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吃大锅饭年代,在我们村沙坑边上有一片杨树林,杨树林的北侧、牲口屋前,有一排座北朝南的草房,这排草房靠东三间,就是我们生产队的油房。这个油房,是当时生产队为了增加集体收入、提高社员分红标准、改善群众生活而开办的。
油房里有四五个油匠,个个人高马大,身强力壮。他们不光有劲儿,更是榨油能手,一袋袋的芝麻被他们扛进油房,经过浸水、翻炒、磨辗、入槽、锤榨、炼制等过程,就变成了一桶桶色彩明亮、香气扑鼻、沁人心脾的香油。香油是有翅膀和不安分的,高大宽敞的草房装不下它,“一得空儿”,它就溜出油房,风刮到哪里,就香到哪里。
好的香油,当然来自好的芝麻。我们生产队油房用的原料,大部分是自产的芝麻。芝麻香油金贵,种芝麻的地一定不“便宜”,低洼、瘦硬的黑土地,长不出好芝麻。上好的芝麻,只有在高岗黄土地才能收割回来。芝麻耐干旱,丰收的年头,多是天气晴朗、风清气爽、雨水偏少。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景,自产芝麻量少,为了保证出油量,不减少集体经济收入,生产队会派懂行的油匠们到外地籴芝麻。油匠们打开卖芝麻的口袋,看一眼,不用上手,也不用品尝,就知道品质如何、一斤能出多少油。
生芝麻捣碎是不出油的,油在芝麻里是结合态,只有加热膨胀,油才会分离出来。所以,生产香油,炒芝麻很重要,油的品质和出油量如何,关键看芝麻炒的好不好。油匠刚爷说:芝麻粒那么小,可不好炒,一不小心,不是炒糊就是夹生。炒不到位,油的色彩、味道和出油量就大打折扣。有后生问刚爷,怎么才能把芝麻炒好?刚爷说:“重点是把握好芝麻浸水的时间、炒时的火候、翻炒的时机和力度。”说到这里,刚爷笑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的多了,熟能生巧,就有经验了。”
如果说炒芝麻是个技术活的话,那么接下来“锤油”——确切地说应该是“砸油”,便是个吃劲儿的体力活了。用石磨辗磨粉碎后的芝麻,近似糊状,装入特制的出油模具中用重物压实,就会从槽口中流出浓稠的油。为了使芝麻糊充分出油,就需要在模具中充填木桩进行锤打、挤压。当一条条的木桩被油匠们“嘿哟、嘿哟”砸进模具,香油便由量多到量少流进容器。然后,再经过炼制、沉淀等,香油就装桶待售了。
在“砸油”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刚爷。刚爷那时有小五十,别管是夏天、秋天甚至是冬天,他总是光着上身、露出肚脐,那条擦汗的毛巾,有时搭在他的肩膀上、有时别在他的裤腰上。当他挥动木锤砸木桩时,随着他有节奏的用力锤打,身上的肌肉抖动,毛巾也跟着抖动。往往一阵锤打下来,需要半个小时,这时,刚爷身上就出一层汗,那汗,像油锅里的香油那么明亮。
油生产出来了,油匠们就成了“卖油郎”。他们挑着油担子,像义商的“鸡毛换糖”,走街串巷卖油。与义商不同的是,油匠们可以不用叫卖,只需动手、有节奏地敲打挂在扁担上的“木鱼”,当人们听到那特制木器“梆梆梆”的声响,就知道是卖香油的来了。
一担香油,少说也有五六十斤。刚爷说,当时县长一个月的工资,也买不到他的一担油。因此,油匠们在卖油的时候,不得不擦亮双眼、脚踏实地、小心翼翼,不敢有半点闪失。如一脚踏空,“人仰马翻”,后果将不堪设想。
刚爷曾经多次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外地一个油匠,人过度谨慎,他挑着油桶一出油房,就胆颤心惊,如履薄冰,生怕发生状况。真是怕处有鬼,痒处有虱,一天,他果真“嗵”的一家伙摔了一跤,油挑子甩出去老远,摔得一身土、满地油!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这个谨慎的油匠,第一时间不是果断采取措施,把倒地的油桶扶起来,尽最大可能地减少损失,而是躺在地上就睡——他幻想把既定的事实变成噩梦一场。
我们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相信是真人真事儿,边听边笑,不光笑,还骂那个外地油匠傻,更同情他的损失。后来听多了,我们就觉得刚爷讲的,应该是个虚构的故事,是以他为代表的生产队的油匠们,通过这个方式在释放压力,提醒自己时刻保持警惕。还有,像走夜路唱歌,在给自己壮胆呢。
1975年的秋天,我的家乡遭遇一场特大的洪水灾害。滚滚而来的洪水,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地就把那排座北朝南的草房给冲垮了。洪水过后,生产队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组织抗灾复产,待“恢复”到油房时,已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了,生产队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停办集体油房。
生产队的油房不冒烟了,油匠们就听从召唤,从油房出来,带着满身的香味和力量,走进庄稼地里干农活。刚爷没进庄稼地,他直接进了生产队的菜园子,成了一个菜把儿。“菜把儿”,是种菜能手。我那时小,刚爷这个“砸油”能手,是什么时候成为种菜能手的不得而知,我知道的是,他一进生产队的菜园子,没多长时间,就把一垄垄、一畦畦、一架架的青菜和瓜果给伺弄得像模像样。
生产队的菜园就在村口火坑西侧。我们经常看到在菜地里忙碌的刚爷,他有时在育苗、有时在锄草、有时在架秧......他还是光着上身、露出肚脐,那条在油房擦汗的毛巾,照样搭在他的肩膀上、别在他的裤腰上。菜园东北角有一个小屋,小屋前,用树枝搭有凉棚,凉棚下面放几个凳子。刚爷干得累了,就会坐在凉棚下面的凳子上歇一会儿,抽袋烟。他一边抽,一边看着眼前的菜地,那眼神,和几年前看他香油的眼神,一模一样。
我出现在刚爷的视线里,是因为我做了对不起刚爷的事儿。刚爷菜园里的瓜果成熟了,西红柿红通通的、黄瓜绿油油的、香瓜胖呼呼的,统统晃眼睛,晃得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直流口水,实在经受不住它们的诱惑。一天中午,我们翻过院墙,悄悄钻进西红柿地。刚爷用他那“籴芝麻”的眼睛和砸油的大手抓住了我们。他把我们扯到小屋前面的凉棚里,脱了鞋子,照着我们还在发育的屁股打了下去,把小伙伴们一个个打得呲牙咧嘴的。当刚爷的鞋底就要落到我屁股上的时候,我看到刚爷露在外面的肚脐眼儿,觉得很好笑,我笑了。我一笑,刚爷的手停住了。只见刚爷弯腰穿上鞋子,用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把汗,然后把毛巾别腰里,说:“都滚吧!”我们几个一听,生怕刚爷反悔我们滚不成,就撤开脚丫子窜了,一个个跑得比兔子都快。打那,我们几个小伙伴都“学好”了,再也没偷吃过生产队菜园子里的瓜果。
后来,分田到户了,生产队的菜园子也没了,油匠们都回到了自家的责任田。这时候,我也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有时在一起劳动,刚爷会主动给我说话,我俩竟有话说,说得热火朝天。
1982年的冬天,我应征入伍离开家乡,这一走,就是30多年。我参军后,当年生产队的油匠们先后一个个都走了。最后一个走的,是刚爷,他活了90岁。在他89岁那年,我回去探家,刚爷听说我回来了,一天晚上特意找我说话,我不在家。第二天上午,我特意去看刚爷,不巧,刚爷也不在家。
不曾想,第二年,刚爷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