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祖龙的头像

唐祖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8/27
分享

耕牛往事

                              耕牛往事


        在庄稼人眼里,牛与耕是密切联系着的,所以叫耕牛。其实,在我国延续了近两千年的农耕文化中,牛一直未曾从一个耕字上脱离出去。

        庄稼人养牛,就为了一个“耕”字。

        随着农耕时代的远去,牛渐渐地从乡村乡土里淡出。多少年后,当人们再提到牛时,也许就没有太多太深的感触。但在一代庄稼人眼里,牛与土地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牛的情深和珍爱,永远是一代庄稼人难以抹去的记忆。

        前些年回家,偶尔跟乡邻们谈到牛,当问及村子里还有多少人养有牛时,乡邻们说:“现在都机耕了,已经很少有人家养有牛了。”于是扳着手指数来数去,竟然只数出来两户人家。我于是就笑笑说:“牛陪着人类翻耕了地球两千年,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想起一些相关于牛的旧事。

                       一    三大爷教牛

        村子里的孩子,有调皮或者不听话的,那父母就会数落一句说:“你小子,咋就教不变呢?是牛都教会过来了!”那话说出来听了,让人觉得那孩子跟牛一样犟似的。可这话要让村里的三大爷听到了,他就准会插上一句:“牛也能教得会的,就看你怎么教了!”

         庄稼人把训练牛耕地叫“教牛”,从来不叫驯牛。在他们眼里,牛本就够温驯的了,又不是狮子老虎,干嘛要叫驯呢!所以,一个“教”字,让人听来人性而生动。就像教育自家的孩子,也常常拿牛来作比对。

        三大爷是村上的能人,是村子里教牛的好手。集体那阵子,队上的牛,几乎都是三大爷教的。每当队上从牛市场买回一头还没学会耕地的牛,或者队上的母牛生下的牛犊子渐渐长大、出得起力的时候,队上就会安排人教那些牛架犁耕地。偶有那性子烈的,或者教了很久没教会的,队上便让三大爷教。后来,干脆就不再让别人教了,都让三大爷一个人教。按三大爷的话说,那就是:“别教坏了坯子!”

         教牛一般都选择在冬闲的时候,一是因为这时候的地闲着,庄稼人也闲。二是趁着冬闲的时候把牛教会了,来年春耕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使了牛下地。于是选一块空着的旱地,一个人牵牛,一个人扶犁。牵牛的一般是老手,扶犁的能熟练耕地就行。地不用犁得太深,犁深了怕牛吃不动,更怕牛受不了拉了犁乱颠。

         那一年,队上从镇上的牛市场买回一头牛,据说那牛性子太烈,卖牛的那队上都没人敢使那头牛,所以才卖的。那牛买回来后,队上的人都不敢靠近,便让三大爷去教。三大爷挑了一个好手扶犁,并嘱咐了说,犁不要锲得太深。于是两个人扳着牛架好犁,三大爷牵了牛在前面走,那人扶了犁在后面跟。可任凭三大爷怎么拽,那牛就是不愿按路线走,老是往边上跑偏。三大爷用力拽着牛绳,想让它走直,可三大爷怎么拽它就怎么偏。有时候拽急了,它就偏过头,用牛角去顶三大爷。幸亏三大爷紧紧地拽着牛绳。

         后来,三大爷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件破旧的衣服,把牛的头跟眼睛都蒙住,让牛看不到人,也看不清地。牛看不清任何东西,便任由三大爷牵了鼻子在地里走。这样一连教了半个月,牛终于渐渐地驯服了。后来,牛渐渐地习惯了,撤掉蒙住眼睛的布,牛一样走得很端正,也很快。

         三大爷说:“一般性子烈的牛,拉起犁来会更卖力!”

                        二    二大娘念牛

         “性子烈的牛,拉起犁来更卖力,耕地也快。”二大娘念叨着。

          “都怪我,让你挣脱牛绹去斗架,结果斗死在这沟里!”二大娘蹲在牛摔死的沟边,一边说,一边抹着泪,仿佛在追悔一具亡灵

         那一天,二大娘没有吃饭,队上分给她的牛肉,她也不要,给退了回去。她说,那牛是她没有看好,给斗死的,那牛肉她看着吃不下。

        有人跑来劝她,跟她说:“那牛是自己挣脱牛绹去斗架的,怪不得你,那牛性子烈,你怎么能牵得住!”

        可她就是说服不了自己,她反复念叨着:“性子烈的牛,耕地才快呢……”

        二大娘老了,下地已经跟不上趟,队上便派了头牛给她放。

        早上,她牵着牛上山。忽然,山那边邻村的一头牛“哞——哞”长叫了几声。她牵着的牛听到了,便也昂起头,“哞——哞”回叫一声。山那边的牛,听了又回应一声,她的牛再也忍不住,便挣脱她手上的绹,直奔山那边而去。

        两头牛相遇了,相互追逐了一阵,最后追到山下的田边,便在那里斗了起来。

        那是两头强健的公水牛,彼此势均力敌。水牛角长,个头又大,斗起来很凶猛,很容易就会斗死牛的。两村人见了,便纷纷叫喊过奔过来,但又不敢靠近。于是有人找来了梯子,想把梯子架在两头牛中间,把两头牛隔开。女人和孩子,便围在周围远远的看。但还没等他们把梯子架上去,二大娘那头牛便被邻村的牛逼上了田埂,逼到一条高高的沟墈上,那沟很深,牛摔下去不死也会被摔折了腿,便再也下不了地了。

         人们很急,但谁也没有办法,只能呆呆地看着,谁也插不上手了。果然不出所料,二大娘养的那头牛被顶下了坡,摔下了沟底,便再没有爬起来。

          人们急急地奔下沟,把牛捞上来,牛的两条腿已经摔折,剩下的两条腿,便再也支撑不了它站起来。村子里的男人,便在一片惋惜声中,用两根粗草绳将牛的两条前腿和两条后腿分别绑在一起,然后用几根木杠,将牛抬回了村子里。

         那一天,二大娘落了一天的泪,像失去儿子一样的疼痛。她追悔着,仿佛她真做错了什么事似的。一夜之间,她忽然老去了很多。

         后来,队上再没有让她下地,也没再派牛给她看。她是真老了。偶尔有孩子们吆着牛,从她门前走过。当她看到孩子们扬起牛鞭,往牛身上抽去时,她就上前拦住,对孩子们说:“这牛鞭千万别往牛身上落,牛很听话,你只要扬起鞭子晃一晃,它就会走得很快。”

                   三     父亲说耕

          “牛很听话,你只要把鞭子扬起来晃一晃,它就会走得很快。”父亲常常这么说。

         每一回下地,父亲的牛鞭总是高高地扬起,但从来不往牛背上落去。只有那长长的吆喝声,才总是叫喊得满山满坡的都听得见。

         那一年,我从学校回来,跟着父亲学扶犁,父亲说:“扶犁的时候,你不用太使劲,只要傍着犁走就行,既不能走到犁前面,也不能落在犁后面。走在犁前面,犁锲进去就会太深,牛拉不动;落在犁后面,犁就会从地里翘出来,犁不进去。”我曾经不信,试了试果然这样。

         初次学耕,犁着犁着犁就偏了出去,于是拚命地摇着犁,以为这样就能把犁扶正。父亲说:“扶犁的时候,你不要看犁,你眼睛要看着牛,只要牛不跑偏,那犁就偏不到哪里去。”我心里嘀咕:学个犁还有这么多讲究!

         我性子急,有一次,嫌牛跑得慢,想把牛催快些,可吆喝了半天,牛就是跑不快。我扶着犁,跟在牛背后实在不耐烦,于是抡起牛鞭就要往牛身上抽去。父亲看到了,走过来一把夺过我手里的鞭子扔出去,生气地说:“那鞭子不是留给你抽牛的,是拿来唬牛的,你只要把鞭子晃一晃,牛就会奋了力往前赶。”说完了又瞪我一眼,心疼着牛的跟我说:“拉了犁还要找梢子(牛鞭),换了你能受得住!”

        我听了心里想:到底我是你孩子还是牛是你孩子呀! 

        那一回,父亲拾起自己扔掉的牛鞭,从我手里要过犁,自个儿耕完了那半亩水田。

        在我的记忆里,冬天天冷,偶尔碰上个晴好天气,父亲便牵出牛,一边给牛篦着蚤子,一边陪着牛晒太阳。有一回,父亲对我说:“水牛个大,劲儿也大,耕起地来走的就快,你要是性子急,耕地时最好用水牛。要是用黄牛,便只能耐着性子了!”

         我听了,就怔怔地看着那头牛。

                 四     远去的记忆

        不管黄牛还是水牛,庄稼人对牛的那份感触和情怀,是谁也体味不了的。

        那一年,队上那头耕地最快的牛老了,队上要卖掉它。那牛一直让七婶家养着,临被人牵走的那一天,七婶送出了半里地,陪了一路的眼泪。

         小时候,有一回我牵了牛进山去放,回来的路上,忽然想起语文课本上那骑牛的牧童。我于是也爬到牛背上,想骑着牛玩。没想到,我趴在牛背上,那牛一走动,我就从牛背上滑了下来,摔得屁股生疼。

        孩时,那些相关于牛的记忆,已经远去。但那牛的憨厚和敦实,总刻在心里。

        这些年,山里山外、坡上坡下的少了许多牛的背影。问起时,庄稼人说,之前的牛都卖了,不用牛耕地了,便不愿花许多时间去养一头牛了。

        可不么,庄稼人跟牛的关系,一直维系在一个耕字上。那不只是一种密切,更是一种情怀。

        我正感喟,忽然不知是谁家的媳妇,拾了根棍子追出门,一边追,一边吼着自己的孩子:我看你犟,犟得像头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