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小说《主角》读后杂谈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看到了《主角》这部小说,不由得想起了舞台上的主角,事实上的人生,每一个人无论多么坎坷,都不是作为主角,就是时常作为配角的。这部小说围绕着一个叫忆秦娥的秦腔主演,从十一岁到五十一岁的生命历程和舞台生涯,时间跨度四十多年,企图通过舞台生活的一角,窥探一个时代的生命涌流与脉动,场景也在尽量拉开,乡村、都市;国内、国际;情场、市场;演艺、经济;人间、地狱……尽量想用更加丰富的形式,来表现这个万花筒般丰富多彩的时代。
看了《主角》这部小说,我不由得想起了"撇捺人生"拆字联,富有哲理,与面前的《主角》一样,写尽了人生,妙趣横生。
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
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
横批:撇捺人生
“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各”字的捺笔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
凡世间之事,撇开一些利益纠结就不苦了;方寸之间,能按捺住情绪才是人生大智。是啊,水无两点难结冰,一撇一捺才是人!一笔写得到,一笔写失去。
这幅精妙绝伦的对联,与面前的《主角》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奋斗的人生是精彩的人生,人生在世,没有永久的得到,也不会永远的失去。得失总是相伴而行的。你在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得失之间,莫要太过计较。
一笔写过去,一笔写将来。仿佛就是一眨眼,人生已过半。前方是向往的将来,回首是昨天的记忆,而今天就在脚下。昨天已回不去,明天依然未知,唯一能把握的就是今天。 从《主角》这精彩的小说细节里,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悟。
中国人看书喜欢究根问底,我也脱不了这样的俗套。读书的渴望,我想不同经历的人是有不同的感触。岁月是一个绝美的老师,阅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动词。你说,谁能离得开岁月的洗礼,谁能离得开阅历的积累呢?从《主角》里可见一斑,人生的轨迹,你说,难道不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吗?
易招弟、易青娥、忆秦娥,最终成为了一代秦腔“金皇后”。这一结尾式样的点题,不由得吸引住了人的眼球。不由你不去跟着小说里的主人公区追随文眼,去寻找她的人生轨迹。她的人生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呢?她的风雨历程,她的喜怒哀乐,她的足迹,不由得你不跟着笔者的路去走。
一个剧团的历史,无论过去的辉煌和昔日的尘封,如同一部书,翻阅开实质上也是一段不可忘记的宝贵财富。文革后剧团也随着人们的思维在演变,裘伙管、门房老汉苟存忠、周师、古存孝等,文艺的复苏,绝不亚于科学的春天来临时候,剧团人的那个热切尽头。多年被压抑的情感,对戏剧的追求和热望,仿佛喷发一样。
学戏、学唱、练腿功,苟存忠收易青娥当了徒弟,廖师的不痛快,人物的心理细腻的变化,伴随着易青娥的成长,宁州剧团的老戏开排,也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复苏”,说明艺术的第二生命季节的到来。大场面、细“说戏”、旦角戏、武戏、龙套戏,这些都让易青娥着了谜。
宁州剧团也是也是一个小社会,舞台上的人生与台下的矛盾冲突,一点也不少。定角色的分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失场”事故,让易青娥惊醒了许多。小说有一根线,时隐时现,那就忆秦娥的成长生涯,她的摸爬滚打,她的喜怒哀乐,仿佛刻画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的人。这个普通人身上,有一股不屈服的力。这种人格的魅力,这种拼搏的精神,给我们信心,给我们勇气,这种启迪,发乎于心,酣畅淋漓。小说来源于生活,也被生活塑造,也许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
《主角》不仅是一个忆秦娥,围绕着她成长的,都是配角,也都是以自己生命为轴心的主角。小说涉及二三百号人物,他们都在自己的轮盘上争当着主角,即使是厨房的大厨、二厨,也不免有主次之分的,纵是阴间的牛头、马面,谁走前,谁走后,谁为主,谁为辅,也都是大有讲究的。因而,主角是一种象征,生活中谁都是主角,谁又都是配角,传记痕迹,在这里也就显得不甚突出了。在小说写作过程中,王蒙先生告诫要“抡圆了写”,写作过程中,“抡圆了”的感觉,对生活太熟悉,顺心,快意,无不得益于三十几年“在场”的熏、蒸、煎、炸、烹、熘、煮,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生活材质都是有用的,并且准备得越多越驳杂越丰盛越好。
正如陈彦所说:作家要给人一瓢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不止一次的思考: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就如同竹篮打水,虽然清水从缝隙中流走,表面上什么都没得到,但在不知不觉中,人的心灵就像这竹篮一样已经被净化得澄澈明亮。
我想,读了陈彦的这部《主角》,你就不知不觉的把握了读书的本性。读完一本书,小说也好,散文、诗歌也罢,立刻得到学识的补充、精神的升华,几乎不可能。养成一个好的阅读的习惯,一以贯之,但每读完一本书,它都会在暗地里改变着你。包括:思维、境界、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