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求学之路的事物
有人说,在一座城市求学,那就是和那座城市“谈恋爱”。因为一座城市的氛围,会影响我们人生未来的走向。人生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物,写写求学经历中遇到的特别的事物,是我的一个愿望。并不是我对它有多么深入多么透彻的了解与研究,实在是因为我对它有一份格外的、百味回甘的热恋之情。
2017年,我来到广西省南宁市蒲庙镇求学,我所求学的是一所师范学校。在正式开学之前,我从家里骑电动车出发,导航到我的学校。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的午后,阳光正好,穿过彩虹桥,从彩虹桥远眺,一览邕江的美景。一路赏着江景,我的心情也轻松舒畅。穿过镇上的集市,店家从容地摆放,顾客慢悠悠地挑选,所有的节奏都配合得刚刚好,这里的生活气息让人感到安心。到了我的学校,学校周围种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树,围墙外面也有巨大的树荫,简单的概括就是美丽幽雅,绿树如茵。是的,我的学校在一座小镇上。蒲庙镇,是刚划入广西首府南宁市的原邕宁县的县城,邕江河畔的古镇。在那之后我便开始了求学之路。
作为在蒲庙镇求学的学子,虽然不能脱口而出,但也能记录一二蒲庙的历史。蒲庙镇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立,至今已经有290年了。蒲庙除了彩虹桥,还有一座八尺江桥。因为八尺江水浅,商船便改泊蒲庙附近其他江岸,于是有人在此设摊卖粥,逐渐形成集市。
蒲庙的名称,也和花婆节文化有关。曾听到一个蒲庙本地的朋友说,传说以前有一个考生,饥寒交迫,有一个老婆婆看他可怜,大发善心,便施粥给他。这位老婆婆因为爱戴花,别人便称她为“花婆”。花婆的粥,只送不卖。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相信,喝了花婆的粥,便会沾上福气,她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后来花婆去世后,小镇的人立“花婆庙”纪念她。因为读音上婆与蒲相近,久而久知,这个地方便叫蒲庙了。每年农历三月十一、十二,是蒲庙镇的花婆节和开圩纪念日,人们会在花婆庙开开展花婆免费送粥的民俗文化活动,向人民传递着乐善好施、能帮就帮的传统精神。这令我体会到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节日这天,南宁许多的群众纷纷来到五圣宫参加纪念活动,祭拜花婆,祈祷风调雨顺,幸福安康,五谷丰登。伴着“花婆粥,滚碌碌。慢慢食,都有福……”的歌声,随处可见的花婆节宣传标语,纷呈满目的民俗节目,我也被深深影响着:我们毕业以后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我们不仅要保护、传承蒲庙花婆民俗文化,更要发扬花婆精神。发扬花婆精神,不仅可以在节日的时候弘扬花婆精神,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去做,学习手工花灯、水灯、竹编、五色糯米饭的制作技巧,把花婆文化带到课堂中;以法定节日的契机,在母亲节、端午节、重阳节开展花婆孝老爱亲活动,联系爱心企业慰问社区困难群众,帮助社区邻里共渡难关。
在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精神文化日益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美食佳品纷纷涌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蒲庙榨粉在我求学的生涯里,点亮了我的回忆。当时,我们周末的时候会出校门添置生活用品、用餐。蒲庙镇上并不大,但榨粉店遍地开花。这些粉店一年四季生意都很好,不难让人感受到食客对榨粉的钟爱程度。粉店的装修十分朴素,没有优雅的音乐和温馨的灯光,也没有陈设精致的摆设,仅有的是小圆桌,人们坐在木凳上吃粉。还记得每次和同学去吃生榨米粉,我们喜欢加一把紫苏,紫苏性味辛温,具有下气消痰、润肺、宽肠的功效,这样的吃法老少皆宜。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蒲庙的生榨粉,是众多粉类中唯一仍旧采用老工艺制粉的了。大多数人不喜欢生榨粉“馊馊”的味道,据说,生榨粉的酸味是在加工米粉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能助食物消化的酵母菌的作用后自然形成的,是米粉本身的味道。吃生榨米粉就要吃这种“馊味”,那才正宗。从前的榨粉店都开在老街,大多没有招牌,但是食客多了,一传十十传百,逐渐搬到了热闹的集市。即使到下午了,排队吃粉的人依然不减,店铺里也坐的满满当当的。点一份二两的榨粉坐下来静静地品尝,满足的心情大概就是这样了吧。蒲庙的榨粉也比市区的便宜,一碗二两的也只要5元,这里的二两快赶上市区的三两了。
我们也许现在已离开校园,也许身处校园;求学的旅途总会有看不完的景致,说不完的感受,我在沿途上寻觅点亮我的曙光。蒲庙镇的民间文化,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呵护,感恩和奉献,这些东西直至今日,仍能深深地影响我们。未来毕业后我们也会走上教师岗位,恕我粗略的浅谈学习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在从教者的角度看,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学校的一草一木、教学设施、教学条件等等都是物质环境的,好的物质环境是好的资源,使学生能更好的发展。而精神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同样十分深刻,蒲庙距离南宁市中心有15公里,邕江环抱蒲庙,在受教者的角度看,这里远离喧嚣,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使人能静心学习,又何尝不是对我们具有深刻影响的精神环境呢?并非琼楼玉宇才是求学的殿堂啊,真正的求学殿堂,也可以是尘嚣中的不灭光芒!从教以后,我们又可以拿什么来点亮我们学生的求学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