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听雪女子的头像

听雪女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1/12
分享

山上有佛

山上有佛,那佛神奇。

山,指的是云龙山,位于古城徐州老城区城南。佛,指的是云龙山上兴化寺的北魏大石佛。

说起这尊石佛,时针须回拨到公元五世纪中叶,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五胡乱华”虽已平息,世道仍不太平。451年,北魏皇帝拓跋焘率30万大军南下侵宋,驻扎于云龙山一带,大军攻彭城3月而不下。这期间,有一个兵士闲暇时,溜达到云龙山东麓的一处断崖,他用他的兵器,依崖而凿,偷偷雕刻了一颗硕大的佛头——为什么是“偷偷”呢?拓跋帝颁发的“灭佛令”尚有余温,料想他一个底层士兵,没有胆量抗旨。许是厌倦了东征西战?许是想起了老婆孩子?他刀戟下的佛头,方面大耳,阖眸微笑,法相庄严,人呼佛头岩。云龙山又叫石佛山、兴化寺也叫石佛寺,原因皆在此。

这是这尊大石佛的传说之一,真假有待考证。但,北魏之后,历朝历代的完善、扩充、修葺,却是实实在在的。譬如,唐开元年间,建起寺庙;明洪武年间,缘山构宇建大殿,佛头从此不再裸露在外;清康熙年间,为佛头续凿胸和两臂,使其成为一尊完整的释迦牟尼佛座像;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大雄宝殿……前后延续1500多年,从未间断。

大石佛的神奇,不光在由来。

几十米高的大佛,你或许见过;“三砖殿覆盖三丈佛”,你见过么?

原来,大佛依山崖而雕琢,后人缘山构宇的大雄宝殿的后壁,与大佛的后壁是合而为一的,这就呈现了一个视觉奇观:从正面看,佛高足有三丈四;而从背面看,后檐仅有三行砖高,“三砖殿覆盖三丈佛”这一妙说,充满想象力,极具吸引力,四面八方前来膜拜者众。

其实,也不光是大佛的设计巧妙,整个兴化寺的建筑,都堪称一绝,绝就绝在建筑艺术的巧夺天工。受空间限制,兴化寺占地面积并不大,但殿、堂、楼、舍,皆依山形、顺崖势,层层梯下,可谓殿殿紧凑,布局匠心,处处可见精巧,让人叹为观止,被誉为禅林奇观。故而,其成为帝王将相、雅士骚人、佛徒信众观光礼佛的神圣之地,就不足为怪了。乾隆爷曾四上云龙山,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云龙山正门牌坊上的“云龙山”三个大字,就是乾隆皇帝所书。毛主席七登云龙山,由衷赞叹大佛“此乃国之瑰宝”。

一尊佛、一座寺,对于一个山、一座城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我无数次爬过云龙山,我的母校就在云龙山脚下。站在大雄宝殿前的平台上东望,母校尽收眼底。读书时,同学们课余时间喜欢三三两两到山上,择一僻静处看书。那时山上没有这么多人,足以满足学子们的这点小确幸。一把年纪后,山爬得少了,但每登一回,山都给我不一样的感受。我越来越觉得,古城的特色在山上,一个山,改变了一座城。

云龙山已有一亿岁。别看山不高,最高处也就142米,却有如虹之气势。此山共九节,龙头在东北,即大石佛后背的山顶;龙尾在西南,从东北向西南绵延三公里,在四、五、六三个节山处,呈S状盘曲龙行。春夏之际,每当雨天,偌大个山脉时常浓雾四起,在松林辉映下,飘渺翻滚,变幻莫测,宛如游龙穿梭,是谓“云龙山”。

都说云龙山是龙,我却以为云龙山是佛,云龙山是佛山。龙,面目狰狞,张牙舞爪,让人惧怕;佛,慈眉善目,笑口常开,让人亲近。你以为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善男信女一趟一趟来,是冲着龙来得么?不,他们为佛而来——是佛的仁爱、善良、平和、温暖,召唤着他们忘却疲乏,不顾年老体迈腿脚不便,义无反顾前往。爬一回山,烧一炷香,心里踏实。

如果一个城市有一个人文标记,那徐州一定是云龙山——这山很“徐州”!表象很凶,骨子里却很善。从山上,可以看出徐州人的性格、心灵、心致;看这座山,能解读出什么是徐州人。

云龙山的外观,貌不惊人,无奇花异草,不高又不仙;有一个时期,由于保护不到位,有的山坡还光秃秃的,甚至几分丑陋。实则漫山藏善,移步异景——一眼石井,一洼石痕,一棵古树,一个凉亭,都有故事,都镌刻着仁爱、和善、义气、讲究。就说北宋隐士张天骥吧,自号“云龙山人”的张天骥,隐居于云龙山西坡的黄茅岗。当年,苏东坡就任徐州知州时,草民张天骥与知州苏东坡之间的友谊,如一坛陈年老酒,散发着浓郁醇香,千年不散。苏轼在《登云龙山》、《放鹤亭记》等名篇中,多次提及张天骥;张天骥在苏东坡离开徐州上任杭州后,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前往探望……

山上有佛,兴化寺是个标记,那也是徐州的一个印记。“不要小视此处有佛!徐州环城皆山,又有拔剑泉的圣水滋润,这里有大风水!不把他老人家安顿此处,那犯大忌的。”一位“老徐州”在说到此山、此佛时,作如此深情解释。犯不犯忌讳我不清楚,我倒认为,这座古老的城池,太需要这样一座山了;这里的子民,太需要这样一尊佛了。作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百姓曾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刀光剑影,他们比任何地方都更向往太平生活。大石佛,寄托了多少美好、抚慰了多少心灵啊!

诚然,佛文化,不都是精华,也有糟粕。但是,佛文化的根本是仁爱、善良,这也正是徐州人的本质品性。

马上到腊八节了。每年的腊八这天,云龙山兴化寺都施舍善粥。一大早,寺庙主持大和尚,亲自掌勺,为信众盛粥。为了得到一碗善粥,老百姓有的凌晨两三点就走出家门,赶到山上。等待善粥的队伍,从山顶一直排到山脚的大门口。是老百姓缺这碗粥么?显然不是。现在,老百姓的日子好了,莫说一碗八宝粥,什么样的山珍海味,百姓餐桌上没有?!是善,是人心向善。禅寺施舍的不是粥,是善!那一碗碗粥,就是一份份善,一片片暖,如星星之火,从云龙山传向四面八方。一声声喝粥的呼噜声,与当年士兵砍凿的叮当声,一脉相承。

那个连姓名都没有留下的士兵,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一个举动,不仅引来了一座千年古刹;还相当于种下了一粒“善”的种子,让云龙山这座号称有“龙颜龙威”的龙山,变成了善山、仁山、爱山。

山上有佛,你不拜我拜。拜,不是指作揖叩头,而是指内心盈满尊重。

我拜,我尊重善、仁、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