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天易的头像

天易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01/31
分享

夜读季羡林《留德十年》之后感四言

                          —— 天易

和季老的《留德十年》相遇说来也巧,那是在20201224日,正值所谓的“平安夜”,转天便是“圣诞节”,虽然国人(包括我)是极力反对洋节儿的。但年少的人总是拿此说项,忙完工作便深夜下延赴会。第二天返回之际,按照惯例,总是要去延安新华书店淘宝,便从书店几万本书籍中挑选了近两个小时,才选中一本近代长篇推理小说,书名现在已然忘却,想着从此书中吸取养分,有助于完成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天道轮回》。

找寻了许久也不得见,在书店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才大概找到它的位置。它陈列在书店一楼偏角的狭小书架上,而且是在最底层的书架,必须跪着或者半趴下才能看到陈列在书架上的书籍,取出那本书,大概翻阅了一下目录和前言,和心里想的大相径庭。正准备放回去时,发现最里层竖立着季老的这本《留德十年》,看到季羡林这三个字喜出望外,在我的文学世界里,他位列第三

(第一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第二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

透明薄膜紧紧地包裹着季老的《留德十年》,我并没有向以往买书那样,先撕开薄膜看看目录和前言,就冲季羡林这三个字,多少钱都值,支付成功并开具发票,若获至宝的在车上迫不及待得打开看了起来。

买回来之后,每天不管工作忙到几点,睡前都要看上几篇,一般都看到凌晨三两点。倘若第二天是周六,头天晚上能看通宵,读到幽默之处会心一笑,读到伤情之处随笔在尾部写下心得和读后感想。

看完后,又翻阅大量资料,立体式的了解了这位不在身边却在心里的国学大师,我大抵把季老的性格变化以及心理成长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我想借用季老在写《留德十年》这本书的楔子里最后一句诗,当然了,他也是借的,他是借曹雪芹的,哈哈。)

第一阶段  毫无荒唐言

时任山东省济南高级中学宋校长曾经很含蓄的“赞美”季老是一个很“安静”的人,我赞同宋校长的评价。季老性温言少,安静再符合不过了,这里的安静不带双引号。我更赞同季老“安静”的对,那时在以宋校长为首的北大派的浩荡大军和师大派对垒,季老虽涉世不深,却“辜负”了宋校长的一片苦心,季老选择中立,不发一言却胜似别人的千言万语。

这是季老第一次没有说荒唐言。

留学的道路危险重重,当年想从中国到欧洲,飞机没有,海路太远,最便捷的是铁路,可是铁路要穿过两道鬼门关,第一道便是由日本占领的东三省,即“满洲国”。第二道是俄罗斯。在车上季老和一位看上去平平常常的旅客的对话,也正是因为季老没有说荒唐言,事后仅仅是出了一身冷汗而已。(详见《留德十年》第四篇<满洲车上>41页)

“后来到了德国,看到国内的纨绔子弟不上课、也不学德语,只是简单的学了四句德语“早安”、“晚安、”“谢谢”、“再见”,便足够用几年了。”这是季老的原话,(详见<初抵柏林>94页)这是对国内赴德留学的官宦之后、富家子弟的浮夸之风而又大行其道的莫大的嘲讽。好笑而又悲哀。即使在垂暮之年,季老在撰写这本 《留德十年》时,书中的那些浮夸子弟有些还尚在人世,季老也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不说荒唐言,实事求是的回忆着。言语虽不华丽,但很耐读,读起来朗朗爽口。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像屠龙刀,这话不假,我读过。但我在这里想说,季老的文章更像无名剑。

第二阶段  半把辛酸泪

季老离鲁赴德时,第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走不能尽孝,留尚未报国,他将要面临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抉择,好在有亲人的支持和鼓励,这才使他有了前进的方向。但既然选择克服困难,就要面对现实,现实的困难就是赴德留学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这对于当时原本就不富裕的他无疑是雪上加霜。只能向亲朋好友筹借、七拼八凑地勉强算够,相对比其他富家子弟赴德留学告别如请假,学习如镀金,他的离别更像是生离死别,上有老母、中有少妻、下有幼子,一家人全靠他那微薄的工资支撑,而今一走,留下破败的家……

求学的道路穷而险,如果说富家子弟去镀金,他更像是去锻造。在去往德国的火车上,季老一行人闻着车厢飘扬着牛排的香味,却吃着从哈尔滨就带着的罐头和酱菜,季老称它是篮子里的食品,靠着一把遇站必装的开水壶,熬过了寒冷的西伯利亚。

当他看到大松果,一问价格五角美元,而牛排则需要三块美元,季老再也抵抗不住诱惑,买了一个大松果,这也是他在西伯利亚唯一一次买东西。

季老在回忆录中这样说道:“论到牛排,我们虽然没有吃过,却是看到了。”这句话回忆起来使人辛酸,读起来更使人心酸!

即便如此艰苦,季老不仅没有流泪,反而苦中作乐,几个人玩起了象棋,季老虽言少,却是一个乐观泰然的人。世间哪有男子不流泪的呢?只是未到伤心处。

季老的泪流在了德国的哥廷根,一个叫伊姆加德的如花似玉的德国恋人身上。季老在第二十六篇<迈耶一家>297页最后说:“1983年,我回到哥廷根时,曾打听过她,当然是杳如黄鹤。如果她还留在人间的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

第三阶段  作者并不痴

痴,并非呆傻之状,我所认为、理解的痴是不拘常理的意思。用季老的话说“实事求是”,他不想借助自己毕生的名誉、声望,刻意的将回忆录艺术化,那样的回忆录便失去了真实性,用季老的原话说:“因为写自传不是搞文学创作,让自己的幻想纵横驰骋。我写自传,只写事实,这是否也能写成文学作品,我在这里存而不论。”

事实证明,季老是对的,正是因为季老严谨真实的写作态度,《留德十年》一经问世,便经销不衰,影响遍及几代人。

又言,稍微对季老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季老不仅是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更是佛学。佛学中说:“痴,是愚痴,如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则,不了解无常、苦空及解脱之道,都属于愚痴的表现。

我想季老更深知这点,真正愚痴的是那些认为季老不按常理言行的人。

第四阶段  人解其中味

每个人看待他人、他事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这便是季老给我的影响以及我对季老的理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