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邓兴中的头像

邓兴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17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水梦》


 

我的家乡位于郧阳北部一个叫枣园沟的小山村,深藏在秦岭南麓群山的褶皱里。这个本该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沟,却是一条干沟。吃水要到一公里之外的庙沟河挑水,走的是羊肠小道,挑一担水回来,必出几身汗。特别是遇到雨雪天气,山路泥泞光滑,一不小心就会摔跤。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挑水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当时父亲是生产大队(村委会)干部,他每天早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挑起家里两只大大的柏树水桶,到庙沟河里去挑水,把水缸挑满了稍事休息,吃了早饭,再去带着群众下地干活。

因缺水,父母把水看得特别金贵,一滴水也不敢浪费。特别是当民办教师的母亲,视水如油,早上洗脸,只舀少半盆水,洗脸水舍不得倒了,给猪拌饲料,或者给牛喝。每逢下雨,母亲就把大盆小盆摆在屋檐下,接雨水用。

随着慢慢长大,我切身体会到挑水的艰辛。记得1976年夏收刚过,父亲因长期劳累,患上了严重的腰肌劳损病,疼得腰都直不起来,根本挑不动水了。体弱的母亲不得不挑起那副沉重的柏树水桶。我家的水桶比别人家的大了不少,一副空水桶就有二十多斤,装满水就有一百多斤,母亲根本挑不动满桶水,每次只能装两个半桶,在羊肠小道上一步一挪,艰难地挑回家,需要来来回回挑四趟才能把水缸装满。为了不耽误时间,母亲早晨起床挑两担水,去学校时把水桶带着,中午和晚上放学回家时再挑两担水。全家每天用水成了母亲繁重的体力负担。

那时候医疗条件有限,父亲的腰肌劳损病一直反反复复。母亲既要照顾父亲,又要给学生上课,还要挑水做饭做家务,天天忙得连轴转,身体根本吃不消。

有天晚上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姐姐对我说,我们去外婆家借一只水桶,抬一桶水回家吧。我当即点点头。我们每天上学要经过外婆家。外婆家离庙沟河只有一百多米远。姐姐从河里把一只水桶装满,把扁担穿过水桶柄,我和姐姐蹲下身子试着往起抬,刚一使劲,我没有蹲稳,一下子跌坐在地。我站起来,又和姐姐抬着扁担的两头试试重量,根本抬不动满桶水。姐姐只好把水倒了一些出来,只剩下半桶多了,再一试,抬起来了!我走在前面,双手紧紧捉住肩膀上的扁担头,姐姐在后面抬着,用手扶着水桶,生怕水泼洒出来,小心翼翼往家里走去。我们抬水回家的路是上坡,我感觉越走肩上的扁担越重。当我们满头大汗把大半桶水抬回家时,奶奶和母亲露出惊讶欣喜之色。

那时候姐姐刚满15岁,我还不满13岁。虽然我和姐姐瘦弱的肩膀磨红了,火辣辣地疼,但是能为家里出一份力,为父母分一点忧,心里充满自豪感。从那时起,只要一放学,我和姐姐就下河抬水,直到把水缸装得满满的。母亲的负担一下子减轻了。

我和姐姐由开始只能抬大半桶水,到后来越装越多,能抬满桶水了。记得第一次抬满桶水那天,走在半路下起了蒙蒙细雨,小路湿滑,我一步没有踩稳,脚下一滑,失去重心,摔倒在地。姐姐猝不及防,根本来不及抓住水桶柄,水桶失去控制,向着我这边滑落下来,一桶水泼洒到我的身上。姐姐惊慌失措地扔掉扁担,一把把我扶起来,我和姐姐放声大哭。过了一会儿,姐姐擦了擦眼泪说,我们回家吧。我看了看空空的水桶,心想不能带着空桶回去,于是不顾浑身湿淋淋的衣服,倔强地对姐姐说,我们再去抬一桶。当我们一身泥水抬着满满一桶水回家时,父母和奶奶见状心痛得不得了,硬是有三天时间不让我和姐姐再去抬水。

吃水的艰难,成为我们童年抹不掉的记忆。我常常梦到门前干涸的山沟变成了小河,潺潺流水声如动听的音乐,父亲在河里挑水,母亲在河边洗衣淘菜,一群小伙伴赤脚光膀在小溪里戏水、捉螃蟹。可这终究是梦,一觉醒来,揉揉眼睛,跳下床,还得去抬水。

父亲的身体慢慢好转,又挑起了笨重的水桶。我们姐弟俩一如既往天天抬水,为父亲减轻了不少负担。我16岁时,就能用轻便的塑料水桶挑水了。后来我到丹江中学上高中,在学校住宿,不能天天挑水了,每逢星期天回家,我就挑起水桶,把水缸装得满满的。

1984年底我参加工作离开了枣园沟。姐姐和弟弟妹妹也陆陆续续离开了老家,只留下父母在老家耕种土地。父母一年年老去,我们不在身边,不能帮助他们挑水了,他们吃水越来越难。特别是每逢干旱,庙沟河经常断流、甚至干涸,父亲和乡亲们要到三公里外的袁家湾村去挑水,吃水更是难上加难。邻居堂哥堂弟经常帮父母挑水,父母一直感念着他们。

父亲常说,吃水难日子就难,一个地方没水吃,终究留不住人。耕地承包到户后,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有的年轻人挣了钱,就把家从枣园沟搬出来,在庙沟河附近建了新房。没有条件搬家的,继续着他们天天爬坡挑水的日子。堂哥的儿子在外打工,谈了个女朋友,见枣园沟缺水,就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在集镇买房才能结婚。堂哥东拼西凑十万元,在集镇为儿子买了房。

19975月,我从乡镇调到县委办公室。离老家更远了,我一直殷记着父母的吃水问题。等我有了住房后,就把父母接到郧阳城居住。当他们吃上来自汉江的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时,父亲感慨地说,要是老家人能吃上自来水就好了。此时此刻我非常理解父母的心情,能吃上自来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十八大以后,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如春风化雨,使农村焕发了新的生机。中央把农村安全饮水列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并作为农民脱贫的重要标准之一,使深受缺水之苦的乡亲们看到了希望。

我们村是2014年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的。区水利局派技术人员现场勘查,在距离枣园沟三公里的石槽沟口寻找到稳定的水源。在山顶上修建了大蓄水池,把泉水抽上山,再铺设供水管网入户。十月份,蓄水池修好了,输水管网也通到家家户户。通水那天,乡亲们像办喜事一样,个个喜笑颜开,守在水龙头旁边,期待着神圣一刻的到来。当生命之水从水管里哗啦啦流出,村庄里沸腾了,有的放起了鞭炮,有的敲锣打鼓,唱起了郧阳四六句,那场面比过大年还热闹。我家的老屋也安装了自来水,父亲特地从郧阳城赶回老家,眼含热泪,品尝着甘甜的自来水,见证了那难忘的历史时刻。

2019年春我回老家时,见到堂哥正在拆除旧土房,准备原址建新房。我问他为什么老两口不去集镇跟儿子一起住?堂哥告诉我,自从通了自来水以后,他就没有打算去集镇住,现在枣园沟满山都是树,空气新鲜,交通也便利,很适合养老,哪儿也不去。

水是生命之源。水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也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乡亲们世世代代饮水困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他们的安全饮水梦伴随着小康梦终于成为现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