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武雄的头像

王武雄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09
分享

当年上师范


1986年6月,我参加了决定人生命运的中考。那年中考我们湖北黄冈地区考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和化学六大科。语数每科一百二十分,其他四科每科一百分,总分六百四十分。历史、地理、生物三科在初二实行结业考试,体育、音乐、美术不参加考试。当时属于应试教育时期。

中考我发挥不错,考了552分,著名的黄冈高中录取分数线是555分,黄梅一中和黄梅师范录取分数线是535分,省市中专录取线在普高线和一中线之间。也就是说,当年的我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上县一中,要么上县师范。上一中,生活费自理,三年后参加高考,前途未卜。上师范国家负担生活费,包分工,享受财政供给,彻底“跳出龙门”。后者在当时,竞争十分激烈,人们趋之若鹜。一个六七万人的濯港区,三四百名考生,县师范的录取指标只有六个。当时母亲身体不好,家中成员众多,生活十分困难,我如若读一中,后果难以预料。然而上县师范,走捷径,谈何容易!当时贫困的人们多了去,我算老几!刚开始,父亲寄希望于二叔父。那时还没有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分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两类。我就读的濯港区中就是当时濯港区唯一一所重点中学,那时人们称之为区中。下面六个管理区,每个管理区设一所普通中学,人们称之为乡中。二叔父就是其中一个乡中的校长,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儿。更为可喜的是,二婶那边还有一个舅舅是当时黄梅县管文教卫生的副县长,他和二婶是堂兄妹关系。按理说,有这些人脉做基础,我录取师范的希望应该是很大的。“不幸”的是,二叔父的大儿子和我是从小长到大的同学。叔父虽然贵为一校之长,可是家里也有一儿四女,家有五儿女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也希望儿子上师范,快快参加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因此,这个平时十分要好的堂弟存在,让我的中专录取之路变得扑朔迷离。果然,录取工作开始后,堂弟稳操胜券,我希望渺茫。

随着二叔父的无奈辞责,我那可怜的农民父亲夜不能寐。1986年整个暑假,为了能让我上师范,一向勤快的父亲,丢下家里的所有农活,外出活动。他每天天不亮出门,天黑进门。有一天,看到父亲回家神情疲倦、沮丧,我心里十分难过,对父亲说:“爹,算了,不要跑了。要是师范读不成,一中又读不起,我就不读,回家和你们一起干活。”父亲听了,正色道:“那怎么行!人家要笑话我有读书的儿没读书的爹!”。显然父亲要尽其所能,为他儿子闯开一条生路。鸡蛋是当时家里唯一拿得出手的礼品,父亲是人上托人,保上托保,那点鸡蛋怎么够用!父亲恨不得母鸡们把一年的生产任务都在这个暑假完成,他看鸡窝的贪婪眼神,让公鸡看到都害怕,左领右舍的母鸡友情帮忙都帮不赢。父亲每天回家都要向母亲汇报工作。今天央求大舅出面,找了大舅昔日的同学濯港教育组的组长,明天又请求当老师的表叔出面,找了他的师范同学黄梅师范的校长。总而言之,人家对我家的贫困状况都深表同情,答应如有机会,一定将我家情况“上达圣听”,至于录取,有希望,没把握。我可怜的农民父亲辛辛苦苦地做了许多无用功。

当然,父亲的工作也不全是无用功,只是哪是有用功他不知情。在他辛苦奔跑几十天,准备停止活动,听天由命之时,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我录取了县师范!

三年的师范生活,弹指一挥间。19897月,我从黄梅县师范学校顺利毕业,和堂弟到县教育局招办伸领派遣证,做到濯港教育组报到参加工作的准备。当时的招办主任王步平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他告诉我:“哦,你就是王武雄,你上师范,应该感谢石武荣。”王主任是濯港人,富有恻隐之心,口碑很好,在他任上,很多穷人的孩子改变了命运。石武荣是村里的一个异姓姑姑,她年轻时读的也是师范学校,由于在校表现优秀,还没毕业就入了党。参加工作时,恰逢国家提倡选拔妇女干部,她就被提拔了起来,分配到行政部门工作。定是父亲当年找过她,后来她向上据实陈情,据理力争,为我争到了濯港最后一个宝贵的师范名额。最令我感动的是,武荣姑妈后来到村里看望她母亲,从没到我家,或通过旁人透漏这一点。不是王主任明示,我真的不知道她就是我人生紧要关头的大恩人。

黄梅县师范学校连续招收三届就停招了。我们是首届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招的学生,当年师范的一个老教师王定君先生对进校后的我们说:“你们是师范建校以来招收的生源质量最好的一届!”如今的我们大都已成为黄梅教育的中坚力量。一个同事用自己读书时的靓丽表现,规劝儿子读书用功,哪知他儿子听了不屑地说:“成绩这么好,也只考了个黄梅师范。”这话多年来成为人们的笑谈。下一个时代的人怎么能轻易理解上一个时代的人和事呢?我感恩时代,感恩所有帮助我的人,感恩父母抚育我,并为我铺平人生的道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