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天易的头像

天易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7/10
分享

《人性的演变史》

               作者:天易

在入笔前,笔者特意在百度百科查询了对“好人”的定义,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一心向善做好事不做坏事的人。

顿时低头陷入了沉思,心中在想:“何为好人?何为好事?是否有对好坏的基本判定的标准?”带着这一人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牌的重大发现,笔者又一头扎进百度百科里,苦寻答案许久,终未果。

关闭浏览器,短暂告别知识的海洋,回到现实生活的彼岸,坐在阳台,仰视蓝天,闭目思索,试图从人性的组织形成和发展转变规律中找到好人与坏人之间的界别。

首先,人的心理属性是人性的本质。心理属性又是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意志、需要、动机等一切心理现象的总和。同时它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属性,例如新生儿生下来就会哭,乳头放进嘴里就会吸吮,这是天性,属于无条件反射。虽然人类也属于动物,但语言的产生无疑是将人类与动物之间区别判定的明显特征之一。

世间万物,从无到有,相对比本能的无条件反射的被动性,有条件反射在受外界环境以及事物的刺激下更具有操作性,学习与创造是有条件反射的具体表现。学会顺从环境、创造新的事物是人性在萌生初期为了生存而第一次作出有条件反射的转变。从而开启了人性发展转变的序幕。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得以将人性划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这是真正意义上人对人性两极化认识的起始点。

孔子的观点是对普遍存在的人性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通过长期的人性发展规律来看,这一评价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每个人在出生之初,本性都是纯正和善良的。但它和天性却又大同小异,如果说无条件反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是人由无到有的话。那么,先天性人性则是人性从无到有的转变,而后天性人性则是人性中由真变善到美的升华。它所折射出的是社会形式的多样化。

显而易见,最初的社会形式是营造真善美人性的环境氛围。社会形式的变化是影响改变人性中的真善美的主要形成因素。社会的形成使得人通过自身对社会的融入程度以及认知程度从而改变人性的准则和提高人性的段位。

社会具有群聚性和包容性,它能够将来自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人、成长在不同地域的人、以及不同人性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为了便于社会有条有序的运行,社会制度肩负着历史使命运营而生。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制度的产生既可以将真善美的行为统一化,又能有效地将其二次升华。

笔者写到这里,已不再沉思与迷惑,答案仿佛已然明朗。

人性既从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意志、需要、动机等一切心理现象的内在体现,又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受教育、等因素的外在体现,从人性发展规律来看,其特征主要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到繁;从浅到深的,从单一到多样的一种心理变化过程。

人是人性的综合体现,任何一个因素都会激发真善美的产生。有的是长期的、有的是瞬间的、有的是明显的、有的是潜在的。单论人性,它是人的心理组织部分,人性和人的产生过程是一样的,都是从起初的单一细胞慢慢进化多个细胞,再由多个单一细胞转变成一个复杂细胞,多个复杂细胞相结合便会产生更为高级的复杂细胞。

人包含人性,人性代表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