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要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粽子独有的香味。这香味,像一个钩子,把我的思绪,引向从前。
第一次吃粽子,是在几岁?七岁、八岁,还是十岁?记不得了。但那粽子的香甜,隔了几十年,闭眼深嗅,似乎仍能闻到。
老家河北不产米,更没有糯米。我家包粽子的米,比小米粒还小一圈,颜色有青白,有深紫,名曰“钱钱菇”(音),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其学名到底叫什么。
此物,非批量种,因产量太低。那还是凭工分吃饭的年代,每家只有两三分地用来种菜,可舍不得把种菜的地用来种它,只在房前屋后,或者院子里空闲大点的地方种上一些,一年顶多产个三五斤。“钱钱菇”米,质粘,只用来包粽子,或者把米碾成面蒸年糕。因不是每年都种,种了也不是都有收成,因而粽子或年糕,不是每年都有的。
那年,母亲老早带着我,去村西的苇子坑披苇子叶。
“披这个干什么?猪又不吃。”
“包粽(zhong)子。”
“粽(zhong)子是什么?”
“是长了犄角的好吃的。”
老家把粽子的粽,发成“zhong”音。这一个“长了犄角的好吃的”,把我馋得呀!我以为披来就包了,结果呢,母亲把苇子叶清、洗、晾,一番折腾,几天后,晾干了的叶子,一摞摞捆好,又收了起来。
“啥时包?”我早已想象了无数次那长角的好吃的东西。我所能想到的好吃的,都是圆的或半圆的——馒头、烙饼、饺子,连不怎么好吃的玉米面饼子,也是圆的,实在想不出,长了犄角,会是什么样子。莫非像窝头?窝头有个尖。
“傻丫头,还没到端午呢!”
端午节那天,母亲起得很早。枣,是自家院子里的枣树去年结的枣;捆粽子的绳,是母亲自己用纺车纺的纳鞋底用的粗线,粽叶放在一个有水的大盆里,钱钱菇米放在一个有水的小盆里。母亲包得很快,三片叶子,一把米,三个枣,左拧右拧,粗线就上去了。果然,有犄角!
自从粽子下了锅,我就没有停止咽口水。好慢呀!慢得比打一筐猪草用时还长。那时没有表,全凭经验。母亲掀了两次锅,手摁摁,察看火候。停火后,还捂了一会儿,才起锅。
锅盖掀开后,一屋子的香味!小眼神巴巴地盯着,母亲剥开一个,放到粗碗里,嘱我凉凉再吃。哪里等得及!没斯哈几下,一个粽子下了肚。一连吃了仨,还觉得没够,感到,这东西,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
彼时,粽子确实是稀罕物,做不到放开肚皮吃。老家有麦收前后走亲戚的习惯,粽子是最好的礼物。我就跟着大我几岁的堂姐,一人挎一个大篮子,步行十几里,穿过三个村子和一块又一块麦田,看望嫁到外乡的大姑。篮子里放得是一嘟噜粽子、几个馒头、几个包子。集体经济时,农民没有闲钱买点心、水果,走亲戚、看望人,馒头、粽子都可当礼品。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白面馒头才端上农民的餐桌,成为一日三餐的主食。
米的粘,枣的甜,和着苇子特有的香,就这么种在了幼小的心里,像小草一样,一年一轮回。
当然,读了大学,才知道粽子这个“长犄角的好吃的”,在国人心里的真正份量,那与其它的好吃的截然不同:那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先人对一位伟大诗人的无限情感;那是一个寄托,寄托着一个民族的家国大情怀。
缅怀一个人,推崇一种文化,最好的办法,也许不是把他供到高台上,而是以“一箪食一瓢饮”的形式,固化,仪式化,古代与现代,高雅与世俗,精神与物质,就这么有了奇妙的勾连,崇高的理念,也随着烟火日子的丰富多彩,而绵延不绝。
第一次吃到白糯米的粽子,是在单位的食堂,那是我上班后的第一个端午节。此时,“改开”已经过去十二年,老百姓早已丰衣足食,粽子不再是稀罕物,吃,更多的是念想。我这个城市徐州,有把粽子与鸡蛋、大蒜一起煮的传统,粽子是主角,自不必多说;吃鸡蛋,据说能生心,为的是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大蒜则杀菌消毒。其实,就是图个吉利,祈祷一年不生病。
大蒜就免了,粽子、鸡蛋是要吃的。跟粽子一起煮的鸡蛋,有一股子浓浓的清香,这是白水煮蛋所没有的。粽子倒是可以敞开了吃,自己却又不敢多吃了,顶多两个,唯恐吃多了长肉。
江苏是鱼米之乡,徐州又是交通枢纽、物流集散地,北雄南秀都能在这里有落脚点,各种风格的美食、美味不胜枚举,且价格适中。粽子的花样之繁多、之丰富,是过去无法比拟的。
今年有疫情,没有去超市。往年的此时,超市里的粽子,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本地粽、无锡粽、苏州粽、嘉兴粽、广州粽,礼品装、简装、散装,应有尽有;材质有糯米、黑米、红小豆、黍子米等;馅料有蜜枣馅、咸蛋馅、鲜肉(猪肉)馅、香肠馅、鸡肉馅、鸭腿馅等。聪明的商人,打足新鲜牌。在一个角落,现包现煮,就图个新鲜,还别说,就有排着长队等候的。我看着像小山一样高的粽子,很为商家担心,怕卖不出去。谁知,过几天再去就不见了,说是卖光了。
也是,现在,上班族的时间是按分钟计算的,他们没功夫又是叶子又是米的忙活;有时间包粽子的,多是退休在家的老人。但是,现在人们想开了,关键是物资太丰富了,物流又快,就是网购,也能做到头一天点,第二天到,大可不必再像过去那样,事必躬亲。还不算那些在菜市场、街边、或者家里,专门做节日生意的小商家。
我的微信胖圈里,有一个圈是因疫情而建立的购物圈,全部是本小区的业主。发起人本身做微商,与我住前后楼,她包的粽子,可谓货真价实,很受欢迎。她在小区的对面,有一个用报亭改造的小小的门面,也可以直接到她家里提货,确是“方便到家”。
诚然,一家子围桌而坐,你捋线,我包粽子,他煮鸡蛋,那包的不是粽子,煮的不是鸡蛋,是温暖,是亲情,是传承,当是端午节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说来惭愧,见识了那么多质量上乘的好粽子——比如嘉兴的鲜肉粽,米好肉鲜味道香,可我就是降不住!老是想念那一口用“钱钱菇”米包的大枣粽——呵呵,这是不是太“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