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纪强的头像

王纪强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1/13
分享

对姥娘的点滴回忆

文/王纪强

     姥娘的心胸的确宽敞,一个好老人是做事做出来的。

   姥娘的娘家是朱台镇宋桥村,姓于,婆家是邻村杨店。姥娘的胸怀宽阔得不得了,似乎能跑火车的,犹如毛主席他老人家对朱总司令的评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她老人家一生生养了母亲等兄妹七人,家里都是等吃饭的口,日子那个艰难困苦就别提了。不过,老人家很想得开。总要绞尽脑汁的琢磨着过日子。

姥娘最满足的就是儿女们都能出人头地,几个舅舅,无论干什么,都下力,干得有声有色的。她一副沉稳的性格,向来是沉默寡言,心里有什么,是很少喜形于色的。困难时期,就是拖棍要饭,也不见唉声叹气。仿佛她心里有主心骨似的,绝不像母亲脾气火爆的性格。

在教育孙子辈上,也许姥娘与奶奶的做法是异曲同工的。孩子淘气,或打架斗殴,在外惹事,两个老人是不主张打的。那年,也就是生产队存在的最后一年。家里割了芦苇,向来没有放过火的我,对火很感兴趣。在一个不怀好意的长辈的挑唆下,将半干不湿的苇叶点着了。捆扎好的苇子没有烧着,给人家烧了作为柴草的苇叶。人家来门上兴师问罪,母亲要大打,让我长记性。很少串亲的姥娘来了,碰上了。就制止了母亲,给我讲水火无情的道理。少了顿皮肉之苦,感激姥娘的良苦用心。

姥娘历来是注重以理服人的,邻居间相处的融洽。在农村司空见惯的是邻居们为了一只走失的鸡或谁家又藏起了别人的鸡蛋而怄气。骂街、撕打、不欢而散是经常的,姥娘家却从来是大度的,不见这些与人不和谐的闹剧。

母亲没有读过书,对姥娘有怨言。烦躁时,就揭姥娘重男轻女的短。姥娘也不与母亲理论,总是惋惜的说:“你们姊妹多,你说不指望你们年龄大的帮着干活,挣吃喝,日子咋过呢?这是我最大的后悔,没有让你、你姐、你哥念书。”姥娘安慰了母亲,母亲虽然心有不甘,毕竟事过境迁,也无可奈何了。

我有五个舅舅,都混的不错。自然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在婆媳关系的相处上,姥娘自有她的一套。向来是一碗水端平,怕媳妇们埋怨。家里种点蔬菜,媳妇们不说,姥娘是很少偷着给闺女的。母亲与大姨也理解姥娘的难处,怕媳妇们眼红,避免姥娘婆媳不和闹话柄。

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媳妇们在一起,就议论这些大家庭中的鸡毛蒜皮。姥娘熬上了四世同堂,在农村是凤毛麟角的,对重孙子是百般呵护。做闺女的想娘。过不了几天,就弄点好吃的去看娘。大妗子看到母亲的影子,老远就回去了。悄悄打发孙子,说:“你老姑来了,给你老奶奶净拿些好吃的。去瞅瞅。”孩子也馋,就去后邻的我姥娘家。

母亲见了重侄,欢喜得不得了。总要给点吃的,孩子喜欢,嘴也甜。这重孙子吃了,眉飞色舞的炫耀。姥娘的孙子女们听见,也欢喜得不得了。看着屋里的一堆孩子们,姥娘也不看母亲的脸色。把好吃的都给孩子分了,孩子们欢蹦乱跳的走了,母亲不高兴。说:“娘,看你,这老人会做。我孝敬你的,都便宜这孩子们了。你一点也没有吃上。”姥娘总说:“你心到了我就知道了,你说,这些孩子都是我熬的。有好吃的,不分分。媳妇们落话茬不得了,给孩子们留下个疏远的印象就完了。”无论母亲如何叮嘱,有点好吃的,姥娘仍旧是对孩子们来者有份。

也许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姥娘想方设法力求公平。媳妇们虽然不敢公开挑刺,总有不满意的。家里有了纠纷,总要找姥娘诉苦。她总是想方设法去化解,一副温和的面容,很少训斥孩子。对孩子都是包容、宽宏大量。

大舅对姥娘的这个大家庭贡献最大,从小下地,编席,吃了不少苦。兄弟姐妹们都体谅他,不敢招惹他。大舅爱喝酒,醉得七八分数就爱爬墙头骂街。不提名还好,往往是提名骂。别人知道他喝醉了,也不和他一个见识。就有邻居去姥娘那里告状,说:“骂的那个难听,不是有您老人家在,我非找人收拾他。”姥娘听见了,怕丢人现眼太厉害。拿起拐杖,出门向墙头上一望。舅看到娘来,就灰溜溜的下来了。

时常听姥娘说,老人就要有个老人样。十个手指头,虽然不齐,咬哪个都心疼。对孩子们要讲理,要宽容,让他们理解和睦相处的不易。老话说的好:家和万事兴嘛。

老人的做派就是晚辈的一把良心的尺子,无论用心量,还是用事量,都要公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