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纪强
要品味一下临淄的味道,不妨从汤菜里寻觅。舌尖上的中国是个好栏目,我每集必看,这是令人艳羡的节目。美食,是中华文化别有趣味的领域。
汤在临淄很有名,倍受推崇。汤在临淄有广泛涵义,一是汤食,一是汤菜。狭义上老临淄人把手擀面条也叫汤,也许是时代进步的缘故,当时喊汤很落后,而那时的把汤叫作菜肴的称呼却很时髦,有点甚嚣尘上的意味。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临淄人,对汤虽然没有深入的研究。但对之却是司空见惯的,喝汤、吃汤习以为常,也有点发言权吧。
汤作为食物来说似乎是普普通通的,有点无从谈起的味道。我却青睐汤食多年,汤的概念似乎比粥要稀才顾名思义叫汤。面汤是童年时代的好东西,是很解馋的。老人也会做,在肉、油缺乏的日子,很苦涩。老人也会做汤,清水不受欢迎。倘若在清水中加点面,哪怕是清澈的能照出人影,撒点盐,或放点菜末,也能引起食欲。
汤当然有咸汤、淡汤之分。淡汤似乎不受人欢迎,而心灵手巧的大人,哪怕是榆叶、榆钱、野菜、蔬菜,哪怕是淋点咸菜汁、椿芽卤,点成的滋味十足的汤,也很入味。
作为菜肴享用的汤那就更是难得的美味了,临淄人兴致勃勃的是品“黑萼子猪肉片子汤”。如今在农村的宴席上还能见到踪影,平时是难以享受了。临淄人待客讲究礼节,家里来了客人或大年节或婚丧嫁娶,老人们眼中的大应酬那是个“大件”。对汤的青睐绝不止于此,与博山的汤能媲美。
大师傅做汤,有讲究,用老汤做引子,用料精致而讲究。东北的有名的黑萼子,选了又选,是上乘的货色。肥美的,好吃的。那罕见的肥猪肉片,或者是上好的五花肉。切的如同蝉衣,薄的透明,没吃就馋涎欲滴了。
宴席上的这道汤,是色香味俱全的。黑萼子煮的烂烂的,肉飘在汤上,油盐醋搭配的合理,那各色大料的味道滋润透了汁里。更美妙绝伦的是,勺子一舀,或盘碗一转,那漂浮在表面的细腻的香菜的鲜味,和谐在肉香的浓郁味道,纷至沓来,扑鼻而来,香气直往鼻子里钻。往往是做汤的悠然自得,端汤的欣喜若狂,喝汤的迫不及待。一勺入口,眉飞色舞,那个味道简直难以想象。什么叫舒坦,喝了汤就满足了。
在临淄过去的岁月里,除了上面人人称道的美味外。还有就是鱼汤,当然还有避暑降温的绿豆汤、糊米汤、大米小米汤,各种丸子汤,还有鸡蛋汤、紫菜虾皮汤,很有味道。当然最简单的也就是最好做的就是西红柿鸡蛋汤,是酒席上必不可少的汤。以后,宴席上兴起的是酸辣汤和鱼汤。
童年时代,村里有河也有湾。青鱼、鲶鱼、鲫鱼、鲤鱼是司空见惯的。当然人最乐意吃的还是草鱼和泥鳅。农闲时节,老人们无聊,就把一个缝衣针烧红了,再弯成一个钓鱼钩去钓鱼。天生的鱼也狡猾,很难钓到大鱼。也就难以吃到煎鱼,小鱼倒能收获不少。也就大多做了鱼汤,不过油少,多放醋和花椒,又有盐味道,庄稼人的孩子是不嫌鱼腥的。赞不绝口的就是这鱼腥,舀勺汤,很过瘾。
临淄的汤,说不清,道不尽。仿佛能裹着我的馋窝,将我带进那欢声笑语的童年时代。
要说建国70年的重大变迁和饮食文化,我以为鲁菜文化的分支:临淄菜,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那就是几千年熏陶的齐文化中的饮食文化,这的确值得琢磨。