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春慧的头像

王春慧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9/03
分享

追梦的脚步不停歇

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

——省22届中青年作家培训班学习体会

北大荒情结,黑土地文化,儒学氛围造就了黑龙江很多优秀的作家和文人墨客。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遗风下,我也深受儒家文化熏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承蒙北大荒作协各位领导倾力推荐,有幸受邀参加8月11-17日黑龙江省文学院22届中青年作家班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作为省作协一名新会员,感到非常荣幸和激动。

本次学习采用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通过线下学习各位老师的课程,我深有感触。回想自己文学创作之路,感概万千。初期,对文章构思、选题和写作技巧尚不成熟,历经长期笔耕不辍,初步有了雏形。多年写作,不断摸索并取长补短,在各位老师不断鼓励和指导下,有了些许进步,但总感觉自己作品缺少灵动故事和发人深省思想。

这次培训,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正如老师们讲的“在理解中学习,在学习中领会。”通过为期六天紧张又密集的培训,受益匪浅。

本次学习,文学院何凯旋院长和周静院长主持并全程陪同。周静院长像个知心姐姐,关心着我们每一位学员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时刻做交流、沟通、反馈,每次导语和课后总结都很到位,一直忙碌,布置教室,调整电子设备,做好每一项后勤工作。

预备会上,何凯旋院长严肃地强调目前龙江作家青黄不接的状况,就东北作家群体做了详细分析和总结。并强调在喧嚣浮躁的当今,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作家要将心沉淀下来,在网络文学充斥流行的时代,如何让纯文学立于不败之地,写出满意的作品,用文学的语言、优秀的作品,讲龙江大地感人故事,是每一位作家责任。何院长睡眠不足的眼里,充满了对学员的殷切希望和寄托。

省文学院赵儒军院长也亲自做了重要讲话,他说:中青年是文学的未来,是中坚力量!给学员提几点要求:作家要紧跟政治,深刻领会“四个意义”“两个维护”,走进生活,讲好龙江自己故事,把握时代脉搏,沉淀思想,肩负和推动龙江文化发展的重任,拓展文学视野,学以致用,为龙江文艺发展贡献力量。最后,赵院长动情地给予学员厚望,激励大家:抒发凌云之志,创作美好文章!

这里,我首先要说的是《北方文学》鲁微主编,他身材单薄,瘦弱,一双大眼睛写满了疲倦,格外醒目的是黑眼圈,一看就知深夜审稿没休息好,鲁主编惦记给学员上课和点评学员作品,他顾不上午休,提前半小时就进入大教室,开始跟学员互动。他平易近人,乐于与学员做朋友,没有官架子,并主动要求把自己电话号码打在大屏幕上,让学员加他好友,挨个点评学员作品,指出不足和亮点,给予鼓励,多次强调《北方文学》就是学员们后花园,学员有好作品,《北方文学》就会不惜版面刊发。他说自己平时也很严肃,可看到学员们充满创作热情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与热爱,发自内心欢喜。我想,还是鲁微老师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感召我们,让我们忘记了他是省第一大刊主编,把他当成了知心大哥,也正是这样,更加拉近了彼此间距离。

张爱玲,是一位集优雅和古典为一体的美女教授,其《散文的去弊与重建》对我触动很大,我主要写散文,毛病也很多,正是北大荒作协赵国春主席让我来此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张爱玲教授的这节课,我从头到尾倾听并重点做了详实的笔记。张爱玲课程就散文的写作重点讲了三点:一、散文创作的弊病就是进入了模式化,标题模式化,结构模式化,语言模式化。二、散文如何去弊?那就是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讲故事,讲细节;抒情议论必须节制。三、散文如何重建?向小说学习,向诗歌学习,向生活学习,决定我们走多远;向自然科学和社会学习,决定了我们走多久。学习用生动的语言,对故事重构,作品框架结构清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放开眼界去写,打开视野,扩大半径,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固定模式束缚。

张爱玲老师现场举了很多例文,给学员讲授每部散文集的创作手法,就文章的精彩片段做了深度剖析和重点讲解。如贾平凹的《自在独行》,让学员学习其写作方法“开篇先声夺人、故事构建、叙事视角、场景细节”等。周涛的《巩乃斯的马》、李琦的《白菊》、张执浩的《一只蚂蚁出门了》......妙语连珠的点评,详细的拆解分析,让学员们目睹了当代女作家、女教授学富五车的风采。张老师还绘声绘色给我们讲述她母亲姜淑梅的创作经历,让我们更加了解网红老太太作家竟然是70多岁才开始创作的,由衷佩服老人家的毅力,更加充分说明文学的力量和魅力。

学习张爱玲老师课程,给我深刻启发,令我认识到自己散文写作的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散文写作中,我将重新审视自己作品,突破创作瓶颈,挣脱束缚枷锁,冲破缠绕羁绊的藩篱,将创作的中心偏重现实生活和龙江大地。

杨燕教授主讲《繁荣龙江文艺,助推国家软实力提升》,要让那些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经典作品热起来,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夯实根基。唯有如此,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加饱满,乘风破浪的勇气才更加昂扬。原本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在杨燕老师生动的讲述下,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

培训期间,穿插去省博物馆参观龙江大地变迁和知名作家的巨作。一帧帧作家照片,一部部宏篇巨著,不仅记载了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更是一个个时代的写照。学员们鸦雀无声,认真听博物馆讲解员讲述,诺大的博物馆只闻讲解员之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去萧红故居,章海宁老师全程给我们讲解萧红的一生,从出生到病逝,让我们对萧红又有了深度的了解。似乎老天也在悲悯一位才华横溢女作家的早逝,原本晴好的天空,突然暴风骤雨。然,再大的风雨也无法阻止我们四十名学员膜拜萧红女士的脚步,我们冒雨前行,不为祭奠,只为一睹青丝墓碑碑文上萧红的名字。四十多雏菊雨中绽放,四十颗激动的心热血澎湃,四十种思想在此刻汇聚成一句:萧红,我们来看您!

百感交集,如果有如果,可否让时光机倒转,我将为你送去治病救人的药品。无能为力,时间关系,又不得不离去,只留下一声叹息。崇拜你文采飞扬和新潮的思想,在雨中,为你写下组诗《初秋,雨中朝拜》:多少人,因你知道了呼兰河过去/多少人,因你了解了呼兰河现在/世俗看不清人本质/就像乌云遮住了太阳/却挡不住光芒/喷薄而出的才华,就是你自身光芒/特立独行,流浪追求,超凡脱俗/挣脱封建礼教桎梏/多想循着你足迹,追逐你的光/而今,你的光却成了我/心中的痛

从萧红故居回来,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感叹归感叹,学习依然要继续。聆听张雅文教授《创作使我认识世界》,每一篇作品都为我打开一扇窗。张老师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她为我们讲述自己从一名运动员转型记者的过程,她卖掉房子自费前往韩国、台湾、比利时......采访当地人民生活,退伍老兵现状,还有一些国家领导人思想等,挖掘不为人知感人故事。分享她在战火纷飞的俄罗斯车臣采访的经历,那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硝烟弥漫下,边躲避流弹边采访,为了真实再现战争的残酷和那里平民生活,作为记者的使命感,让她忘却自身安危,沐枪林弹雨而行,义无反顾的决心,令人肃然起敬!也因此她战争题材作品《盖世太保下的中国女人》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发行,2015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将这部著名文集赠送给比利时国王菲利普。

文学这扇窗,不仅打开了张老师传奇的一生,也打开了我,作为一名基层文学爱好者的心灵之窗。我很喜欢张雅文老师《趟过男人河的女人》这部改编成电视剧小说,记得开播时,可谓万人空巷。我那时还小,却被电视情节深深吸引,一集不落地看完,动情处,鼻涕一把泪一把,这部电视剧赚足了我眼泪。

张老师指出:创作视野决定格局,而格局又决定你作品的深浅,格局打开了,作品才会有深度,要习惯用视野审视内心。这也正是很多人所缺乏的,我更感动于张雅文老师与青少年死刑犯之间的亲密接触,为了拿到犯罪心理一手资料,近距离采访犯人,只为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率。张雅文老师心怀大爱,拥有家国情怀,也正因此,她的文学作品自带光芒,他人难以企及。

《人人都是小说家》,在这一节课中,张广钊老师,重点讲诉了我们龙江大地的女儿萧红的作品,就几部著名作品重点讲解创作的背景和题材出处。张老师说: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身体状况,生活境遇等个体因素。每个人心灵感受是独特的,如:条件和权力,要么回到童年,要么回到故乡,这就是归宿感。所有表面平凡的无趣生活,身为作家,要进行细致部分书写时,都会不约而同露出尖利的棱角,这是写作的常规。萧红的《呼兰河传》是萧红晚期作品,充分展现萧红对故乡的眷念和对亲人的渴望。谈到萧红不得不说鲁迅,张广钊老师说鲁迅的作品,文风冷冽,句子短平快,像把锋利的匕首。史铁生《我与地坛》、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余华《许三多卖血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都做了详细分析。同时让学员了解我们龙江大地上知名作家:梁晓声、迟子建、王阿城、何凯旋等,就中国四大名著内容作总结性归纳。

意犹未尽,忍不住还是想谈谈姜超老师《为何写诗,怎样写诗》,姜超老师说:不精一技,莫谈文艺,诗是一切民族文学的起源!读诗,写诗,要不断提升写作者自身的自觉意识、反思能力和艺术素养,既要仰望星空,也要关心脚下的大地。诗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是一切写作的起点和终点。诗是诗人思想和生命的升华,丰富精神,感受诗意人生之美,世界之妙,获得内心的安宁,精神的自由,从而得到满足感和幸福感。姜超老师讲得多精妙啊,一语中的,解惑同时让我们对诗歌的认知提升了一个高度。

省文学院副院长郭力老师作为压轴的讲师,给我们讲解《虚与实文学叙事方法分析》,重点阐述了文学创作的诗意与神韵。她说原创性的结构、情节、想象力必不可少。小说创作要带有美学,野心,让读者激情澎湃,气象万千,细节承载小说深度,要达到优秀,让读者怦然心动。鲁迅的《阿Q》道不尽的封建遗风,结尾画了一个圆,一个时代的悲剧。《药》两线一点,无论走再远,还是会回到原点。而余华的《活着》象征一头牛,勤劳隐忍的付出,所有死去的灵魂依然重复着生时的经历,永远不可能解脱。郭力老师说文学要根植于乡土,农村更是我们要挖掘的题材。就迟子建老师《黑土地的浪漫》、汪曾祺《受戒》、苏童《妻妾成群》、贾平凹《秦腔》、莫言《透明的萝卜》等作了深度剖析。这些小说我最喜欢的还是《白鹿原》,源于陈忠实老师对白小娥,这个特殊时代悲惨人设的刻画太深入人心了,她哀怨的眼神,无助的表情,不甘于被命运压迫却又无能为力,悲情的结局让人即恨她不争又怜她枉死。

郭力老师讲课一直站着,且情绪饱满,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认真的老师在倾心授课解惑,更看到一位饱读诗书的女作家对文学的挚爱和对中华文化的敬畏态度。在她声情并茂讲诉下,所有学员认真听讲,思路紧随老师走,生怕一不小心漏掉知识点。

还有很多老师精彩绝伦的课程,篇幅缘故这里不一一赘述,如果谈起老师们授课话题,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最后,在周静院长主持下,给学员颁发结业证书。何凯旋院长做了总结性讲话:文学是精神的家园,要用文学照亮人生,讲好龙江大地故事,作品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题材的眼睛,更要有一颗挖掘故事的心。文化自信需要传承,是人民的心灵之旅,旨在“代有才人出,风骚数百年”的过程。失去根的文化之树无法枝繁叶茂,同样没有根的文化也将失去未来发展方向,只能成为附庸风雅、无病呻吟的戏作。面向未来,更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龙江优秀传统文化,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龙江精神、凝聚龙江力量提供思想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龙江时代精神、立足北大荒,把龙江文化传播到神州大地。何院长叮嘱学员,回去好好体会课程的精髓。何院长更像一位爱护孩子们的大家长,谆谆教导不绝于耳,我感受到了何院长对大家寄予厚望的迫切心情。

听老师们的课程感触颇深,文学的探索之路无止境,创作的提升思路时常更新。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本次学习让我深刻领悟:一定讲好龙江故事,体现个人价值,保持平和的冷静心态,在不断进取和探索中获得提高。

尽微薄之力,暖世间薄凉,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成为作家是我从小就有的梦想,要获得开启文学之门的钥匙还任重道远。本次培训学习圆满落幕,收获颇丰,而学无止境,我将潜心聚力,笔耕不掇,争取用手中的纸笔描绘龙江风韵。文学的道路充满艰辛和汗水,虽孤独寂寞与我为伴,但追求文学之梦的脚步将永不停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