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纪强
回头钱这个词,不是我的发明。这样的词,鲜活在我们的祖辈、父辈这些老人的记忆中、口头上。
想想过去的日子,母亲如今很知足。在农村时,孩子们多,日子捉襟见肘。难熬,为了能过上好日子,母亲是疲于奔命,不知受了多少苦。
在农村时,母亲是上有老,下有小。日子难了,母亲自己承受。自己说,那是打“累阵”。也许是母亲青睐那些地方戏的缘故,看惯了兵家步阵,才有了这样的比喻。说人没有吃不了的苦,反而有享不了的福。
有了苦闷时,母亲常自我来个心理调节。孩子们小,缺吃少穿,再熬几年,老大几岁,老二几岁,小三几岁,闺女就多大了。在母亲的拼搏下,家里的日子虽然没有多少好转。吃糠咽菜的日子过去了,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母亲心里有了些许安慰。
每次回家,总要给母亲买点她喜欢吃的东西。这是母亲教育我们的话,孝敬老人不一定要花多少钱,只要买点老人喜欢的东西,老人就高兴。其实母亲也孝顺姥娘,过不了几天,就去看她娘。当然也少不了给姥娘几个零花钱,母亲笑说叫“回头钱”。
中国的传统是父母抚养孩子,孩子赡养父母,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的习俗。过不了几天,我就去看望父母。除了买东西外,偶尔也给母亲几个零花钱。母亲总要推辞一番,说什么,有个小日子,要养家糊口,就别一门心思惦记老人了。
母亲对孩子们很疼爱,孙子们难得去一次,去就想方设法做好吃的,孩子们也乐意去。我给母亲的钱是寥寥无几的,偶尔给母亲几个,老人很满足。说:“钱不钱的,记得常回来,心里有我就好。”说不完的亲热话,一边说着,一边还是延续农村的老习惯,用一个手绢,包的严严实实的。
其实给母亲的那微不足道的几个钱,母亲是舍不得乱花的。也许是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母亲习惯了省吃俭用。不到万不得已,是很少铺张浪费的。父亲还每年过生日,母亲嫌麻烦,却死活不过了。不过,母亲不过,孩子们给的钱是少不了的。
好长时间没有给母亲钱了,心里像有个事,与母亲说了,她总是开导我,说:“又不是挣大钱的主,天天辛苦的上班。自己过好小日子,不给我添麻烦就行了。别牵挂我啊。”偶尔给母亲几个钱,母亲也满足的不得了。逢人就夸,说:“你看,我的衣服就是孩子们给钱买的。”
给母亲一次钱,母亲说:“还是孩子们有心啊,不忘本啊。知道给娘回头钱了。”当然有空闲时,就是回次家与母亲聊聊,母亲也欢欣异常。
父母在,是幸福的。回家与已经77岁的母亲再聊聊回头钱,这话匣子一打开,就热闹了。母亲会兴致勃勃的来一场话题的叙述和探讨。
回头钱里面,是人生的幸福,也是家庭的温馨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