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晚晴的头像

晚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07
分享

我为寂寥织张网

第一次阅读课外书籍是一本名叫《博览群书》的杂志,记不得当时那本杂志的由来,或许是学校的图书馆吧。不记得在里面收获了些什么,只记得我的阅读方式与其他同学不大一样,我是先看最后一页的,所以同学曾经误以为我是阅读高手,一本杂志一会儿的功夫就看完了,其实那时我对阅读还没有多少兴趣,最多就是在里面寻找一些搞笑的细节取悦一下自己。中学时期的我性格很倔,明明知道自己的理科不好,还向自己挑战选择了理科,以至于分科后的我总感觉课上物理、化学的好多东西我都来不及消化,哪里又能腾出时间来读书呢?即使腾出一点课余时间,也被贪玩的天性所占满,与同学三五成群,说笑打闹,好不快哉。因为自己没有感觉到寂寞,也还没有学会在阅读里寻找比三五成群更为愉悦的乐子,所以上学期间读的课外书很少,除了《博览群书》、《读者》、《青年文摘》和《半月谈》大概就是屈指可数的几本三毛的小说了。第一次接触到三毛的小说,也与寂寥有关,我上高三年级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到昆华医院住院治疗,期间结实了一位在云南(记不得是哪个县城了)当幼师是病友,她见我没有带课本和书籍,也没有打发时间的精神寄托,就把三毛的一本叫《撒哈拉沙漠》的书借给我看,快三十年的岁月冲刷,阅读那本书的过程感叹了哪些悲欢离合现在已经不太记得了,几年不洗澡的女人用石块刮掉身上污垢和小孩子吮吸的乳汁里参和着污垢与汗水的情节还让我记忆犹新。那本书不仅治愈了我的寂寥,还为我当时早日康复坚定了信心,相比书里三毛笔下的一个个故事的主人翁,我何其幸运!随后的日子里,曾经有一段时间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等陆续走进我的阅读生涯,不断充实着我的内心。如果说此后的阅读是为我的寂寥铺就一张大网,那么中学时代阅读的杂志就是大网的开端,三毛的《撒哈拉沙漠》就是我此生为消解寂寥的第一根网丝。

结婚成家后,柴米油盐和小儿吃喝拉撒常常把生活折磨得一地鸡毛,也没有多少时间来感受寂寥为何物,直到孩子上了幼儿园,才又从新捧起书本,刚开始还是为给孩子做做读书的样子,样子做久了就形成了阅读的习惯。孩子渐渐长大,进了寄宿制学校,我与爱人之间因为孩子的日常事务而不得不交流的两个人交流越来越少。由于没有多少共同的爱好,在接人待物上的观念也有一些互不认同的差距,渐渐地,共同的话语变得寥寥无几,有时候甚至达到了一天说话不超过十句又甚或是一句也懒得说的地步,时间久了,自己就踏上了孤独寂寥的桥,书籍就成了我最为忠实的伴侣,带我逾越那座孤独之桥,不论我心情好或是坏它总是默默陪伴着我。捧起它,欣然阅读,它总能把我带进不一样的意境里,带我阅赏文学大师的生活点滴,感受大师们的喜怒悲欢。一本又一本的书籍就像是一只只会吐丝的蜘蛛,带我将一张大网织就得越来越宽,越来越牢固,似仿佛不知道边际在哪里。

除了三毛,余秋雨是带我织网的第二个文学大师,我熬通宵一口气读完《文化苦旅》的电子版书籍还觉得意犹未尽,立马购买了纸质书本,紧接着又拜读了他的《行者无疆》、《何为文化》、《漫读秋雨》、《山河之书》、《霜冷长河》、《极端之美》等等,我像一个疲惫的旅行者偷偷跟在余秋雨大师的身后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感受我国文化动情、动人和动心之绝妙,惊叹一个学者为抢救文化的奋勇和执着。

在余秋雨的中国文化必修课开讲后我成了他忠实读者和听众,不仅购买了纸质版的《中国文化必修课》,还购买了在线版的电子课。曾经有一段时间,秋雨文化课成为我上下班途中的必听课,在秋雨文化课的熏陶下,我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大致脉络,感受中华文化五千年的经久不衰,余秋雨文学大师从“世界读书日”的由来开始,像一个慈爱的父亲牵着一个懵懂的孩童一般,领着我从远古走来,顺着朝代的更替走进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巨匠,我在聆听他们的故事里感知中国文化的自信。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在一个你认识的人身上听说另一个你也认识而他也认识的人,在文学的圈子里和现实的生活中大概也差不多,在阅读一个人的作品中会了解到另外一个人的故事,于是乎就又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网织就得更远了,到底是顺着这一根网的线索连接的那一根丝还是偶然的连接已经记不起来了,又或许是一个天注定了我会在阅读的路上结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前辈。在毕淑敏的笔下我恍然大悟,原来每年服装流行什么原色是商家可控的;在于娟的《此生未完成》里,我学会了对生命的珍惜,透过于娟一篇篇感人至深的生命日记,我坚信:除了健康,一切皆是浮云。在周国平的《妞妞》一书中,一个父亲亲笔记录了一个与自己朝夕相处五百六十二个日夜的小生命从诞生到永别的痛苦挣扎,一个个日常的小故事将亲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走进周国平与妞妞相处的某个画面,不自觉地我就潸然泪下。在《季羡林品生活》里,一个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似乎把我拉回到百年前战火纷飞的年月,不由自主地就把季老当年一口气吃完五斤土豆还倍感饥渴与今天的小康生活作着对比,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莫名幸福感、获得感倍增。在杨绛的《我们仨》里,我感受到一位跨越百年文学巨匠的与世无争,聆听他们仨的故事,无形中拷问自己在为人妻为人母方面的得与失、冷与暖,爱与恨皆是过往,悲与欢皆由心生。在梁衡的《红色经典》中感受到原来政治也可以用散文的方式来呈现,感悟中国一代伟人周恩来等的不凡,敬佩他们的能伸能屈;透过绿色经典《名山大川》的文字,感受中国名山大川之神奇俊秀和多彩多姿;《数理化通俗演义》更是将一个个固化的公式变得趣味横生,让中学生们在小说里感知学习数理化的乐趣,为陪伴孩子学习,不惑之年我又充当了一回中学生。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感受到身边仿佛闪现过一个又一个的孙少平,又或许孙少平也是自己现实生活中一个他或我的化身。在贾平凹的《游戏人生》中,一个独特的谢绝来客方式让我印象深刻。读杨澜的《世界很大 幸好有你》一书,明白父母是孩子看世界最近的窗口,读罢默默警醒自己尽量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告诫自己从今天开始守候每一个孩子成长必经的驿站,将鼓励、妥协、启发、警示等不同的招数集结于一身,在最能派得上用场的那一刻酌情分派。在书中我也领悟到其实每项工作都得有多手准备,就像给领导做选择题是一种智慧,给领导做填空题是一种挑战一样,杨澜在采访外国政要也要考虑备选问题和最先要问的问题。在书中,能领略杨澜如何为服装做减法,如何与一个不熟悉的人套近乎,如何练就一腔让别人听起来十分悦耳的声段,能感受幸福从赞美开始……总之,受益匪浅,都有点想写一篇“书海浩瀚 遇见你真好”文章的冲动了。在《为爱牵手走欧洲》里,我在文字和插图的引导下,欣赏他们牵手看过的景、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那句“牵手旅行,不是为了流浪,而是为了更好的回家。”适合每一个正准备牵手和已经牵手的小家,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决定不都是为了更好地回家吗?

多少年来,自己阅读过的书名无法一一列举,有些书籍与我的相逢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有的与我或许就一个不经意的擦肩,但他们都像一个占满泥水的拖把从我的肚皮上划过,留下印迹点点。每一本书都像是一只会吐丝的大蜘蛛,为我绘就缓解寂寥之网、寂寥之床、寂寥之垫、寂寥之被,让我躺在时光的大网上感受阳光之温暖、月光之皎洁,体悟春天风之轻柔,感知心情之美如夏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