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纪强的头像

王纪强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11
分享

“钱“里面的风雨人生

"钱"里面的风雨人生

人在社会上活着,总要安排衣食住行,这就离不开钱。而记忆中的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想我是最有发言权的。挣钱而不迷钱,这就是一个境界。干农行行长的父亲,已经去世7年了,他老人家对钱的淡泊,至今令我感怀。

父亲曾对我说过,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在过去糖果是人们心目中幸福无比的零嘴,而孩子们成年累月的眼巴巴盼望也难得盼来一两块解馋。一分钱买两块糖果,你说没有那一分钱,代销点是死活不白给你。哪怕你馋死,当我对积攒钱刻骨铭心近三十年,体会一番,还真应验了父亲的话。境界是修炼的,这从父亲身上,潜移默化,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对金钱的正确认识。

奶奶是当家人,奶奶去世后,父亲是当家人,都管钱。当我到了喜欢钱的年龄,也就是六七岁。还没有见过当时的最大的票“大团结”,经不起死搅蛮缠,管家的奶奶才从包了不知几层油纸的手绢里拿出那唯一的一张大票。这可是我们一家七口人不知道积攒了多少日子的家底。仔仔细细的开了眼,还有那些零零星星的碎毛票。

拮据的日子,对钱的向往总虚无缥缈。总不如对好吃的那样深刻,庄稼人就是这样,有钱没钱的,对付肚子总有办法。不到万不得已,非花钱不可的时候,是对钱没有多少奢望的。

我家里的那几只撒欢的母鸡,就是一家老少来钱的门路。那鸡屁股银行里,隔三差五就能有块儿八毛的书本钱、葱花油盐醋钱。

我为了攒钱绞尽脑汁的想办法,过去的蝉狗皮,据说收购站有收购的。到底是几厘钱一个,多少钱一斤我记不清楚了。反正是我积攒了一个夏天,也就收获了不到三毛钱。还有钩槐米,槐米不熟不好,而晒槐米最担心的是遭遇阴雨。还有去村东的河里去采车前草,据说也是一味中药。再一个“创收”的途径就是收集废旧物资了:铁丝、锅片、破衣烂衫、绳子头,反正是能卖钱的都靠集腋成裘。

我家的邻居大哥墙头上放了一点破锅底,也就是手掌大。那就对我很有诱惑力,我想偷这废旧。踩点多次又担心被大哥逮住,那怎么办。这块稳居墙头接雨滴的铁片,被我惦记了整整一个夏天。出门就看到它,我心里是苦涩与喜悦参半。终于憋到了麦收过后,玉米苗都间完了。瞅庄稼人歇晌的工夫,我顺手牵羊给弄下来了。好在,我没有白偷。用自家的一块废瓮片,给偷梁换柱了。好在那铁片的抵挡雨侵蚀墙头的功能照旧,不过平生做过一两次的贼,让我心有余悸好一阵子。倘若这事情败露的话,被抓个现行,那这个孩子怕是一时半会儿在村里是抬不起头来。

也许是对金钱太依赖的缘故,父母总是苦口婆心教导我们兄弟姐妹。手要老实,看到别人的东西不要眼红。初中时能有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羡慕的眼神不亚于最近拥有辆价值600万的宾利。在外上学,同学们都是步行,能靠好日子买得起自行车的寥寥无几。自行车当时是奢侈品,加重的自行车受欢迎,而轻便的自行车就更是时髦了。直到进城后的第五年,我才靠自己勤工俭学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200元买了辆属于自己专用的永久。不过好景不长,骑了不到一年,就被贼惦记走了。

也算是鬼使神差吧,我痴迷集邮的那近十年。除去花花绿绿的邮票,还积攒了不少纪念币、民国货币。还有1953年版的小额纸币,1956年版的五元纸币。1960年、1962年、1972年版的纸币,也就是我整个童年时代使用过的纸币,我虽然品种不全,也算是小有收获吧。对金钱的痴迷发展到对货币文化的研究上,也算是在认识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关于钞票的记忆的点点滴滴,辛酸回忆之余,我看到了几句话意味深长:钞票不是万能的……;联想到借贷观念的转变,也让不能心如止水。

如今人们的观念是彻底转变了,能努力买得起房子。如今社会的确进步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了,医保、社保等全面完善,这应该为当的好政策喝彩。

母亲还有句话说了几十年了,我还铭记在心:“有钱多花,钱少少花,实在没有就不花。”展望4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关于钞票的记忆,真是酸甜苦辣在心头。

从对钱的回忆上,我学到了许多,对金钱要有个客观认识,凭自己的双手去奋斗,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才是人生的真谛,也是党所提倡的。

完稿于2018年5月18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