人要艰难得多的人生。在儿童手套厂当车工、做读报员和电报打字员期间,弗兰西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的,便是踏踏实实地自学。因此,在她十六岁那年,她便顺利地通过了一所知名大学的入学考试,并且提前自学完了大学一年级的大部分课程。更为激动人心的是,若干年后,这个曾经靠捡破烂换取零用钱的小女孩,竟然成了一名闻名世界的作家。
家庭教育跟上了,自我教育也跟上了,弗兰西不卓越,那是根本就不可能的。
关于弗兰西,小说中的令人难忘的细节自然是有很多的。比如,弗兰西喜欢屏着呼吸看着店主小心翼翼地往天平上倒咖啡——“那金色盘子最后终于平衡,一点都不晃动了,那是一个美丽而平和的时刻。在那个时刻,人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平衡了,大概不会出什么乱子了……”天平,自然是有寓意的。弗兰西一直一直都在寻找的,自然是内心的平衡。因为,也只有这样,生命的天平才不至于越来越倾斜。还比如,“下午的斜阳照在弗兰西•诺兰家爬满苔蘚的院子里,把破旧的木篱笆晒得暖暖的。看着斜射下来的一缕缕阳光,弗兰西心头涌出一种美好的感觉来。这样的感觉,她回忆起一首诗歌里也有过,那是一首在学校里背诵过的诗:在这片原始森林,松树和铁杉阵阵低语,苔蘚如须,翠绿满身黄昏中伫立,依稀朦胧如一个个督伊德僧侣……”很显然,弗兰西的内心里是有一个诗意的世界的。我们不仅要有一个现实的世界,还要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估计,弗兰西是懂得的。
至此,你也该明白了,布鲁克林的树究竟是怎样的一棵树。无论多么高大的树,最初,也都是卑微的。所不同的是,弗兰西这棵卑微的树,有一颗向上的坚毅的心,以及与不公的命运抗争的勇气。
至此,你也该明白了,穷身泼命、穷愁潦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穷则思变、神而化之的心愿,没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没有穷根究底、穷理尽性的性格,没有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风度。
是的,我们不应撇下另一棵树不说。弗兰西的妈妈凯蒂,和弗兰西一样,也是一棵隐忍的树。凯蒂这棵树的明显的特征便是,美丽,娇小,真实,坦率,尊严,节制,低调,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作为一名清洁工的她,一再地鼓励自己的孩子要读书,而她,也是活得相当不俗的。比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收获了一架钢琴之后,凯蒂便请了一位老师来教自己……泉水一般的琴声里,自然是融进了凯蒂的叮当作响的梦幻的。
凯蒂的根系和弗兰西的根系,自然是紧密相连的。她们的根系,都是求索的根系。
“严父慈母”的观念,在小说中,被解构了。至少,是没有这样的讲究的。因此,我们也便看到了,弗兰西的母亲凯蒂是一位岩石般的母亲,而弗兰西的父亲约翰尼则是一位阳光般的父亲,既温和也温暖,并且能歌善舞……约翰尼虽然嗜酒如命,但对于孩子们的爱,却从未减少一分一毫。
不能不提的是,弗兰西的外祖母。弗兰西的外祖母虽然没有文化,一个字都不识,却建议凯蒂给自己的孩子读《圣经》,读莎士比亚的作品,讲民间故事和各样童话,好让孩子处在困境当中也不致沉沦。这样的外祖母,比很多有文化的外祖母伟大多了。伟大之处在于,她有眼光,懂得知识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当凯蒂问她的妈妈——妈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变弗兰西的命运呢?从哪里下手呢?弗兰西的外祖母是这样回答她的:“秘诀就是读书写字。你识字啊,你可以找本好书,每天给孩子读一页,一天不落,一直读到孩子自己能读书为止。到了那时候,就可以让孩子自己读了。我知道,这个就是秘诀。”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一颗高贵的灵魂,凯蒂自然是照做了,无论多忙多累, 凯蒂都会坚持在孩子入睡之前给他们读上一段,好让孩子们的灵魂饱满着进入各自的梦乡。
“她们一个个身材苗条、瘦弱、眼睛充满好奇,嗓音柔和而急迫,可她们仿佛是用看不见的薄钢做的。”这句话,自然是弗兰西、弗兰西的妈妈凯蒂、弗兰西的外祖母等等的总概写。她们的身体瘦弱,精神却并不瘦弱。她们的每一个人的生命,在强大的命运面前都是不敢示弱的。
是的,《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一本融进了生存哲学的书,它让更多的人更加明白了:家庭的力量是孩子的梦想的强有力的支撑,阅读能够让卑微的生命变得越来越高贵,知识可以改变人的修为和命运……还有,就是,无论如何,一个人都要活得有尊严,活得灿烂,活得充实而且有光辉。
掩卷,韵味和感动,就都在缭绕着……“如果错过了《布鲁克林有棵树》,你将失去一次重要的人生体验……这是一个深刻理解童年与家庭关系的动人故事。”当我与《纽约时报》上的这些文字相遇时,我自然是深切地认同的。
有人说,《布鲁克林有棵树》是“成长小说”、“家小说”……我既不反对,也不赞成。我们只需知道,它是一部自然、纯朴、诚实、干净、温暖的小说,也就行了。我们只需知道,没有知识力做支撑的生命,即使自信,也是盲目自信。生命的欢欣,生命的庆典,永永远远,都是在具备了相当的知识的情况下建立或实现的,也就行了。
“教孩子的时候,别忘了苦难也是好事。苦难磨练人哪,让人性格饱满起来”;“你看这些孩子,你们随便抓个回去,好生洗洗,穿得好好的,放进一所漂亮的宅子里,你就知道他有多漂亮了”;“她身上有她在图书馆里看的书。她是那褐色碗里的一朵花。她的生命也包括那颗在院子里茂密生长的树”;“让我生命中的每个小时、每一分钟都过得充充实实吧……让我的每一分钟都充实、蒙福。当我睡觉的时候,也让我一直做着梦”;“她决定将这一刻定格下来。或许这样,她就可以守着它,把它当作有生命的活物”;“弗兰西站到那巨大的窗户前,看着二十层楼下的东河。这是她最后一次从这窗户看东河了,任何‘最后’,都带着一种死亡般的忧伤。她在想,如今看到的这一切,日后无法再用同样方式重现了。最后一次看到的一切,犹如突受光照,被放大了一般。这时候,你会感到悲伤,你会后悔你没有好好把握平日的拥有”;“就这样,她拿着一本书,守着一碗零食,独自一人在家,看着树影摇曳,任下午时光溜走,这是一个小女孩所能达到的化境。她就这样看着书,与世界和谐共处着,心里头快乐着。阅读的乐趣,就在于字里行间不期而遇的惊喜与共鸣”;“孩子得有想象力。想象力是无价的。孩子得有一个隐秘的世界,里头住着从来不存在的东西”;“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也许生活必不能事事公平,不能人人都有如意的生活。即使在清贫的岁月,也不能失去对幸福美好的向往,那些摆脱平庸的梦总能编制我们简单的生活,为我们简单的时光点缀希望。不能说我们总要多热爱生活,但总要有一颗懂得欣赏和珍惜的心”……此刻,《布鲁克林有棵树》里的珠玑,再次活蹦乱跳地滚了出来……一种意味,也随之汩汩而出……
《布鲁克林有棵树》的质地,自然是丝绸的质地;《布鲁克林有棵树》的叙述语气,自然是轻风的语气;《布鲁克林有棵树》的意味,自然是哲学的意味……《布鲁克林有棵树》的每一个文字,自始至终,都在撞击着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上有了响声,有了音乐,自然是要感谢贝蒂•史密斯和她的《布鲁克林有棵树》的。
注:此为本人在广西电视台都市频道“读书时分”的演播系列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