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三人行”的第四天,也是我们在苏城的最后一天,我们逛了一个菜市场,菜市场的名字叫“双塔”,在老城区,距离我们入住的酒店,打车只有十来分钟的路程。
我们是一大早去的。一来逛菜市场是此行计划的安排,二来也想在菜市场附近解决早点问题,品尝一下地道的地方小吃,一举两得。
说是一大早,其实也不算早,到达菜市场时已经八点钟了。出租车就停在距离菜市场门口十来米远的地方,说不清这是菜市场东西南北的哪个门,只知道菜市场门前临着一条小河。
菜市场大门,立着一块灰色落地牌子,牌子中间偏上处,镶嵌了一个长方形的白色标牌,上面竖写着两个黑色字“双塔”——这应该是这个菜市场的LOGO了,黑白灰的色彩搭配,颇具日式侘寂风格。
菜市场外围的临街门店,生意也不错。三人行的另两位是我的闺蜜和她的女儿冰丫头,经过一个酒酿专卖店时,闺蜜就挪不动腿了——她知道我也喜欢酒酿,不由分说下了单。拎着三杯酒酿,我们向菜市场大门口走去,迎面一对老夫妻网兜里的菜,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一大把青莲子和一小束绿叶菜。鲜莲子!这可是我的心头爱!逛得心情更切了。
巧的是,一进门紧挨着门口的摊位,就正在卖青莲子。那莲子皮衣鲜绿,粒大饱满,比我们那里出售的,又大又圆又鲜,很想称2斤带回去。又一想,我们回程的车次在晚上,天又热,便作罢了,可别糟蹋了东西。
卖场的面积,跟我家门口的菜市场差不多大,怎么也得有三分之一个足球场大小吧?逛罢!不就是想看看苏州老百姓吃什么菜么?三个人顺着过道往里走(我还是不知道是什么方向)。菜,大都是熟悉的——豆角、茄子、土豆、茼蒿、番茄、菌菇类、生鲜类、粮食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应有尽有。不光卖菜,这里还有鲜花、干花、香水等摊位。我随便问了问几种菜的价格,与我们那里的差别不是太大,这里总体偏贵一些。
这是什么东西?在一个摊子上,我看到了一种不认识的菜:玫红色,像是有角,被泡在水里——是菱角么?菱角不应该黑不溜秋么?问了一个摊主,果然是菱角。原来,刚刚摘下来的鲜菱角,可以这么鲜艳。
买菜的人不算太多。今天是周日,难得睡懒觉的上班族或许还没起来;而喜欢大清早买新鲜菜的老年人,差不多都买回去了。远远的望见菜市场的另一头,人头攒动。走近了才发现,这边是卖小吃的——这是个什么奇葩菜市场啊?怎么什么都有得卖啊?!不过,我们倒是喜出望外,早餐可以在这里解决了。
这里的小吃——人家不叫小吃叫小食,品类还真多:茶水类、糕点类、蒸煮类、煎炸类、汤水类等等,什么都有,连刚刚出锅的水煮大虾,也有得卖。一家号称非遗传承的苏式糕点前,排了很长的队。挤过去晓得了,这是著名的“一喜堂”,上过央视的推荐美食。冰丫头买了两种,准备我们在火车上吃。一家生煎柜台前,等候得人更多。我们看了又看,不知道该吃哪一种。好不容易等到了三个凳子,娘俩让我占着座位,她们去踅摸东西。
那好吧,我就趁着这个功夫,好好打量打量这个与众不同的菜市场。
菜市场的地面,是最普通的水磨石地面,很有年代感,就像打了包浆一样光溜,但没有通常菜市场地面的滑腻,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蔬菜摆放得很整齐,就像大超市那样。最值得称道的是菜市场的装修,非常非常别致。品类接壤处,都以吊在空中的长方形立体灯箱作标识,就像“双塔”LOGO那样。摊位是统一规划好的,小吃部分的装修尤其有特色:大量运用了屋檐、木板、木条、小黑板等元素;摊位上方的宣传牌,则用粉色、黄色等暖色调做底色,再配以藤条椅、藤条凳,既古朴、稚拙,又时尚、温馨。
这么用心地对待一个卖菜的地方,真让我长见识,也真有一丝感动。一点不夸张,这几天我们触摸到了不少这样的感动——公交车站台的古色古香,街头变电箱外壳上的手绘图案,地铁过道里的书香纳凉角,古巷深夜柔和的灯光……
好一会子,娘俩才端回了盘盘碗碗——糖粥、梅花糕、粉肠、素面。除了素面,其它的,都是未曾尝过的小吃。我们都喜欢这里的素面,几乎每顿必点。我跟闺蜜一边吃,一边讨论做法,准备回去尝试一下。
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十时许,我们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双塔”,乘公共汽车去往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新城区“品诚书店”。
按说,行文至此该结束了,但我还是忍不住缀一笔。
坐在回程的高铁上,三个人一边吃在“双塔”买的糕点,一边又念叨起了这个菜市场。忽然,埋头刷手机的冰丫头一惊一乍地像发现了新大陆:“啊?‘双塔’是网红!”我跟闺蜜赶紧看过去,果然!“双塔菜市场”应该叫“双塔市集”,由原来的双塔菜市场改造而来。其改造,还是大名鼎鼎的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栏目组完成的呢。很多平时根本不买菜的年轻人,也喜欢来这个市集,吃小吃,喝闲茶。
嘿嘿,在不经意间,我们逛了一个网红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