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从亮的头像

吴从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13
分享

人生如歌.少年壮志不言愁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风霜雪雨博激流 历尽苦难痴心不改 少年壮志不言愁------峥嵘岁月 何惧风流”。《少年壮志不言愁》歌词激昂慷慨,通俗易懂;曲调委婉深沉,荡气回肠,而刘欢的演唱更是一气呵成,令人过耳不忘;风格豪迈粗犷,同时又典雅古朴,给人以深沉浑厚之感。这首歌虽是一首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人民警察之歌,又何尝不是为多少莘莘学子代言,唱出了多少胸怀梦想的少年的心声。这首歌也如一壶老酒,浓烈而又清澈,勾起我于初中三年的深情回望。 

01

顶着小升初全乡第一的光环,在父亲的陪伴下,自备桌凳,和堂兄一起肩挑木箱被褥和大米咸菜,翻山越岭,过桥跨沟,来到了离家四五公里远的前河初中,开始了艰苦而充实的初中住校生活。

初入学校,初中和小学合二为一,活动空间狭小,校舍简陋不堪,两栋两层砖瓦结构的木楼互为犄角,中间沙土铺就的篮球场就是我们课余活动的天地。直到后来,新建了一栋两层木楼,学校整体结构呈现出对称的半口形状,条件才有所改善。

集体宿舍阴暗潮湿,简陋而笨重的天地床只有几根横档,需要自己铺设纸箱板、报纸或稻草,以免磕背睡不踏实,或避免让睡在下铺的兄弟吃灰。木箱放在床下面,洗漱用具和饭器咸菜悉数收纳其中,用餐时间,宿舍里充斥着一股浓烈的咸菜味。夏天到,拥挤的空间里弥漫着一股汗臭,晚间倾巢而出的嗡嗡的蚊虫如同演奏一场热闹的大合唱,伴随的是晨起时满身包包的苦恼;冬天里宿舍则四处露风,变成了一个大冰窖,只能蜷缩着身体入睡,或用打点滴的盐水瓶装上热水取暖。

教室低矮拥挤,地面凹凸不平,个子稍大的同学卡在课桌间动弹不得,稍有所动导致后面同学的课桌或堆放的书籍倾倒而引发矛盾的情况偶有发生;墙壁斑驳,水泥黑板上老师教学的板书或教室后学生书画的板报需要避开坑洼,靠在墙壁上打闹的同学会在后背留下一片粉灰。

木楼的二楼是老师的宿舍兼办公室,和学生的教室宿舍仅隔着木板,老师们如有话语,或皮鞋踏在木板上,或洗漱日常生活等,声音清晰可辨,动作稍大,灰尘细沙就会从木板的缝隙里飘洒而下,让下面的人灰头土脸。

学校食堂唯一的打饭窗口狭窄,工友不出意料地强壮,打饭时的态度阴晴起伏,手也会如同天底下多数食堂阿姨般习惯而熟练地抖动。就餐的人严格遵循着森林法则,强者在窗口两侧留下了深陷的踏印;规定时间灌注饮用的开水很多时候没达到沸点。

白天我们与全世界一起平等地分享着阳光的恩泽,明亮而温暖;夜幕降临,白炽灯发出暗淡的光,还常常突然断电甚至连续几天罢工,更多陪伴我们的是煤油灯或蜡烛。前后围桌而坐,虽会留下“满面尘灰烟火色”或黑漆漆的鼻孔,多年后回想,倒也不失温馨浪漫。一切处之泰然,因为其时普天之下的农村办学条件大同小异。

 02

大浪淘沙,是自然和社会的法则,更是那个时代争取上学权利的规则。刚刚经历了求学旅途上第一次分流,30多个来自全乡不同小学的毕业生以小升初胜出者的姿态,带着一脸稚气相聚在一起。

初中伊始,在闭塞的小天地里,并没有什么宏大的目标,大学似乎是很少言及的一个名词,更是遥不可及的梦,因为身边没有可以触感的大学生,也没有具体的榜样或标杆。那时没有学校之间的联考,更没有学情横向的分析,只是保持着一种热爱学习的惯性,一种不服输的天性,还有被老师重视所产生的获得感虚荣心,朦胧中奋力地去追逐那个缥缈而美好的梦。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许是因为沾亲带故的缘故,也许是都被老师寄予厚望,更多是志趣相投的吸引吧,我和百林、仁华两位同学成了铁三角,他们比我稍年长,总是在生活中照顾着我。我们形影不离,可谓同吃同住同学习,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去宿舍就寝,一起去教室上课,我们情同手足,但学习上却暗中较劲。每一次测验或考试,我们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成绩外,也会不动声色去打听对方的成绩,自己优则窃喜,自己稍逊则暗下决心,锚定目标,我们就这样在良性的竞争中收获了永远的友谊和共同的成长。

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我们被时间的车轮悄悄地裹挟到了毕业的前夕。记得一个秋日的黄昏,坐在校园后面的山坡上,看夕阳从天空缓缓落在西山的树梢上,像火球一样,不一会就沉没到山的那一边去了。我想象着,山的N个那边会是什么样子呢?山外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呢?虽然比较模糊,但感觉一定很美好,只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到达。

跻身毕业班更加激烈的竞争氛围,怀着心中希望借助读书走出大山的朴素的渴望,我们全力迎接人生第一次大考—中考的挑战和冲刺。伴着清晨学校近旁农家的第一声鸡鸣,有时满天星光,有时一地霜月,有时微曦初露,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就彼此提醒着悄悄起床,到食堂边上的水井旁汲水洗漱,也让冰冷的水清醒一下头脑,然后就着如豆的煤油灯小声晨读;傍晚时分,我们相约一起到河畔或林间一个安静的地方,专注地背诵课文或单词;夜阑人静,夜色沉沉,万籁俱寂,可我们还在挑灯夜战,或苦思冥想,或讨论交流,直到睡意来袭,才一起像小偷般蹑手蹑脚潜回寝室,生怕惊扰他人美梦而被埋怨,此刻寝室里鼾声四起,间有呓语-----

“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也许是那时学习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但我们不以为苦,而是乐此不疲,这就是“少年壮志不言愁”中的乐观主义精神吧!

03

学校过往的教学质量并不尽人意,初中毕业考取普高的都寥寥无几。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遇见了一群风华正茂、爱岗敬业、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三年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程金国居功至伟。那年夏末初秋,程老师刚从师范毕业,书生意气,激情满怀。老师管理班级深入细致,总能用厚厚镜片后隐藏的高度近视眼发现班级暗流涌动的不良动向,组织一节主题班会,班风天朗气清;也总能发现学生情绪波动起伏的变化,开展一次促膝长谈,愁绪云开雾散。老师教学方法循循善诱,总能用流畅浅显的语言解读复杂的数学定理公式,让你学得轻松;也总能用张弛有度的节奏梳理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让你学得扎实。老师多才多艺,长笛悠扬,歌喉清亮,宛如天籁,令人心旷神怡,不知道当年师娘是否因老师的笛声和歌声而芳心暗许;老师玉树临风,丰神俊朗,球风飘逸,谦谦君子,如沐春风,不知道多少学子因老师的风采而成为迷弟迷妹。更难得的是,三年中,早起的呼唤,晚睡的巡查,锻炼的陪跑,学习的辅导,老师与我们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全程守护着我们快乐成长,直到把我们送进更高学府。“三年功名尘与土”,老师挥手告别转身离去,又开始了对学弟学妹们下一个轮回的陪伴。老师至今深耕在教学一线,这份坚守的教育情怀让人敬佩。

语文老师周学钊三年中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印象中周老师对于顽劣的同学极其严厉,但对我似乎总是和蔼可亲偏爱有加。我作为班级学习委员和语文课代表,可以自由出入老师的宿舍兼办公室,或当面聆听老师的耳提面命,或考试后悄悄去打听成绩,或晚自习后去延时复习功课,或学校供水不足去倒倒开水,甚至有时可以尝尝老师的厨艺。中考后,老师担心我因家庭变故而失学,告诫我一定要继续学业。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老师已是领导,他也不时给予教诲;结伴出游或一起参加培训学习,也相谈甚欢毫无隔阂。只是老师十年前杳然仙逝,如今只能慨叹“斯人已去,音容宛在”。

时任学校教导主任蒋小平,工作中率先垂范,担任我们上届的班主任,中考创下录取1个师范、2个中专的好成绩,可谓前无古人,极大提振了全校师生的信心;蒋老师也是我们政治老师,他在教学中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风趣幽默;蒋老师还在我最是悲痛无助之时,给予我“节哀顺变”的适时安慰,让我至今感念。英语老师殷中林,是学校唯一的英语老师,虽然没有专业的教育背景,但尽心尽力,竭尽所能,在中考前无偿赠送的英语复习资料更是默默给了我鞭策的力量。物理老师程诗凯应该是学校被分配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是物理专业的高材生,虽然不苟言笑,但教学态度极其认真,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因繁就简,教学过程行云流水,而且老师的板书独具特色。化学老师胡文彬虽然刚高中毕业代课,但文质彬彬,满腔热忱,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效果良好。历史老师蒋永华虽然授课时间仅一年,但他身上的艺术气息和时髦的风格,连同青春蓬勃的朝气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们课余活力四射,也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在那个风气新开的时代,老师们自带青春的光芒:皮夹克、牛仔褂、喇叭裤、高跟鞋、墨镜,在操场上招摇而过,自然吸引了偏僻山乡少年们好奇的目光。夕阳西下,简陋的篮球场上老师们与其说是切磋球技,不如说是一群行走的荷尔蒙,拼抢篮板,精妙配合,精准投篮,大汗淋漓;教室的走廊上,端着搪瓷饭缸的学生为各自班级的老师呐喊助威,甚至凉了菜冷了饭,校园里一片欢腾。

“星光不问赶路人 时光不负有心人”。三年中,我们眼中有光,心中有梦,坚定信念,默默坚持,共同见证了一所偏僻农村学校成功逆袭,携手创造了偏僻山乡中考成绩的又一个辉煌,并由此带动开创了当地尊师重教的新风。

多年后,在那片熟悉的校园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也曾演绎着老师们昨天的故事。而如今,都变成了回不去的美好回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