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斌的头像

汪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03
分享

俗人眼里的云峰山

 

俗人眼里的云峰山

汪斌

 

我是凡尘中的那蔼蔼烟尘,飘荡在万里皆空的苍茫,沉落于云峰九龙洞。这里的梵音萦绕了我,牵绊着不能离去。心中没有古刹只有佛矗立在那里,躺在那里。它智慧地望着天,望着地,望着众生,也望着在云峰山,沿着栈道往上走。风轻一阵重一阵,白雾随着风的变化而变化,用心铺设的栈道被白雾切成东一截西一截,有时连有时断。越往山上走风就越大,风将自己变成奇奇怪怪的形状,把云雾吓坏了,云峰山开始慢慢的现出原形。云峰寺三面环山,山山相连,左青龙、右白虎,背倚马耳双峰,旁临九龙溪,阴云蔽日,空气清新,环境幽静,郁郁葱葱,山青如黛,故名云峰山。云峰寺,始建于唐,距今1300多年,古称“西蜀名刹”“严道奇观”以佛教为主,容儒、佛、道三种文化,云峰山几百年香火不断至今依然旺盛。每年的三月三庙会,吸引着远近数百里外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拜佛,祈求家人健康平安,生意兴隆。山水蕴涵着宇宙无限奥妙,是得道、生慧、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和修身养性之处,是吸取天地精华、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处所。云峰山群山相抱,远眺万顷绿波、层峦迭翠、林深径幽、鸟语花香。春日山花遍野、层林尽染,夏至浓荫蔽日、虫鸟和鸣,金秋天高云奇、红叶缀锦,冬来白雪掩绿、万树银花。雄秀神奇的马耳山,千百年来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信众、香客、文人、学者和僧人前来游山礼佛,说法传经,赋诗作画,述文记游。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的“花果山”在汉源九襄镇和荥经县云峰山一带,小说《西游记》在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中讲到,唐僧师徒3人,行过了黄风岭,却见“一脉平阳之地”:“崖后有弯弯曲曲藏龙洞,洞中有叮叮当当滴水岩。又见些丫丫叉叉带角鹿,泥泥痴痴看人獐;盘盘曲曲红鳞蟒,耍耍顽顽白面猿。至晚巴山寻穴虎,带晓翻波出水龙,登的洞门唿喇喇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经实地考证后发现,书中提及的这些动物和地名(角鹿、獐子、水龙、蟒蛇、猿猴、穴虎、巴山等),都在南方而不是西北,在雅安荥经与汉源之间的大相岭(泥巴山)都有。他认为,“黄风岭”的原型就是大相岭,“一脉平阳之地”就是汉源九襄、清溪附近的平川,流沙河是大渡河的支流,“东海”就是西昌邛海(水下有地震沉降的古城),“火焰山”就是腾冲火山,“金箍棒”就是都江堰的卧铁,“水帘洞”应该是大渡河的瀑布沟和龙苍沟的天生桥瀑布,“花果山”在汉源九襄镇和荥经云峰山一带。就在我的周围,有几个朋友开始与佛有缘了。而这几个朋友,都是在别离数年后的重逢中,为佛所度。也许,我这个人六根不净,尘缘未了。所以迟迟于佛无缘,因为无缘,所以未渡。对于佛而言,我是虔诚的,但也是敬而远之的,因为我的慧根还很愚钝。至于那清规戒律,不是我这般悟性极差的人,所能得到的造化。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也许是一种超越清规戒律之后的一种洒脱和张扬。倘若有人只是认为它是对佛祖的不恭和挑衅,那就大错特错了。正因为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正因为这一点的难求,于是人们才在虔诚、叩拜佛里探寻着心灵归属之所。我的这几位朋友,都来自于万丈红尘中。他们都是在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之后,遁入空门的。在红尘中他们也许是个凡者,但在佛的超度中,他们变成了凡者眼中的智者。这或许是一种心灵轮回的结果吧。其实无论是古还是今,一个人的修行而来的境界,不在于你身在何处,而在于你的慧根和悟性是否与佛有缘。我喜欢这些人的淡定、从容。他们“看破红尘”,与凡夫俗子不一般的人生。而曾经的大喜大悲,曾经的功名利禄,曾经的欲壑难填,都在净身和净心之后荡然无存了。他们的情怀只在众生之外,他们的情怀却也在众生之内,只是为了普渡众生。

我的这几个朋友,虽有些脱俗,但却没有脱颖而出。这跟他们的慧根、悟性、修行有关吧。因为他们从佛经中悟到生命的真谛,因为他们从来自心灵深处的喜悦和自愿里,读到不凡。于是所有的一切身外之物,对他们而言不是牵挂,也不是烦恼,而是方寸之间的宁静和淡泊,将来或是大千世界的宁静和淡泊。这需要一种坚定的毅力,一种不再被人间琐事迷恋和牵挂的定力。

今天,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了一位妙龄女子。她手捧着一本《佛家故事》,在嘈杂的车厢里忘我的读着。一种亲近感油然而生,不是因为她的美丽,而是因为她的行为,今天,我的朋友和他的兄弟姊妹去放生了。用自己的善举,去荥经的菜市场买鱼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而是一种自然行为延续里的某一次。他们每次把这些不曾被杀的鱼儿,带进了深山的泉水里,一条一条的放生。在这儿,我不去探讨这种行为在俗世里是否具有必要性。

自然界,以一种深重老练和禅的意境,向大地宣示一种肃穆中的妙曼,秋渐渐走向成熟,湖光山色的九龙溪在不知不觉中映入眼帘。这种妙曼是秋雨的身影和其弹奏悠扬韵律。秋雨宛若跌落凡尘的水珠,象十八岁的少女迈开轻盈的莲步,那份缥缈,阿娜而妩媚。圆润玲珑;色如琉璃,晶莹剔透。这秋雨圆润中有蕴藏着几分禅意,剔透中折射出几分感叹;在云峰山代发修行的弟子来云峰禅院修行,多做"善事"多积德,比信佛更重要,在世外修行的高僧,远离尘世就不闻世间事,其间还挟着一种不同凡响的气息,佛法无边,回头是岸,一边是仙界 ,一边是凡间。

背后是佛,前面是佛,我想,世上不会再有人和我一样的这样不尊重佛了吧!我想,我想让佛把我包围,前面躺着的和后面坐着的都是佛,是佛就不会怪我的不尊吧!坐着的佛,眼观鼻,鼻观心,心观我,我也眼观鼻,鼻观心,心却观着躺着的佛。如此神奇,那么美妙。我知道自己成不了佛,而佛却一直在超渡着我成佛。修禅的路上,我想到了佛祖释迦摩牟尼,想到了盛唐时代的玄奘大法师,想到了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活佛,想到了无数不知名的得道高僧。甚至还想到了尼姑和道士。

云峰寺幽静,香烟缭绕,香火不断,在这林木葱郁,翠竹环绕的云峰寺,僧众们双膝盘坐,手捏佛珠 ,有的盘膝而坐,双手合一,观音菩萨,她含情脉脉,她用心中燃烧的火焰,点燃苦度众生的大殿,关爱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她把这份情感撤自人间,宗教界人士上千人到此寻根访祖,礼佛参禅,这闻名遐迩的云峰寺,得以灵湫永澈,佛光再现这人世间金钱美女,名利地位诱惑,私欲的膨胀..... 我知道自己真的修不了禅了。只能膜拜,只能瞻仰,只能眺望,岁月变迁,风雨磨砺,从来都未曾动过,就那样一直看着天……我修不成它的境界,所以还是望望罢了。自己成不了佛,想想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我想与它两两相望,可又怕它望透我的心,它虔诚的寻找着心灵皈依的人们,而我只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响彻在天地之间的梵音和我妖娆迷离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匹配,我所能看到的是与山一样伟岸的佛,而佛看到却是个渺小的我。茫茫然,清爽爽,飘飘然,竟然有种腾空的感觉,我成佛了,所有的一切皆无皆有,亦空亦灵,博大深沉,柔密细腻。红尘与空门是怎样的交集?佛本不空,本就是红尘,红尘无事就是空。望着如出世一样迷雾缠绕的山峦,那平躺的佛超脱而淡定,好似上天遗落红尘的圣物。今生纵有千年也修不成它的模样。一股香烟的气息让我感到生命的存在,我知道自己并不是这里的主人,只是来这寄托心灵的一过客,如芸芸香客一样,怀着不一样的心情来寻求开脱的凡人。我想,背后的佛会一直望着我,只到我步入凡尘,凡尘中有山一样清明的佛,只要心存慈悲总会明示吧!看轻,看淡,于是一批批到云峰寺养心,无欲无求,归隐返自然,大道已彻悟,神往桃花源,在这云峰山过着与世无争的淡生活,人生苦短,要知足常乐,淡泊名利,方能释怀,太清醒,穿不过荆棘,走不出泥泞,自从上山静心修行,忘掉功利,放下执着,不羡慕,不嫉妒,不卑不亢,一切顺其自然。

我一路慢慢看过去,这些树不管大小,也不管弯直,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枝干上都裹满了青苔。按理说长在树上的青苔应该是薄薄的、淡淡的,如远看好像有近看却无的草绿色,而这些青苔,却一下破坏了我的经验,显得张牙舞爪起来,长长的茎蔓随风飘拂,苍老,朴拙,仿佛结满了时间的丝网。这样一种生长缓慢的东西,得多少年头才能长成现在这副样子?被一阵山风吹起,层层落落,空荡的寺庙,无理无由的飘起,漫不经心的散落。青苔渌渌的岩石板下垂珠涟涟,金黄色宇厦翘起的四角悬挂着铃铛,朱色虚掩的庙门,墙壁厦披青砖沥瓦,青石栏杆上插着的旌旗和绑着祈福的丝带随风飘摇,所有这一切显得平和与圣洁。崎岖拐弯的台阶连接了所有圣殿,苍墨的松柏环绕周边,佛法的清静与深沉被自然抱拥。我总归是世间的一粒尘土,能从万物的庇佑中浮起,是何等的不容易!

我半世情结佛缘,半世未曾皈依,心有执念,遂只求生活处处有禅意,不做浮夸不做虚。而佛却开示我要除去心灵上的执念,看淡世间名利,不为尘世所累,才终将会达到身心的轻松。人人都在追求自由,不想被这个尘世所约束,而自由应是通过修心,参悟自然规律,身随心动。佛意绵绵汇入脑海,望佛的路上总归还是修来点禅意。

天和地始终在变化。我想起两个词语,一个是云海苍茫,是说天空的变化的,一个是沧海桑田,是说地上的变化的。人的生命太短暂了。我们所见到的,大概只能算一滴水珠的影子。恐怕只有这些树见证过其中较为完整的一段,只是它们什么也不肯说,把这样秘密储存在枝叶里,山峰里。也许是它们已经不止一次地说过,但是我们一句也没有听懂。

古老的桢楠树,还将继续古老,仿佛一个个神,神从未年轻过,刚诞生就这样古老,它们总是那副样子,用淡定的目光,打量着天空、大地、风雨、身边境的一众生灵。那样的话真好,满山满岭都站着静静的神仙。路过人对着它们一揖,便有了佛性。一座山的佛性,并非完全变自于某一座庙宇,早晚的鼓声和钟声,也来自于一草一木。我仔细想这修行要达一个"",这不仅是一种坦然,一种从容,一种乐观,一种豁达,更是一种境界.要修练一颗强大的内心,才不被痛苦所左右,世界之大,个人很小,人生百味,唯淡则真,唯淡则明,要淡然面对万千世界,起伏人生,内心才能强大.

那便它们并未成仙,也没有关系,千年桢楠王树本身就是人心中的神。人的心那么大,总有一块地方是留给神住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神。人和神的关系就象人和树的关系一样,是一种说不清楚的关系,无论你身在哪里,你们都会觉得需要一棵树,很久没有看到一棵树,你会觉得心空了,日子过得茫然了,你会想念它,牵挂它,而你,又说不清为什么需要,也说不清为什么想念。云峰寺像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云峰山上,云峰山佛教历史文化厚重,让人深思久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